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是你没有找到方法

今天是第18届世界自闭症日。
世界自闭症日,全名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由联合国大会2007年12月18日通过决议设立。
图片
21世纪以来,随着对自闭症的研究不断深入,这种曾经的不治之症已经被证明完全能够治愈。
食与心所在研究室是国内外最早关注自闭症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研团队之一。2008年起就确信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抽动症等均为特殊肠道微生物群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同时指出调节肠道微生物,针对菌-肠-脑轴是治疗的可能途径。自2010年以来,随着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干预和改善的研究,实验室一直在任何公众媒体上都旗帜鲜明地表示: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
十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结合实验室自闭症家庭的积极参与,食+菌的干预,已经完全确立:自闭症的根源在于菌-肠-脑轴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出现某些障碍,导致自闭症以及多动症样行为。而通过调整食物和肠道菌群就能改善乃至完全治愈自闭症。
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对自闭症的认识中,我们的实验室与世界上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关联的研究几乎完美互证。
图片
而改善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方法,除了补充益生菌和粪便菌群移植,饮食干预也必不可少(为什么这种饮食能诱发自闭症)。
这些方面食与心往期已做过详细介绍,本期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翻看文章最下方的自闭症专题系列文章。
十多年的努力实践,我们已经帮助几十名自闭症儿童恢复正常的发育,很多严格实施食物+微生物干预的孩子可以在正常中小学接受与年龄同步的常规教育,有些甚至在社交、同理心、认知中表现出比同龄正常孩子更加优秀的特质。
特别需要知晓的是,恢复的过程并不容易,最重要的监护人(往往是妈妈)都投入了巨大的爱心。特别是在孩子的饮食和微生物的干预下,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化,她们都能详细记录下来与食与心实验室进行分享,在家长—孩子—研究人员三方的互动下,让我们了解到更多难以观察到的各种变化。毫无疑问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律地独立生活。家长们也激动万分,今天谈起来都表示这么多年的辛苦都是超值的人生经历。
在第十八个自闭症日,食与心与千千万万自闭症患者的家长分享一下,菌群调整帮助自闭症孩子健康发育的经验以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孩子多久能改善?
这是家长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自闭症不像是一场感染症,可以来之迅猛,去而匆匆。因此自闭症的治疗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可能要有5年,甚至10年。在家长比较配合的情况下,自闭症孩子在补充NS乳酸菌3个月后,细心的家长可以看到胃肠道及消化功能也发生显著变化,便秘减少、排便臭味和体味明显减小,重复刻板行为减少,社交行为增加、语言能力改善。
一些非常配合干预的父母和老人,甚至几天就能看到明显变化。一位妈妈曾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们,孩子从来不说话,吃菌3天后突然叫妈妈,让这位妈妈感受到一生中最激动的场面,为此她说:无论如何都会坚持干预下去。她说:我再也不会问多长时间能够改善,我愿意配合让孩子一生都感觉到我对他的爱。
还有不少家庭反映:孩子吃菌后看不到什么变化!经过多方面了解之后发现,爷爷奶奶几乎天天带孩子出去零食吃,当我们要求妈妈转达我们对孩子的爷爷奶奶做法不赞成的时候,爷爷说:没听说过这种问题跟吃零食有关,你们小时候都是吃零食长大的!
无奈之下,我们提出,希望妈妈自己带孩子一个月,看看孩子的变化,特别也是通过这个问题教育爷爷奶奶。结果发现,严格控制零食后孩子的进步就非常明显了。
图片
——孩子多久能追上同龄孩子
根据本实验室的研究调查,结合目前的数据显示,在饮食控制严格的情况下,5岁以下且坚持吃菌的孩子最快能在6个月内追上同龄人的认知和语言发展进度。
菌群干预开始的越早,自闭症跟同龄孩子的差距越小,恢复正常发育需要的时间也越短。
年纪越大的自闭症孩子跟同龄人差距越大。人类的大脑发育存在关键期(12岁),错过关键期后追赶上同龄人的机会会大幅降低。
但即便已经过了青春期,调整菌群也能让原本自闭的孩子跟父母有更多的交流,并逐渐习得日常生活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过晚才开始干预的自闭症孩子,往往由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比例与正常孩子差别较大,他们大多数在成年后身高体重都远超父母,而且多数会在无干预情况下脾气不好,有暴力倾向。而成年后自闭症患者的菌群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暴力倾向。
——孩子同时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吗
这个问题经常被自闭症患者的家长问道。作为行为生物学研究的学者,食与心认为,当孩子还不具备各种行为干预,认知教育的基础时,将孩子送入各种机构做训练,结果只能是高投入低产出。
语言、行为、认知的发育是一种需要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在某种机构中实施。食与心为各类家庭介绍过一些方法,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里不断播放MP3,包括各种歌曲、童谣、故事、说书、对话等等,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竟然可以模仿,接着可以跟你有逻辑的对话。
实际上调整菌群相当于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理和认知基础,然后再进行有效沟通和教育才是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也需要跟其他父母一样跟孩子说话、教孩子各种动作和技能,给孩子提供学习机会,来促进孩子的行为、语言和认知发育。就像其他孩子需要的一样。
想必很多人看过一些100多年前欧美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刚刚出生的孩子送入“机构”(孤儿院)强制学习,成年后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从小享受家庭温暖和语言文化环境的孩子差别巨大。
亲子间互动的户外运动、体育运动一定不能忽视。没有任何一位感统或者体育教练能够替代家长与孩子的精神互动。户外运动和体能运动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必不可少!食与心去一些省市参与自闭症机构调查中发现,很多机构会用零食/甜食作为奖励互动中表现好的孩子,这些类型的干预更会扰乱菌群,阻碍或滞后孩子恢复健康发育。食与心的老师当时这样点评这种做法:这种干预无异于将孩子从泥坑里拉出来,然后又踹下去!
药物和补充剂在没有确定患者缺少的情况下不建议补充。各类维生素和神经化学信号分子是有益和有效肠道微生物提供,不是嘴里吞咽下去的药片。
图片
如果时能充分接触大自然,获得土壤有益微生物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提升菌群健康。
——孩子需要一直吃益生菌
理论上不需要,但实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关注自闭症的家长们可能看到过,有些做完粪菌移植的患者立刻表现出让人喜出望外的变化,而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到过去。因此粪菌移植也需要进行很多次?
食与心先回答为什么。当患者的肠道菌群被抗生素清零后,移入的正常供体的菌群立刻让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都焕然一新,而患者可能并没有接受供体的日常饮食配方,还继续在家里我行我素地没有任何饮食限制。而自己的饮食习惯很快将让肠壁上遗留的那些微生物如鱼得水般地迅速增长,推翻了肠菌移植后进入的那些“临时建筑”,以至于退回到原样。于是,期待曾经让人喜出望外的变化的家长就不能不再做第二次第三次......
当肠道菌群干预加上健康饮食时,身心状态恢复健康,菌-肠脑轴能正常发育,孩子可以正常接受教育时,就不需要再额外补充菌来干预自闭症。
但是实施起来很难!日常很多意外因素,比如零食、不良饮食、压力(孩子在家里学校被误解或训斥)、不爱运动、病毒感染(如流感)和药物等都会再次扰乱菌群,此时即便是健康人也需要通过强化膳食纤维的摄入,食用发酵食物(含活性乳酸菌),甚至补充益生菌来保护自己的肠脑。
十多年的研究观察发现,曾经有过自闭问题的孩子,其肠道菌群对于这些破坏因素似乎更加敏感,即便短时间内不健康的饮食可以让他们表现出多动或者抽动(挤眼,重复性的歪鼻子歪嘴,发声等等)。
食与心的观察还在继续,到底要多少年时间才能让这些人像食与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一样,连着吃很多天蛋糕,喝各种饮料也不会有明显的身心影响,这些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食与心实验室的观察中发现,饮食规制严格的家庭,曾经的患者已经可以吃冰淇淋,一年一次的生日蛋糕可以吃一点了。其实对于能控制好饮食和生活方式控制良好的家庭,比如保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经常食用豆类、全谷物、蔬菜),经常食用发酵食物(自制酸奶、酸豆浆、酸谷浆等),规律运动,不熬夜等,往往只需要在孩子受到学校压力、感冒等情况时及时补充益生菌即可。
图片
上图中的饮品为NS8红豆酸豆浆
一些没时间自制家庭发酵食物的家庭往往会选择长期低剂量补充益生菌,来保持孩子的菌群健康。
——好了之后孩子跟同龄人会完全一样吗
这个问题也是自闭症患者家长经常提问之一。食与心的老师经常特别直率地回答:啊!难道你希望你的孩子像同龄孩子那样庸庸碌碌没有出息吗?没有更好的期待吗?不想让他跟我们这里所有人一样读个博士吗?
话说回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有不同之处。同一年龄的孩子表现可能千差万别,正常与异常也没有明确界限。
曾经有过自闭症问题的孩子,菌群恢复后能跟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生活和工作,但是也会遇到自己的问题。
自闭症的孩子对于有些外界刺激会比他人更加敏感,他们经历过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所以在学习生活很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
不过他/她们对于特殊食物和菌群波动会更加敏感,在青春期时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冲动、多动甚至抽动等问题。需要家长能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尽快进行调整改善。
----孩子似乎更喜欢某些特长(画图,音乐,外语,动漫...),我应该找个老师去培养他的这种能力吗
这样的问题经常被问,食与心有时候觉得难以回答。说是,结果家长真的认真投入,然后延伸了孩子的某个专长,孩子心智发展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助长;说不是,这样打击一个孩子的上进心觉得很难说出口。
在此,还是借用食与心的老师一个说法吧:我们的家长更应该注意让孩子全面发展,让他永远脱掉自闭症的帽子,不要当个优秀的残疾人,不要让他归于残联管理。
这个意思就是说,全面发展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让孩子短时间内受到鼓励或者鼓舞了其他孩子,单方面的延伸并不一定可取。
——好了之后还需要控制饮食吗
需要,想摆脱各种发育障碍的帽子,饮食一辈子都需要控制,尤其需要控制糖和甜食摄入。
经常关注食与心的朋友都相信“病从口入”,不健康的饮食在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而坚持均衡多样化的饮食则能改善各种疾病。
妈妈孕期或者孩子幼年食用甜食等加工食品都会升高阻碍孩子的语言、行为和认知发育,增加自闭症和多动症风险。(糖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加工食品真能让人变傻吗
原因主要在于,人的肠道菌群发育在3岁左右接近成人,3岁之前进入肠道的菌(指各种微生物)具有定植优势(相当于成为本土居民),后来的菌往往匆匆而过,难以长期停留。
这也是幼年形成的菌群异常稳固,难以改变的主要原因。所以很多人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依然怀念家乡那口独特的食物,小时候常吃面食的人在南方生活几十年还是更爱面食,小时候常吃米饭的人在北方生活几十年还是想念米饭,幼年定植下来的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早期的不良饮食会在肠道中喂养出一批爱吃甜食和加工食品的菌,这些菌会决定孩子的饮食偏好。绝大部分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偏食挑食问题,比如只爱吃面条不吃蔬菜,这种饮食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纠正。而甜食和加工食品又具有很强成瘾性(成瘾居然会转移!爱吃垃圾食品的人更可能成瘾),让人很难控制用量,吃了还想吃。十几年前很多研究都指出,嗜甜食本身就是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的折射。
图片
对于曾经有自闭问题的孩子,即便是经历过长期菌群调整,行为和认知都已经完全进入正常发育发展轨道,那些从小定植的菌依然不会从肠道消失,只是因为饮食的影响数量受到抑制,成为极少数群体,在饮食没有大幅度退步下已经没有能力兴风作浪。
孩子再度食用甜食/加工食品,相当于给这些菌加餐,促进其繁殖扩增。再加上甜食/加工食品的成瘾性,往往会一吃再吃,大量食用,给了这些菌兴风作浪的机会。当然,即便成为成年人,中年人,他们已经没有机会退回到自闭症,但是可以罹患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多动症和认知障碍。
此时孩子就可能出现冲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发生冲突等问题。
自闭症到多动症,乃至抽动症和双相障碍并不一定是独立的疾病,都是神经系统连续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坎坷。而这些坎坷大多数是食物的责任,一部分是药物的责任。有人没有经过过自闭症直接开始表现为多动症,有人则一个不落下地经历了全部,不过最终这些都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大多数人的不知之症。
图片
家长如果能认识到问题关键在于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并让孩子明白这点,及时调整饮食配合与孩子和老师的良好沟通,就能解决问题,让孩子继续正常发育。
如果此时还是找不到关键,只注意着纠正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会陷入多动症的泥潭。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能吃甜食/加工食品可怜,实际并非如此。就像一个曾经骨折过的人,康复后行走坐卧都跟其他人没有区别,但是再度骨折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此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可怜吗?
换个角度,即便是健康人,经常食用甜食/垃圾食品后,各种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增加(42万人研究发现,加工食品能促进这6种死亡)。这是所有人都应该避免和少吃的食物,而多吃的后果也都由自己买单。
如果能因此长期避免甜食和加工食品,日后可能会比同龄人更加聪明健康长寿。
——摆脱自闭症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
对于感冒等生理疾病,只要去医院拿到对症的药物,给孩子吃上,很快就能好。此时只需要一位家长就能让孩子很快康复,其他人不参与也没有多大影响。
但对于自闭症,由于我国这些不正确的主流观点还认为自闭症是不治之症,将其推向了残疾人联合会,网络上宣称有良好效果的疗法又五花八门,让这个原本一目了然的疾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自闭症孩子的主要监护人特别需要有学习能力和分辨能力,了解肠道菌群发育异常在自闭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改善菌群让孩子恢复正常发育。如果是脑结构异常你可能自己会束手无策,如果是肠道微生物异常,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进行有效干预。
只有全家人都认可菌群干预才能控制好饮食和生活方式,而不是意见不一致,有人拖后腿。治疗过程中母亲的参与最重要,父亲的参与也不可忽视。事实上,被诊断自闭症后,大部分家庭在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有效治疗的结果后,会家庭破裂,各奔东西,更多的时候是妈妈含辛茹苦地带孩子。
还有很多情况下,妈妈积极让孩子吃菌吃健康饭菜,好不容易改善了,爷爷奶奶为取悦孩子而悄悄给买零食吃,孩子的改善就会停顿甚至出现倒退。
因为神经系统发育恢复需要时间,自闭症的菌群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扰乱菌群的因素又很多,当孩子发展停滞时需要及时找出原因,这些都需要监护人既坚定又能活用自己习得的菌群知识。此时如果家里其他人支持,孩子能更快恢复健康。焦虑的家长不会有正常的孩子,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图片
食与心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扼腕惋惜的记忆,有个孩子的妈妈相信菌群干预,但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坚决不信,虽然开始孩子进步很明显,但发生争执后妈妈顶不住全家压力而放弃,去尝试了其他疗法。后来发现同时干预的小朋友已经上了重点学校,而终止微生物干预的孩子依旧只能发出几个简单的音节,而没有语言能力。
也有很多孩子,在家长尝试各种不同干预方法的过程中逐渐长大,错过了大脑发育关键期,尽管后来开始认识到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很晚才开始干预,但最终成了人们印象中典型的自闭症形象。
食与心实验室关注过青壮年自闭症的干预,发现这个疾病的菌群干预并没有终止期限,任何时段干预对自闭症患者的品行影响都非常明显。
第十八个自闭症日,回想起食与心十几年的研究过程,每每想起见到过的患者都会心里难以平静。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科普,不断告诉所有人,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受到研究同行和外行的干扰,我们的声音却很难传达到应该关注的人耳中。尽管几年来某电视台不断在声称自闭症是不治之症,食与心始终认为,公众媒体没有资格去破灭一个家庭的希望。
今天,食与心更希望传达给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以及家长们一个知识,如果你发现孩子不能良好地接受教育或管教,学习成绩明显下滑,那么最应该的首先是了解孩子最近的饮食,有没有吃零食,吃糖,吃点心面包等等。各种添加剂和甜食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网上有一句流行话“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对于自闭症,这种情况尤为符合。如果父母没有学习能力,孩子一辈子也走不出自闭症的泥潭。
自闭症能否治好,不是药物说了算,是食物说了算!food makes mood!也许正因为此,没有一个医院会给孩子开个菜单食谱,因此也就很少有人知道食物就可以治疗自闭症。
如果大家还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那么看看2004年 Natasha Campbell医生出版的那本Gut and Psychology Syndrome一书吧,20多年前她就发现饮食可以治疗自闭症。如果您21年前读到这本书并且实践了,今天你会自豪地带着孩子到处畅游了。
如果21年前某电视台就这样介绍了这本书,今天还能让我们国家有上千万自闭症患者吗?
娜塔莎医生原书写的是自然饮食方式治疗……今天,她的口号是知识,成长,爱,自然疗愈,健康,交流,理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