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说 | 拆解小米SU7碰撞事故最后时刻的六个细节

图片

小米智驾还不行。


文|智库君

考验雷军和小米价值观的时候,到了!

202532922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撞击中央隔离带的新泽西护栏后起火燃烧,导致车内驾驶员和两名乘客不幸遇难。据悉三人均为在校大学生,此行是从武汉到安徽参加考试。

41日午后,“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小米集团股价跳水,一度跌超6%

41日午间,“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回应小米SU7交通事故称,202532922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图片
图片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97km/h

小米表示:“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有人说,小米汽车正面临创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说,小米和雷军正遭遇最严重的舆论反噬。

显然,正处于高光时刻的雷军和小米汽车,迎来了考验底线和价值观的关键时刻!

智库君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让人痛心。这是典型的关于“智驾”人机交互的设计缺陷。无论如何,事故出现瞬间,把控制权强制交回给驾驶员,推卸责任式的设计是极不专业的,也突破了安全底线。

41日,针对小米SU7事故的冲击波,智库君第一时间连线包括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老师在内的三位业内专家。

核心观点:

  • 事故后无法开门的问题大致有三方面问题一、解锁控制算法不合理。二、12伏低压电路无冗余,碰撞后约70毫秒左右断电,而通过CAN解锁指令发出到完成解锁约需要500-600毫秒。三、隐形门把手是个摆设,找不到,找到了也打不开。不知道这起交通事故中是哪个问题导致了车门无法打开。

  • 小米智驾还不行。遇到道路维修路段没有变道避让能力,这么高车速,给驾驶员碰撞前不到3秒给驾驶员报警,驾驶员哪里能反应过来呀,根本不具备安全接管条件。

  • 我虽然很看好小米这家企业,这次这个事故,考验的是小米的价值观和底线,处理好了,树立起行业标杆,赢得更多用户,处理不好,负面作用会愈演愈烈。

图片

小米智驾还不行

智库君:从小米汽车公布的细节来看,您对整个事故过程中小米智驾操作细节有怎样的观察?

朱西产:小米SU7交通事故,有六个点值得关注:

1NOA下驾驶员分心了,多次提醒手握方向盘,说明事故前驾驶员处于脱手驾驶状态。

2、小米还没有处理道路维修路段变道避让的能力,如果相同场景,是华为ADS3.0的话,是能向右避让通过道路维修路段的。小米智驾做的不到位。

3、小米智驾模型里应该使用了OCC占用网络,具备危险提醒功能,但是OCC网络置信度不足,小米不敢做变道避让控制,也没敢激发AEB紧急制动,仅发了3m/s2的减速,然后给驾驶员报警。从报警到碰撞才2.#秒,驾驶员恐慌下做出了错误的操作。

4、驾驶员在100多车速下向左急打22°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侧面撞柱,电池包被挤压,电池爆燃。

5、现在都有自动落锁功能,而不合理的是,碰撞解锁指令是从气囊点火算法给出的,气囊不点火,就没有解锁指令,门开不了。采用气囊点火输出的解锁算法存在巨大缺点,很多车企已经在优化车门解锁算法了。而隐门把手,很多人根本找不到。

6、事故后无法开门的问题大致有三方面问题一、解锁控制算法不合理。二、12伏低压电路无冗余,碰撞后约70毫秒左右断电,而通过CAN解锁指令发出到完成解锁约需要500-600毫秒。三、隐形门把手是个摆设,找不到,找到了也打不开。估计这次事故的气囊没点火,没有解锁指令。

以上说明,小米智驾安全性还未达到行业前列水平,有待提高。

图片

考验小米价值观和底线

智库君:针对小米事故,您有怎样的反思?

专家A我虽然很看好小米这家企业,这次这个事故,考验的是小米的价值观和底线,处理好了,树立起行业标杆,赢得更多用户,处理不好,负面作用会愈演愈烈。小米迟早要过这一关的,不如这次坦率接受批评,给足补偿,做出行业表率,尽量消除负面影响。

专家B三个反思。

1、断电后车门打不开的要人命的事故重复发生,值得小米深刻反思,更要引起所有车企的高度重视,引以为鉴;

2、这次事故再次证明,电芯和电池包的安全性能仍需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的前提是确保车辆的安全,科技向善首先是敬畏生命;

3、做汽车和做手机的逻辑最大的区别在于手机故障对人的伤害有限,软件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迭代逐步解决,而汽车作为软硬件的复合体不可以存在影响安全的技术和产品缺陷。

智库说 | 吴松泉:汽车业“五期”叠加,别忽略5大阵痛和风险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董   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玉东 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负责人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FISITA中国大使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杨殿阁 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首任院长
徐大全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原诚寅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金伟华 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