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不成熟的自动驾驶

许多科技进步是以人类生命为代价的,有人将其称为“人祭”。这其中有值得的(例如用电),也有不值得的。总之普遍的观点认为,若技术尚不成熟,就不要为了商业利益,用人的生命去担当填充物。

图片图:自动驾驶考虑不周致发生惨剧 网络图片

咱们是民航号只谈民航,民航在自动驾驶方面有过极其惨痛的教训。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波音737 MAX的两次坠机,波音公司将电脑权限设置为优先于人脑,酿成了惨祸。

波音公司在将737NG升级为737 MAX的过程中,研发了MCAS自动驾驶系统。考虑到人总会犯错而电脑不会,所以它的MCAS逻辑之一是:若发现飞机有失速危险,便自动低头。这一逻辑即使在关闭自动驾驶的情况下,依然有效。

这个逻辑没有科学上的错误,但细节考虑不周。因为当仰角传感器损坏送回错误数据时,MCAS同样会指挥飞机低头。而偏偏波音公司对此未做重点提示,各航空公司培训不足,当时飞行员们普遍不知道如何“改出”,导致两次悲剧,346人丧生。

图片图:法国航空A330-200客机 摄:拉上窗帘

我们需不需要自动驾驶?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需不需要将电脑权力设置在人脑之上?——很多人认为不需要,但其实是需要的。比如说2009年6月1日那天晚上,如果法航AF447班机上拥有MCAS,它大概率不会掉到海里。法航这架A330-200当时仰角过大,飞行员操作不妥,失速了。

波音公司在压力之下修改了MCAS系统,将人的权力高于电脑。也许等下一次AF447类似悲剧之后,公众会要求将电脑权力置于人脑之上。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成熟的自动驾驶”?

成熟的自动驾驶应该是可靠的,应该是经过各种极端情况考验过的。以飞机的自动驾驶为例,从上世纪30年代的自动舵面,到40年代的自动导航,到60年代的自动油门,一直到80年代的自动着陆,经历了几十年的进化过程,直到现在也才“半熟”。直到现在全球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依然要求在降落阶段“手动驾驶”。

图片图:飞机自动驾驶几十年尚不敢说“成熟” 网络图片

而现代化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才研究20多年,实用化仅仅才十余年的光景。现在很多汽车厂商便宣传“先进,可靠,放心”,多少有点儿不太妥当。

电动汽车因为动力简单,自动驾驶已成为潮流。电动飞机因为同样的理由,比较容易实现自动驾驶。但前不久空客公司宣布暂停自己的eVTOL计划,除了认为电池性能还得不到满足之外,安全问题也是极大的担忧。

将技术不成熟或存在设计缺陷的产品推向市场,害死人是要赔到底朝天的。1978年美国福特公司曾因油箱位置太靠后,遭追尾起火导致三位年轻女学生死亡。福特公司为此赔偿了数百万美元,召回了上百万万辆汽车。波音公司也为737 MAX 8坠机赔偿了5亿美元,平均每位受害者144万美元。

图片图:空客eVTOL项目已暂停 网络图片

电动汽车、电动飞机和自动驾驶现在都是热门的国际话题,是值得炫耀的项目,肯定也是未来的方向。但究竟什么样的逻辑才算成熟?什么样的产品才算可靠?是不是可以多给一些时间,少拿鲜活的生命去“人祭”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