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紧盯中国科考船,炒作“间谍活动”?外交部10字回应获赞

2025年3月31日,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澳大利亚当局正在密切监控一艘刚结束与新西兰的联合任务的中国科考船,该船搭载深海潜水器,近期穿过澳大利亚南部水域。此事引发了澳大利亚媒体的密集报道和恶意炒作。

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用“不要疑神疑鬼,妄加揣测”精准回应了澳媒的恶意炒作。与澳方的高度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西兰对此事保持沉默。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中澳、中新之间的外交关系差异,也揭示了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深层逻辑。

澳方炒作:中国船只的“军事目的”与“干涉选举”?

澳媒多家媒体报道称,一艘中国科考船正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航行。报道称,这艘船搭载了先进的深海潜水器,是一艘具有科考和情报收集双重功能的“间谍船”,其航行路线靠近澳大利亚重要的海底电缆区域,可能在绘制相关地图。更有甚者,将此与即将于5月3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大选联系起来,无端怀疑中国船只可能“干涉选举”。

图片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此的表态显得很矛盾。他承认中国船只的活动并未违反国际法,但又将其与澳大利亚舰船在南海、台海的“自由航行”挂钩,试图暗示中国此举带有对抗意味。其表态一方面承认了中国船只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却试图渲染“中国威胁论”,反映出澳方对中国的复杂态度。

新西兰沉默:联合科考后的务实态度

与澳大利亚方的高度关注不同,新西兰在这一事件中选择了沉默。事实上,中国这艘科考船在前往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前,刚刚与新西兰完成了一次联合科考任务。期间,中新两国科学家共同搭载潜水器下潜至普伊斯哥海沟,开展深海研究。这一背景表明,新西兰对这艘中国科考船的任务和目的有充分了解。

新西兰的沉默不仅反映了其对本次中国船只活动合法性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在对华政策上的务实态度。相比澳大利亚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新西兰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推进中新双边关系。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对华外交上的不同态度,也折射出南太平洋地区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

外交部的回应:精准反击澳方的双重标准

图片

针对澳方的指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一贯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他同时强调,希望澳方“不要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这句话不仅直接说明了澳方关于“中方带有军事目的”和“干涉选举”的无端指控是极其不合理的,也精准揭示了澳方对中国船只活动的过度反应。

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还引发了外界对于澳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双重标准的分析。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南海、台海频繁开展“自由航行”行动,强行声称“这是基于国际法的合法行为”。但当中国船只依照国际法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进行正常航行时,澳方却表现出无端的“担惊受怕”的态度。澳大利亚的这种双标表现,成为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科考船的科研任务与地缘政治博弈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科考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其搭载的深海潜水器通常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深海资源勘探以及海底地形测绘。这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先例,且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

图片

澳方的紧张反应背后,折射出其对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影响力扩大的担忧。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通过经贸合作和科研项目,逐步增强了自身与南太平洋多个国家的联系。而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的传统主导者,对中国的崛起始终持警惕态度。这种地缘政治博弈,使得澳方对中国科考船的正常活动产生了不合理且双标的“应激反应”。

结语

中国科考船的正常活动受到澳大利亚媒体恶意揣测和无端指责,再次引发了关于中澳关系及地区安全的广泛讨论。澳方的炒作不仅缺乏事实依据,还暴露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双重标准。而新西兰的沉默则为地区外交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双边关系。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不仅展现了中国坚定的外交立场,也为此次事件的解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未来,如何在地缘政治竞争中找到平衡,将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理性与合作将是避免冲突,实现共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