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8

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病理医生聊AI:为什么人无法被最终取代

AI划重点 · 全文约1618字,阅读需5分钟

1.3月30日,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近百位医院院长、病理科主任和专家齐聚西湖大学,探讨数字病理这一重要命题。

2.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董晨提出,如何应用前沿大模型技术革新数字医疗,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

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郭凌川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结合病理图像、影像学图像,临床数据等多维度信息,为医生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治方案。

4.然而,黄教悌教授强调,病理医生在新工具的帮助下,应更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以提供精确、一致的病理诊断。

5.无论如何,医学的未来走向仍需依赖于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19世纪的德国医学生们


项晶晶曾提到一位令她难忘的患者。 


患者因眼眶肿块前来就诊,临床的表现非常像淋巴瘤,但病理活检始终表现为炎症,是病理诊断有误还是“另有隐情”?院内专门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团队会诊,最后揭开了谜底:病人是郊区的农民,喜欢从田里抓青蛙吃,而他洗脸用的脸盆正是杀青蛙的脸盆,因而感染了寄生虫曼氏裂头蚴。


项晶晶是病理科副主任,来自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件事也让她相信,AI之外,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依然不可替代。


3月30日,来自全国各大三甲医院的近百位医院院长、病理科主任和专家齐聚西湖大学,探讨数字病理这一重要命题。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董晨在会场上抛出思考:“如何应用前沿大模型技术革新数字医疗,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


或者,广而言之,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医学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医生又处在什么位置? 

图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历史开始漫游。医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史诗。 


在早期医学阶段,特别是鲁道夫·魏尔肖教授的时代,医生们在临床治疗上受到极大限制,面对复杂的疾病,他们试图从每一次观察、记录中寻找蛛丝马迹。魏尔肖是德国病理学家,他出版了重要著作《细胞病理学》,被誉为“病理学之父”。


图片

鲁道夫·魏尔肖



从此,病理学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黄教悌教授,在演讲中继续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病理学的发展脉络。过去,病理诊断宛如一场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索之旅,“先用放大镜、再用显微镜”。

对于手术中的取样,病理学家需要先拿到对应的大体标本作为对照。病理样本经过精细的制片与切片,再将样本置于显微镜下,透过细胞与组织的细微结构,洞察疾病的真相。

我们通常认为,病理学就是终日与显微镜为伴。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外科医生们就发现,没有病理学的支持,手术效果根本无法准确评估。

然而,病理切片观察与诊断并非一片坦途。

图像组合千变万化,即使是常见的乳腺癌,也可能因观察角度、快速诊断需求等因素导致主观判断差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郭凌川教授以此为例告诉我们,部分病例即使形态学相似,也可能因基因检测、临床病史等因素难以精确判断,而这正体现了病理诊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The physician is the natural attorney of the poor." 

黄教悌在PPT中如此写道。字面意思是医生是穷人天然的诉讼代理人。言下之意,是对医疗公平的一种深思。

这和AI技术有关系吗?是的,在黄教悌看来,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会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帮助。

无论贫穷与富有,医疗应无差别服务于有需要的人。如何更好地关怀病人,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是医生们毕生探索的课题。而新技术如数字病理、人工智能的加入也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病人。

重要的是,病理医生有了新工具,而不是用新工具取代人的价值。

郭凌川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结合病理图像、影像学图像,临床数据等多维度信息,为医生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治方案,从而减少因个人状态、经验和主观判断差异导致的诊断偏差。

黄教悌也提到,精确的、一致的病理诊断,将会为疾病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当年,初为病理医生的项晶晶是哭着进病理科的,她的理想是做一名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医生。但短短数月之后,她明白了显微镜方寸之间的魅力,也了解到为什么老师们那么醉心自己的专业。

病理诊断就像一场‘破解细胞密码’的探案游戏”,她这样形容,“像福尔摩斯,不但在看,更重要的是在观察在思考,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艺术性的洞察力’。”

对于即将投入使用的DeepPathAI,她很期待。DeepPathAI更像是一位超级助手,面对复杂病症,不仅能标记病变区域,还能秒级调取全球病例库,提供相似病例分析和治疗建议。

简而言之,提升了效率,解放了病理医生的时间,让医生能够把更多时间花在独特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和病人沟通以及综合研判。

“关键信息的提炼仍需依赖于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经验。”项晶晶说。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医学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或许答案早已在每一次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中,在每一次对疾病的深入探索中悄然显现。

医学的本质,从来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人工智能或许能点亮前行的道路,但真正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依然是那些怀揣着温暖与智慧的医者之心。



策划 丨 俞熙娜

撰稿 丨 关   月

编辑 丨 沈   是

校对 丨 张   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3328只股票诊断结果已更新,输入代码,查看你的股票
广告老卢说财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