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桐梓春季“村晚”在官仓镇太平社区启动,吸引众多成渝游客前来参加。与其他地方的“村晚”相比,桐梓“村晚”确有不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桐梓“村晚”不仅是当地群众的舞台,更是外来游客特别是成渝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联欢的盛会。
桐梓位于重庆和贵阳1小时、成都3小时经济圈,曾被誉为“川黔锁钥”。如今的桐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城乡交通网络相互交织,使桐梓成为成渝与黔中的“黄金交汇点”,之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桐梓村寨,变为了成渝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门打卡地和避暑胜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鸟”游客前来旅居。
2024年,桐梓成功举办271场“村晚”系列活动,吸引90余万人次现场观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成渝游客。在桐梓“村晚”的舞台上,重庆游客跟着苗家阿妹学跳竹竿舞,成都游客上台表演川剧变脸……在2024年“村晚”活动中,2.66万人次参演者中游客占比达45%。村民、游客、国际友人同台竞技,形成了一幅文化多元共生、活力四射的美好乡村文化图景。
桐梓借助与成渝地区风俗相似、人文相亲、交流密切的优势,以“村晚”为载体,深化文旅融合,用开放姿态拥抱流量,用真诚服务留住人心,突破传统“演员——观众”的二元结构,构建了“全民参与、主客共享”的文化生态,让“过客”变“常客”、“流量”变“留量”。
桐梓“村晚”的不同,就在于始终坚持游客视角、换位思考,紧紧围绕旅游基本要素,加快建设满足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双重需求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培育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桐梓“村晚”的独特性,源于其深植于黔北文化沃土,又吸收了巴蜀文化的灵韵。
这里,黔北乡土文化自由飞扬。“村晚”舞台上,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演绎得淋漓尽致。《狮溪高腔大山歌》展现农耕文明精神内核,《文昌戏》演绎神秘古朴地方信仰。村民原创说唱歌曲《桐梓》,用方言展现市井烟火气,《竹笋之王》《搭上公交去九坝》将田间农事编排成舞蹈。乡土生活的艺术化呈现是黔北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
这里,文化交融的影子随处可见。“村晚”舞台上,黔川渝三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精彩纷呈,将“村晚”推向了文化融合的新高度。“重庆言子”以方言俚语制造喜剧效果,川剧《变脸》通过变脸绝活展现巴蜀戏曲魅力,《金桥吹打》《板凳龙》等重庆非遗节目跃然舞台。“村晚”民歌,既有黔北山歌的苍劲,又有巴蜀文人音乐的婉约,形成了“黔川渝混搭”的独特审美。
这里,中西结合的混响独具魅力。“村晚”舞台上,外来游客与本地村民共同构成演出主体。专业团队如“琴缘山庄艺术团”,由二胡专家向明贵、葫芦丝演奏家黄世芬等成渝艺术家领衔,提升了节目专业度,而村民则通过花秋唢呐吹奏、泥哨制作等技艺展示,反向输出黔北文化符号。这种“专业+草根”的互动模式,让城乡文化在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火花。
桐梓“村晚”的不同,就在于以“小舞台”推动“大融合”,让黔北的乡土文化与巴蜀的“热辣滚烫”精彩遇见,让乡音与乡情在这里共情代入,人们用朴实无华的方式生动展现今日的幸福生活。
桐梓“村晚”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联动的双轮驱动,让“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同频共振。
比如,流量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大量游客因“村晚”而来,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旅游消费的增长。借助“村晚”流量优势,2024年,桐梓通过“村晚+特产展销”,带动方竹笋、牛肉干等销售额突破2200万元,带动数千名脱贫群众实现增收。凭借“村晚”引流和“避暑”经济,桐梓九坝镇实现乡村旅游既旺人气、又旺财气。
比如,文旅发展与基层治理互动。九坝镇山堡社区成立旅游协会,统一服务标准,推进乡村旅馆自管自治。春晖行动协会开展志愿活动,引导形成文明观演习惯。文化活动还催化社会组织革新,组建游客临时党支部、乡村巡逻执勤队等。村民、游客深度参与,使基层治理从“你和我”到“我们”,从“要我做”向“一起做”转变。
比如,观念转变引导乡村移风易俗。通过“村晚”,人们以文艺引导化风育人、破除陈规陋习。小品《办个母鸡酒》以幽默方式讽刺滥办酒席现象,快板《远房表叔留遗嘱》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村晚”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让文明实践融入村民日常。抢凳子、打赤膊、乱吐痰销声匿迹,滥办酒席、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受到抵制,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
以上这些,就是在“村晚”促进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具体事例。从这个角度讲,桐梓“村晚”是一场“文化—经济—社会”的协同探索,即通过激活乡土文化基因释放精神能量,依托文旅产业链延伸实现物质增值,在城乡要素流动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桐梓“村晚”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座文化之桥,不仅深化了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还激发了文化活力、回应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是既富口袋、更富脑袋的鲜活样本。
当非遗唢呐与摇滚节拍共振,当土灶烟火与数字流量共舞,当传统礼俗与现代文明共生,桐梓“村晚”的精彩已然联通巴蜀、融合城乡、飞越娄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