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0

评论

15

1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小米汽车“引火上身”,雷军正被流量反噬 ?

图片
保证消费者生命安全
才是企业最的大善意


有点数·数字经济工作室原创

作   者 | 有 叔

微信ID | yds_sh


小米汽车出事了。2025329日深夜,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标准版轿车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现场视频显示车辆外壳完全烧毁,车头严重变形。

这场车祸不仅造成了车内三人全部遇难,而且对智能驾驶的可靠性、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小米公司的市值和雷军的人设形象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智能驾驶也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当前事故的所有细节并未完全披露(尤其是当地警方的调查归因),我们能从“小米公司发言人”的官方微博初步了解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也就是说,NOA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警报并自动减速至109公里每小时,驾驶员在1秒后接管车辆进行转向和制动操作,但碰撞前时速仍达97公里每小时。数据显示从系统报警到碰撞仅4秒,实际操控时间不足2秒,这无疑暴露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响应局限。换作是你我,估计也很难有更快的反应。

有媒体采访到了这次车祸遇难者之一罗某的母亲,她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这1000公里的路程里,女儿多次告诉她智驾“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就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几天前,问界车主“秦风”在鸿蒙智行APP发文称,去年十二月下旬,他在开启高阶智驾的情况下,以120km/h的速度追尾了前方停着的水泥泵车。导致腰椎、腓骨骨折,全身多处不同程度挫伤。

智能驾驶的发展确实体现了科技的日新月异,但新能源汽车毕竟是在高速场景中使用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并不是家长们的老生常谈。

我们看看说明书就能明白,智能驾驶目前就只是辅助驾驶,不是什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无法完全应对在驾驶过程中因交通、路况、天气等环境变化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车辆行为的完全责任人,承担安全驾驶的全部责任。

消费者在发布会上只看到了智能驾驶系统的精彩瞬间,看到了技术的神奇力量,为这种技术进步感到兴奋,对自己也能用到这种技术感到欣喜,但却不会意识到,再怎么先进的技术,终究也是有其能力边界的。


子弹都打不透的电池包,怎么就着起了大火

任何时候,汽车安全都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来到新能源汽车的领域,首要考虑的安全就是电池。为了能够证明自家的电池安全,之前有不少车企都用火烧测试。小米汽车刚亮相时,网友来了更加苛刻的测试,那就是直接枪击:博主科技公元,针对小米汽车的电池包连开三枪,测试结果三颗子弹统统吃瘪,全都在电池包的地板上落地,甚至连冒个烟都没机会。

在发布会上,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的电池上下都上了14层的物理防护,底部的防护足足高达8层,真就给汽车电池上了金钟罩,所以子弹打不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小米发布会上还罗列了一系列与汽车安全相关的数据与技术:在电池包安全测试上拥有多达1050项,比起国标多了20倍;申请了132项电池专利,当时已经通过审核的有65项;使用了CBT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上盖和车身合为一体,整个车的结构更加安全;电芯倒置技术也是行业首创,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快速向下释放能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乘员舱安全。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319日,雷军还从小米汽车工厂18米高的天台上,向下砸了3个涂着小米自研电池包底部材料的西瓜,用西瓜没有摔碎来证明小米SU7 Ultra的安全性。

然而,看着现场视频里熊熊燃烧的小米汽车,我们当然不能随便质疑小米汽车发布会谈及的汽车安全数据与技术到底靠不靠谱,但行业数据显示,电动汽车的电池爆燃致死率高达燃油车的2.3倍。和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企在安全问题上,还是要继续补课的。

图片


股价杀跌,雷军的形象还会“塌房”吗?

这场车祸发生之后,作为小米品牌的创始人也是核心代言人,雷军长达多日的沉默也引发舆论强烈质疑。由于事故责任尚未明确,过早表态可能被解读为变相担责,他很可能是遵循法律团队建议,避免重蹈特斯拉自燃事故中过早认错反遭诉讼的覆辙。雷军此前也曾因言论导致股价单日暴跌,沉默或是目前最理性的选择。

市场舆论越来越大,4月1日名为小米发言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回应,详细列举的事情的经过以及相关事发前后后台检测数据,但这份看似思路的清晰的声明并没有打消市场的顾虑,小米股价也是一跌再跌,市场上期待雷军站出来表明态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也许是基于市场舆论形式判断,3月29日事故发生后多日保持沉默,直到4月1日晚间,雷军终于回应了:“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直到4月1日晚间,雷军终于在社交媒体发声,他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雷军的回应虽然迟但是到了,而且诚意满满,也展现了雷军和小米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车辆为驾车女孩男友所有,两人均为小米忠实用户,购车仅半年即发生悲剧。事故发生之后,当事人家属的发帖截图也在网上流传。

图片

“雷军,我还是你的粉丝,你必须给说法”——作为小米公司的企业家IP“雷军”,最近一段时间可谓网上最火的人,但这背后隐藏的舆论风险,就是来自于产品以及产品引发的相关事件所带来的反噬。

小米的崛起离不开“米粉”的托举,雷军也成了偶像人物。然而,在这种粉丝氛围之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是主要基于商品本身,而是为一个人、一种心情买单,这种盲目冲动的消费也很容易出现“粉转黑”的情况。

小米“史上最强年报”的发布刚还没多久,“雷军带头减持小米股票”的话题,就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雷军形象遭遇罕见的“塌房”的危机。此次车祸更像一记闷棍,截至41日收盘,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下跌5.49%,每股报46.50港元,市值1.21万亿港元。相比于331日,该股市值减少了近700亿港元。

写在最后:保证消费者声明安全才是企业最大的善意

新能源汽车是个全民关注的产业,这场事故尤其提醒各方,造车和制造手机、小家电可不一样,在飞驰的汽车中,驾乘者的生命显得太脆弱了。

因此在我们看来,车企、消费者与监管都要深思:车企需要更谨慎地对待智驾技术的发展,平衡自身的能力和宣传;消费者应该认真谨慎选择,观望技术成熟度;监管也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完善智能驾驶规则。

作为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无论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能保证消费者生命安全才是企业的最大善意和最终使命。


——The  End——
图片

「 往期文章 」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