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30日,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近百位医院院长、病理科主任和专家齐聚西湖大学,探讨数字病理这一重要命题。
2.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董晨提出,如何应用前沿大模型技术革新数字医疗,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
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郭凌川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结合病理图像、影像学图像,临床数据等多维度信息,为医生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治方案。
4.然而,黄教悌教授强调,病理医生在新工具的帮助下,应更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以提供精确、一致的病理诊断。
5.无论如何,医学的未来走向仍需依赖于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9世纪的德国医学生们
项晶晶曾提到一位令她难忘的患者。
患者因眼眶肿块前来就诊,临床的表现非常像淋巴瘤,但病理活检始终表现为炎症,是病理诊断有误还是“另有隐情”?院内专门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团队会诊,最后揭开了谜底:病人是郊区的农民,喜欢从田里抓青蛙吃,而他洗脸用的脸盆正是杀青蛙的脸盆,因而感染了寄生虫曼氏裂头蚴。
项晶晶是病理科副主任,来自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件事也让她相信,AI之外,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依然不可替代。
3月30日,来自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近百位医院院长、病理科主任和专家齐聚西湖大学,探讨数字病理这一重要命题。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董晨在会场上抛出思考:“如何应用前沿大模型技术革新数字医疗,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
或者,广而言之,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医学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医生又处在什么位置?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历史开始漫游。医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史诗。
在早期医学阶段,特别是鲁道夫·魏尔肖教授的时代,医生们在临床治疗上受到极大限制,面对复杂的疾病,他们试图从每一次观察、记录中寻找蛛丝马迹。魏尔肖是德国病理学家,他出版了重要著作《细胞病理学》,被誉为“病理学之父”。
鲁道夫·魏尔肖
策划 丨 俞熙娜
撰稿 丨 关 月
编辑 丨 沈 是
校对 丨 张 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