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的智驾宣传,不该是车企的文字游戏

给车上五花八门的装置前,还是先教会车主怎么用吧

每一位智驾车主都该多一门说明书考试,保命!

小米SU7在高速路碰撞起火,3名女孩遇难,警方还没有调查结果,小米一方无法接触事故车辆,无法断定责任,需要等最终结果。

但哥愈发相信,无论是否新能源车,但凡配置智驾系统,准确说是辅助系统汽车的司机,都该增加一门说明书考试。

花样太多了,总得告诉车主怎么用。

很多人对自己车子辅助驾驶性能,技术边界在哪里,并不清晰。

这次事故中,遇难女孩的妈妈说,孩子过于相信辅助系统的安全性。

图片

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事故车辆开启辅助驾驶以时速116公里行驶,事发速度为时速97公里。

从发现提醒到悲剧发生,只有2秒钟反应时间。

图片

每一个数据都触目惊心。

时速97公里的碰撞,是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现在的汽车碰撞试验,如果不是赛车,绝大多数时速最高只有64公里。

时速提高一倍,碰撞能量会提高4倍,所以超过这个速度,车内人员的状况要靠运气。

德国的ADAC(全德汽车俱乐部)在2008年做过一次试验,以时速64公里做碰撞试验,汽车配置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但是,一旦时速提高到80公里,碰撞后车门已经变形,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打开。

图片

图片

虽然气囊打开了,但假人撞到了方向盘,后移的仪表盘也挤压住了假人的腿部。

图片

时速超过80公里的碰撞,已经达到量产车的安全防护临界点。

那智能辅助系统为什么没有降速?

周边的提醒本来很明显。

事发后,网易汽车重走了事故路段。

事发点前三公里位置的龙门架上,有前方施工变道行驶的提醒。

图片

两公里处再次出现施工警示牌。

图片

600米处第三次出现警示牌,此时应该开始减速。

图片

出现并道提示牌后,路牌提示此路段的限速为时速60公里。

图片

变道路口的长度约有100米,以116公里的时速,在2秒钟做出反应并通过,对老司机来说也不容易。

汽车开到此处,应该在时速60公里以下了。

三公里的反应时段,车速未减。

而2秒钟的极限操作时间,是让F1车手来操作吗?

可他们也是需要经过训练才有秒级的躲避能力。

图片

对普通人来说,极限预警和操作时间,只会增加危险突如其来时的慌乱,做出过度反应。

肉眼可见的提醒,因为种种未知的原因,被一次次忽视。

今天查资料时,哥看到一组数据,竟然与此次事故有些类似。

去年11月,懂车帝对9款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辅助系统做测试。

图片(图via懂车帝)

在主动避让功能测试里,三款车不及格,其中有小米SU7。图片

(图via懂车帝)

面对横倒在路中央的卡车模拟障碍物,小米SU7新增了车道居中辅助增强版,理论上能够对静态占道障碍物绕行。

测试中,小米SU7以120公里的时速行驶,虽然能够较早识别,还能标红卡车模型,但是只有轻微的主动降速,最终只能人工接管。

图片

(图via懂车帝)

经过预估碰撞点的时速仍然高达91.7公里。

图片(图via懂车帝)

测试员全程戒备,还差点碰到障碍物。

能指望辅助驾驶系统在关键时刻保命吗?

图片

同时,懂车帝还做了一次装睡实验,在夜间以时速30公里上路,假装睡觉,手搭在方向盘上,测试车辆是否主动发出提醒。

结果,六款车没有反应。

理想L7在闭眼后5秒只给出文字提示。

小鹏汽车出现文字、语音、方向盘震动提醒,但14秒后提醒消失。

蔚来ES6表现较稳,出现文字语音方向盘震动提醒,司机如果不接管,会主动减速,打开双闪停车,并拨打救援中心电话。

图片(图via懂车帝)

所以,智能辅助驾驶并不会让你的汽车变成主动守护你的奥特曼。

到底还有多少人不知道,你车上的智驾系统是辅助系统,不能自动驾驶,更做不到无人驾驶。

把这个常识刻在脑子里。

L2是辅助驾驶,L3是自动辅助驾驶,L4是自动驾驶,L5是无人驾驶。

L3级是分界点。

L3以上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L4级在绝大部分场景可以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干预。

L5级是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和方向盘。

小米SU7全系使用的是L2级智能辅助驾驶。

目前国内还没企业敢自称L3,但会把功能宣传成“L2+”“L2.5”甚至“L2.999”。

因为L3标准的汽车一旦出事故,责任在车企。

图片

一场场新车发布会上,智能辅助驾驶都会成为焦点。

虽然李想呼吁过,大家在推广上应该克制,把话说明白,好让车主心里有数。

图片

雷军也不止在一个场合强调,智驾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图片

王传福更直白:“什么无人驾驶,都是扯淡,现在只是高级驾驶辅助,仅此而已。”

图片

应该不止哥一人有这种错觉,现在的智能驾驶似乎已经包打天下了。

纵然L3在中国落地,也仅仅是自动辅助驾驶,但认知里能做到无人驾驶了。

图片

敲黑板,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汽车智能辅助系统即便达到L3级别,也不能在车里睡觉。

但因为迷之相信的人太多,哥也见多了车内睡觉的,双手脱离方向盘打游戏的,下棋的,喝茶的……

图片

这家开创,那家颠覆,这家“高阶智驾”,那家“无限接近L3”,重复千遍,真的很多人会相信。

其实,危机已经被不断预警,“城市NOA只是将将可用,安全性不达标将成为灾难。”

直到危险成真。

图片

三条人命,能换来一次行业生态的改变吗?

为了不再丧失更多的人命。

起码在用酷炫词汇打动车主的同时,明白告知怎样的操作会带来哪些风险。

那些花样百出的门把手,关键时刻机械按钮在哪里。

至少要明明白白提醒车主,驾驶中睡觉,不可以。

主理 | 大宝

出品 | 腾讯新闻 新闻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