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于2025年 3 月 24 日发文指出,由于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特朗普能够开采出更多的稀土资源,很大程度上也不得不将大部分稀土运往中国进行加工,美国在稀土产业链上,仍面临着难以摆脱对中国依赖的现实困境 。
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要通过与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为美国谋取更多的稀土资源,以实现美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布局。
稀土,这种被誉为现代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在中美博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还是战斗机、导弹,稀土都不可或缺。然而,美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稀土储量国,却在稀土加工领域陷入了对中国的高度依赖。2024年12月23日,中国的一纸出口管制令,犹如随手一击,暴露了美国在战略资源领域的致命软肋,也让特朗普的“稀土独立梦”变得遥不可及。
稀土产业的关键:资源与加工的分裂
稀土的价值并不仅在于矿产资源本身,而在于其复杂的提炼与加工过程。中国拥有全球约60%的稀土储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这种加工能力不仅包括技术工艺,还涉及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低成本优势。
相比之下,美国的稀土产业链存在严重断层。虽然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但这些矿石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提炼和加工。没有中国的技术与工厂,美国的稀土矿石就像未打磨的璞玉,无法转化为具有实际价值的材料。
美国的稀土困局不仅源于技术的落后,还受到环保法规的限制。以得克萨斯州计划建设的一座稀土加工厂为例,这个耗资2.58亿美元的项目因废水处理方案迟迟未获批准,至今仍停留在设计阶段。环保法规的严格限制,加上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美国在稀土加工领域难以与中国竞争。
中国的稀土优势:三十年的积累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三十年的政策扶持和技术积累。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将稀土列为战略资源,通过税收优惠、技术研发支持等方式推动稀土加工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产业整合和环保标准的提升,将稀土加工能力集中到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格局。
这种长期布局让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取得了绝对优势。根据行业研究数据,在中国建设稀土精炼厂的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此外,中国还拥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而美国则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中国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使其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
特朗普的“稀土独立梦”:为何难以实现?
面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美国试图通过“稀土独立”战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特朗普政府不仅动用了《国防工业生产法》,希望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和提供财政支持来加速稀土加工厂的建设,还试图通过国际合作获取稀土资源。然而,这一系列努力进展缓慢,效果有限。
首先,美国国内的环保法规和审批流程成为稀土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稀土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高昂的成本,使得美国即使建成加工厂,也难以与中国竞争。此外,美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获取稀土资源的尝试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特朗普曾计划从乌克兰和刚果获取稀土矿产,但因地缘政治、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合作迟迟未能落地。
更为讽刺的是,即使美国从其他国家获取了稀土矿产,最终仍需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美国国内的稀土加工厂不仅数量少,且现有技术无法达到军用标准。正如稀土行业专家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矿脉,而在工厂。”
中国的精准反制:出口管制打击美国软肋
2024年底,中国实施了一项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禁止向美国军方及相关第三方公司出口镓、锗、锑等战略矿产。这一政策直接打击了美国的军工产业,尤其是1000多个武器系统的供应链。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显示,这些武器系统中约87%的供应链涉及“中国制造”。从战斗机雷达的镓到导弹制导系统的锑,中国精准地卡住了美国的战略命门。
而且,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还明确规定,第三国公司若将稀土矿产转售给美国军方,将面临追责。
胜负已定?
在稀土加工领域,中美的竞争胜负似乎早已分明。中国不仅占据了稀土加工的绝对主导地位,还通过出口管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优势。而美国的“稀土独立梦”,在环保法规、技术瓶颈和国际合作困境的重重障碍下,短期内难以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速布局稀土加工产业的全球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不仅巩固了自身的稀土加工能力,还在印尼等国家建立了全产业链配套。相比之下,美国的稀土加工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中国的全球化布局显得无力应对。
结语
稀土战争不仅是中美博弈的缩影,更是一场关于全球供应链的深刻反思。在战略资源领域,拥有矿产储量并不等于拥有话语权,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加工能力和产业链整合。中国通过三十年的积累,掌握了稀土加工领域的核心地位,而美国则因产业空心化和环保法规陷入困局。
未来,稀土领域的竞争将不仅关乎资源本身,更关乎技术、成本和产业链的全面竞争。对于美国来说,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或许需要更长远的规划,而中国则在这场博弈中展现了其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