结婚好还是一个人好?科学界上演五年反转剧:从「未婚群体」痴呆风险最高,尤其是离婚男性!变为「未婚群体」痴呆症风险显著更低

AI划重点 · 全文约2689字,阅读需8分钟

1.两篇相差五年的研究探讨婚姻状况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系,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2020年研究显示,所有未婚群体的痴呆风险均显著高于已婚者,尤其是离婚男性。

3.然而,2025年研究发现,已婚人士的痴呆风险反而更高,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

4.研究者提出两种可能的解释:已婚人士倾向于“早诊断”或婚姻质量才是关键。

5.这两个矛盾的结论进一步证实婚姻与健康的关系并非非黑即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的话放在今天,或许要改成:“城外的人懒得进,城里的人拼命逃”......


社交媒体上,“我不羡慕任何走入婚姻的人”成为热梗,年轻人一边在相亲角被催婚,一边在深夜刷着“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视频。


可以说,如今婚姻的光环正逐渐褪去,而有趣的是,科学界也正在上演一场"五年反转剧"——两篇相差五年、研究方法相似的论文,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一篇说婚姻能显著保护脑力,而另一篇却声称一个人的时候脑子更清楚!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或许科学家的数据也不相通。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两篇“神仙打架”的研究,看看婚姻与大脑健康的真相到底有多复杂!


五年前:所有未婚群体,痴呆风险都比已婚者高!


2020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利用健康与退休研究(HRS)数据,深入探讨了婚姻状况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图片  

本研究的研究样本包括15,379名52岁及以上的参与者(男性6,650人,女性8,729人),他们在2000年的基线调查中没有痴呆症的迹象。参与者来自美国各地,涵盖多种族和多民族背景。研究跟踪调查了14年(从2000年到2014年),每两年对参与者进行一次详细的认知、身体、经济、工作和家庭状况以及健康行为的调查。


研究通过认知测试(如记忆力测试、连续减7运算)评估参与者脑力,得分≤6分者诊断为痴呆。


图片表1:按婚姻状况分列的加权描述性统计,HRS 2000(受访者人数= 15,379)


研究发现,所有未婚群体的痴呆风险均显著高于已婚者,且风险等级呈现鲜明梯队:离婚者以105%的超高风险(OR=2.052,p < 0.001)稳居榜首,其次是丧偶者(OR = 1.519,p < 0.001)、从未结婚者(OR = 1.595,p < 0.005)和同居者(OR = 1.548,p < 0.05),而已婚群体则安全垫底。


图片表2:按经济资源和健康相关因素划分的KHB中介分析结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资源是重要的“背锅侠”:收入与财富差异能解释离婚者13%(总效应0.641中的0.082)、丧偶者16%(总效应0.374中的0.059)和从未结婚者18%(总效应0.467中的0.083)的额外痴呆风险。更扎心的是性别差异:离婚男性的痴呆风险飙升至已婚男性的2.6倍(OR=2.601),而离婚女性风险仅升高30.6%(OR=1.306)。


图1:调整后的痴呆症比值比按婚姻状况和性别分类


综上,这项研究的结论直截了当: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从未结婚)的痴呆风险都比已婚者高,尤其是离婚男性,风险是已婚男性的2.6倍!


以上的结论是不是很熟悉?确实,其也符合我们过去对于婚姻的印象——有人提醒吃药,有人督促体检,甚至吵架都能算“脑力锻炼”。但2025年发布的最新项研究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


五年后:未婚反而更安全?


近日,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了最新研究,他们发现:已婚人士的痴呆风险反而更高,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


图片 

研究基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NACC)的数据,涵盖了 24,107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1.79岁,其中59.6%为女性。研究从2005年开始,最长随访时间达到 18年,累计观察时间为 122,478人/年。参与者覆盖多种族和多民族背景。


研究中关注的关键指标包括:1. 婚姻状态:分为已婚、丧偶、离婚和从未结婚(包括婚姻被宣布无效)。2. 痴呆症诊断:通过每年的临床评估确定,包括神经心理测试和临床检查。


研究采用了考克斯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来分析基线婚姻状态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模型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独居状态、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抑郁症状等等,甚至,还“贴心的”考虑了死亡竞争风险(即人可能还没痴呆就先去世了,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了)。


图片图2:研究参与者的选择流程图


研究结果显示,与已婚人群相比,未婚群体的痴呆症风险显著更低:

● 从未结婚者:痴呆症风险低 40%(风险比HR=0.60,95%置信区间CI=0.52–0.71)。

● 离婚者:痴呆症风险低 34%(HR=0.66,95% CI=0.59–0.73)。

 丧偶者:痴呆症风险低 27%(HR=0.73,95% CI=0.67–0.79)。


在细分痴呆症类型时,未婚群体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路易体痴呆(LBD)中的优势尤为明显:

● 阿尔茨海默病:从未结婚者风险低 47%(HR=0.53),离婚者低 32%(HR=0.68),丧偶者低 31%(HR=0.69)。

● 路易体痴呆:从未结婚者风险低 74%(HR=0.26),离婚者低 79%(HR=0.21),丧偶者低 53%(HR=0.47)。


而在血管性痴呆(VD)中,各婚姻状态组与已婚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


图片表3:使用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未婚人群(包括离婚、丧偶、单身等)的婚姻状况与患痴呆症风险的关系

图片

表4:婚姻状况对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LBD)、血管性痴呆(VD)和额颞叶变性(FTLD)预测的考克斯比例风险回归结果


对于上述反转的结果,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 已婚人士倾向于“早诊断”:
已婚者可能因为配偶的“监工”,稍有健忘症状出现,就会被拉去检查,而单身者可能直到症状严重时才会就医。这种“诊断延迟”现象可能导致未婚群体的痴呆症风险被低估。(未婚群体确诊痴呆症时的年龄更大、症状更严重。例如,丧偶组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85.6岁,而已婚组为 77.4岁)


➜ 婚姻质量才是关键:
婚姻并非总是保护伞,低质量的婚姻(如长期不幸福或充满压力的婚姻)可能带来慢性压力,反而损害认知健康。离婚或丧偶后,部分人可能因摆脱压力源而受益。


小结


综上这两篇相差五年的研究,一个说“已婚人士脑力强”,一个说“单身贵族更清醒”,看似矛盾,实则也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1. 样本差异:2025年研究中的NACC样本多为主动就诊人群,因此统计结果可能高估已婚者的诊断率;而2020年研究中的HRS队列则覆盖更多普通人群,或更可能反映真实风险。


2. 时代变迁:2025年研究包含更多晚婚不婚的千禧一代,婚姻的社会意义可能已悄然改变。


3. 相关变量:婚姻质量、社会支持、个人选择等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过,这两个矛盾的结论也进一步证实:婚姻与健康的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好的婚姻治愈一生,坏的婚姻致郁一生。”科学家争论不休的,或许正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在孤独与羁绊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


因此,下次被催婚时,你可以优雅地甩出这两篇论文:“妈,你看,结不结婚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做个快乐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聪明人!”


参考文献:

1. Liu H, Zhang Z, Choi SW, Langa KM. Marital Statu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2020;75(8):1783-1795. doi:10.1093/geronb/gbz087

2. Karakose S, Luchetti M, Stephan Y, Sutin AR, Terracciano A. Marital status and risk of dementia over 18 years: Surprising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lzheimer's Coordinating Center. Alzheimers Dement. 2025;21(3):e70072. doi:10.1002/alz.70072


撰文|DD

编辑 | 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