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卡介苗病免疫评估及临床管理专家共识,重点详解!


卡介苗病是接种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BCG)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尤其在免疫缺陷儿童中较为常见。国家儿童医学暨临床研究中心出生免疫缺陷(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联盟制定了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卡介苗病的诊断和治疗。


共识指出,卡介苗病可分为局部感染、区域感染、远距离感染和播散性感染。诊断依据包括BCG接种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或病理证据。免疫功能评估对于远距离及播散性感染的患儿至关重要。治疗方面,对于易感BCG的免疫缺陷患儿推荐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而卡介苗病的IEI患儿需要长期抗结核治疗。部分IEI疾病类型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治。该共识还强调了免疫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干扰素-γ产生减少的孟德尔遗传分枝杆菌易感性疾病。


结核病是全球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是一种减毒牛型分枝杆菌的活菌株,是自 1921 年问世以来惟一一直被批准用于临床的结核病疫苗。1974 年BCG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用于全球婴儿疫苗接种。我国是世界上30个高结核负担国家之一,为了预防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及播散性结核感染,我国也将BCG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


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接种BCG是无害的。然而由于BCG是减毒活疫苗,少数接种者,主要是出生免疫缺陷(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患者,接种BCG会发生异常反应,即卡介苗病,严重者可引起播散性感染甚至死亡。目前卡介苗病的患病率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研究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因国家及地区的不同,播散性卡介苗病患病率为(1.56~4.29)/100万。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IEI患儿在接种疫苗后容易出现播散性感染,估计发病率为(2~34)/100万。


临床上对于如何管理卡介苗病患儿缺少规范的流程或路径。国家儿童医学暨临床研究中心IEI联盟(IEI.CHN)基于当前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卡介苗病免疫评估及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推动临床更好地诊治卡介苗病。本文依据该共识,为各位预防公卫医生梳理关键的推荐意见,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诊断和处理卡介苗病。


一、精准定义

区分 BCG 一般反应与卡介苗病


BCG一般反应:接种后的常见正常现象


BCG 接种后,通常在 2 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浸润,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反应。之后,局部可能化脓,形成小溃疡,多数情况下,8 - 12 周后会结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卡疤”。这一系列过程是接种 BCG 后的常见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身体会自行恢复。这是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适应疫苗抗原的过程,就像一场小小的 “练兵”,免疫系统通过与疫苗中的抗原接触,学习如何识别和对抗结核分枝杆菌,为日后可能遇到的真正感染做好准备。


卡介苗病:异常反应的界定与分类


当接种 BCG 后出现异常情况,就可能是卡介苗病。它涵盖了从局部到全身的多种感染表现。


  • 局部感染

如果接种部位的局部溃疡持续时间超过 4 个月,或者直径大于 10mm,就属于局部感染。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常见,虽然看起来只是局部的问题,但也需要密切关注,因为持续不愈的溃疡可能影响局部组织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增加继发其他感染的风险。


  • 区域感染

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同侧腋窝、锁骨上、颈部淋巴结炎。判断区域感染需要依据三个标准:

  • 孤立的腋下、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 同侧上臂有明确的接种史;

  • 并且排除其他导致淋巴结炎的原因。

区域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当卡介苗引发的免疫反应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导致这些淋巴结肿大发炎。


  • 远距离感染

感染部位出现在局部及区域淋巴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像肺、脑脊液、泌尿道、骨骼或皮肤等。其中,BCG 骨髓炎比较特殊,它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隐匿,而且不具有特异性,病变常集中在长骨的骨骺或干骺端,特别是下肢。这就需要医生提高警惕,对于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全面检查,避免漏诊


  • 播散性感染

这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远离疫苗接种区域以外,至少有2个不同器官系统受到累及,或者在血液、骨髓中检测到感染迹象。播散性卡介苗病通常会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比如反复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同时还常出现淋巴结炎和肝脾肿大。这种全身性的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关联疾病

聚焦卡介苗病与免疫缺陷病



卡介苗病的发生,往往与某些免疫缺陷病(IEI)密切相关。其中,以 T 细胞功能及数量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CID)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异常的慢性肉芽肿病(CGD)以及白介素(IL) - 12 / 干扰素(IFN) - γ 通路受损的孟德尔遗传分枝杆菌易感性疾病(MSMD)最为常见。


  • CID 患者

这一群体由于T细胞功能和数量的缺陷,免疫系统的 “主力军” 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地应对卡介苗中的抗原,导致卡介苗在体内过度繁殖,引发感染。就好比军队的核心战斗力受损,面对敌人(卡介苗抗原)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 CGD 患者

这类型的患者,吞噬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出现异常,吞噬细胞原本是免疫系统中的 “清道夫”,负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但在 CGD 患者体内,吞噬细胞在吞噬卡介苗后,无法通过正常的呼吸爆发机制产生足够的杀菌物质,使得卡介苗能够在细胞内存活并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 MSMD 患者

这一类型患者则是因为 IL - 12/IFN - γ 通路受损,这条通路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当这条通路出现问题时,免疫系统对卡介苗的反应就会出现异常,增加了卡介苗病的发生风险。


图片


三、诊断要点

多维度确认卡介苗病


直接证据:明确诊断的关键依据


  • 接种史

患者必须有明确的 BCG 接种史,这是诊断卡介苗病的基础。没有接种过 BCG,自然也就不存在因接种 BCG 引发的疾病。


  • 感染表现

出现卡介苗病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接种部位的异常、区域淋巴结的炎症,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累及。这些症状是提示可能患有卡介苗病的重要线索,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感染迹象。


  • 病原学/病理证据

临床标本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或抗酸染色阳性,以及病理提示干酪样坏死或肉芽肿形成,这是确诊卡介苗病的重要依据。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直接找到病原体或者发现组织的病理变化,为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 BCG 鉴定

采用高通量测序或实时荧光定量 PCR 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同时经基于 RD1、RD9 和 RD10 基因组缺失的 BCG 测定法进行明确。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鉴定出感染的病原体是否为卡介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满足上述 4 条标准,就可以明确诊断卡介苗病;

满足 1、2、3 三条标准为临床诊断;

满足 1、2 两条标准则为临床疑似诊断。


间接证据:辅助诊断的重要补充


除了直接证据,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 IFN - γ 释放试验在卡介苗病的诊断中也具有间接诊断意义。然而,常用的 IFN - γ 释放试验,如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试验(T - spot)和 QuantiFERON - TB(QFT)试验所采用的刺激多肽 ESAT - 6、CFP - 10 和 TB7.7(p4)是人结核分枝杆菌的成分,对于卡介苗病的诊断价值有限。


特别是对于 T 细胞功能及数量缺陷以及 IL - 12/IFN - γ 通路受损的患者,如果发生卡介苗病,且伴有 IFN 异常减少,其 PPD 试验可能出现假阴性。这就提醒我们,在诊断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这些间接证据,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直接证据进行判断。


图片


四、免疫评估

深入了解患者免疫状态


评估标准:确定需要评估免疫功能的患者


并非所有卡介苗病患者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免疫功能评估,对于远距离及播散性 BCG 感染的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且往往与免疫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进行免疫功能评估。


对于局部或区域性感染的患者,如果出现感染病灶迁延不愈、持续发热(>38℃ 2 周以上)、贫血(血红蛋白 < 100g/L)、生命早期反复感染、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反复皮肤或深部组织脓肿、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或体重减轻、IEI 家族史等情况,也需要进行免疫功能评估。


这些症状和情况提示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存在异常,通过评估免疫功能,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评估内容:多方面检测免疫功能


  • 常规免疫功能检测

包括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血常规可以反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淋巴细胞亚群能够了解不同类型淋巴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免疫功能的状态。


  • 个体化免疫功能检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IL12RB/IFNGR 蛋白表达、IFN - γ 产生能力检测等。这些检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免疫系统中特定环节的功能,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 基因检测

对于高度怀疑存在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明确免疫缺陷的类型和原因。这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一些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五、治疗策略

综合手段应对卡介苗病


预防性治疗:未雨绸缪,降低发病风险


对于 BCG 易感的 IEI 患者,即使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也推荐使用利福平联合异烟肼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至少 3 个月。这就像是在疾病发生前筑起一道防线,通过药物的作用,抑制卡介苗在体内的繁殖,降低发病的风险。对于那些已知存在免疫缺陷,又接种了 BCG 的患者,预防性治疗是一种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卡介苗病的发生。


抗结核治疗:针对不同感染程度的方案选择


一线治疗方案: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对于局部及区域性感染,使用 2 种或 3 种抗结核药物;对于远距离 / 播散性感染,由于病情更为严重,需要使用 3 种或以上药物。治疗疗程要根据卡介苗病的感染程度来确定,MSMD 患者抗结核治疗疗程较长,通常大于 1.5 年。IEI 患者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抗结核药物平均使用 12 个月,具体使用时间还要根据临床效果和免疫重建情况进行调整。


二线治疗方案:如果一线治疗无效或患者不耐受,在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二线药物。常选用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阿米卡星等。这些药物在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作为替代选择,继续对抗感染。


免疫治疗:重建免疫,对抗疾病根源


对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CGD 和部分 MSMD 患者,HSCT 是目前惟一根治手段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对抗卡介苗感染。


对于 IFN - γ 产生减少的 MSMD 患者,需要长期接受重组人干扰素(rhIFN - γ)治疗和预防。rhIFN - γ 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干扰素,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感染。


外科治疗:辅助手段,解决局部问题


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如果患者出现局部脓肿,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治疗。外科手段可以清除局部的脓肿,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比如对于一些较大的脓肿,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此时外科手术可以直接切除或引流脓肿,加速病情的恢复。



卡介苗病虽然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作为预防公卫医生,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这些推荐意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卡介苗接种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卡介苗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免疫评估和合理治疗,为保障公众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指南·标准·共识卡介苗病免疫评估及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国家儿童医学暨临床研究中心出生免疫缺陷(IEI)联盟

执 笔:孙碧君,应文静

制定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黄文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金燕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李克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李晓忠(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凌 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美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毛华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孙碧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唐雪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晓川(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吴洋意(《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杨 军(深圳市儿童医院);应文静(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 伟(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4 Vol.39(12):894-900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