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广州2200年亘久不移的城市之心,埋藏着无数故事。2025年,“壹号见”栏目将以“解构·建构”越秀为核心,用“一城风烟”“折叠越秀”“历史锚点”3个主题,以不同“视角”对越秀进行创意式呈现。
第一季“一城风烟”主题,将尝试找到事物背后的联系,进行跨领域叙述,为读者打通知识界限,构建更加全面开阔的认知视野。
本期
我们将以“本草”为线索
通过“自然—历史—市井—未来”
四重维度
挖掘本草
在岭南人生活中的深度渗透
呈现一座城的
健康智慧与烟火诗意
所谓“本草”,并非只是植物,还包括动物、矿物和海洋生物等。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万物均有各自属性,相生相克,根据这个原理,可用来治病。
自古以来,本草就与岭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治病到养生,涵盖了酒、茶、汤、膳等饮食,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本草文化。
图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本草元素
在广州市越秀区,几乎随处可见本草的影子——
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等公园绿地中,生长着众多草本植物,它们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更是本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街头巷尾有凉茶店,餐馆的服务员会根据客人需求推荐不同的炖汤和药膳,还有各种本草批发市场,以及中药老字号和本草博物馆……几乎每个“老广”都能脱口而出一两个补肾益气的本草偏方。
图示:本草也构成了人们审美的一部分。左图为陈树人所绘的《红棉图》,右图为刘景曾(壶公)绘制的本草丹青。(摄影/李若瑄)
“本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从植物学角度而言,“本草”最初指各种草本植物。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许多草本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便开始用它们来治病,“本草”成为这些药用草本植物的统称。
从药物学范畴来说,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除草本植物外,木本植物、动物、矿物等也有药用功效,“本草”的概念便扩展为对所有中药的统称,涵盖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各类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图示:早在南越国时期,广东先民就在用矿物入药、炼丹,图为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矿物,用来炼制“长生不老药”五石散。
而在传统文化里,本草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独特认知,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万物皆有其药用价值,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图示:对于广州人而言,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中药本草。(摄影/李若瑄)
中国古代有众多本草典籍,比如,《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记载了365种药物,按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学巨典,载药1892种,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详细记载,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是本草学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图示:岭南中医药开山鼻祖葛洪所著的医书《肘后备急方》
在现代中药学里,“本草”依然是核心概念,是中药研究、生产、应用的基础。现代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对本草进行研究,如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探究等,以开发新药、提高疗效。
岭南湿热的气候与丰沛的雨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为本草生长打造的“温床”。以岭南土产和外来药材为主的“南药”是中国十大地道药材种类之一。
图示: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物种。
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便是岭南本草的典型代表,也是本草融入日常的缩影。陈皮“百年胜黄金”,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老姜,是常用的烹饪食材,更是一味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良药;禾秆草则用于包裹食材,赋予食物草木清香。
一株草木,一方水土,岭南人用自然馈赠的“本草密码”,书写着与天地共生的哲学。
元代岭南医学专著《岭南卫生方》记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人居其间,类多中湿。”
古时岭南素有“瘴地”之称,祖先常受湿邪、热邪及其他疫疠之邪的侵袭,逐渐形成了以气阴两虚、阳热和脾虚等为主的体质。好在我们的祖先懂得巧用大自然资源,将草木的灵性融入生存智慧。
图示:岭南处处见本草。从左到右依次为罗勒、无花果、菘蓝(药材名:板蓝根)、艾(药材名:艾叶)、车前(药材名:车前草)、黄花蒿(药材名:青蒿)
《黄帝内经》中“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的记载,暗示了岭南与中医药的古老渊源。南越文王墓中已藏有雄黄、硫磺等药材残迹,印证了岭南本草的早期应用。南粤先贤、晋代葛洪隐居罗浮山,将民间验方编入《肘后备急方》,其中“青蒿绞汁”的记载,更在千年后启发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岭南先民们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本草资源,对症下药,积累了一套独特的医药学知识。
图示:鲍姑是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葛洪的妻子。她用遍布越秀山麓的红脚艾(鲍姑艾)配以越岗院虬龙井水制成方药给人治病,疗效甚佳。
如今,在中医药实践中,峻药缓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峻药缓投,即通过改变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等方式,使峻猛的药物既能发挥药效,又能保证安全。
越秀区中医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潘林平举例:“我院的广东省中医特色专科、广州市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的独创技术冰麝液,经鼻吸入治疗缺血性中风。此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通过鼻腔给药,使比较峻猛的开窍醒神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脏首过效应。此外,我们还创制了星夏止痛膏,通过外用贴敷的方式,治疗肩手综合征。”
这些峻药缓投的应用实例,不仅体现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有益尝试。
图示:独创技术冰麝液,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具象化表现。
从最初单纯用于治病救人,到逐渐融入饮食、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草文化在岭南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
凉茶,作为岭南本草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早已深深融入了岭南人的生活。凉茶是以草药单味或组合配制煲煎成饮剂,是具有生津消暑、清热祛湿、甘凉、和胃等功能的草药饮品的总称。
图示:放学或放工回家,在街角巷口买上一杯凉茶坐在店门口饮完,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每天都在越秀区上演。
广州民间历来有饮用凉茶的习惯。越秀区最早出现的凉茶店称“三虎堂”,始于清光绪中叶(1890年间),是区属饮食业唯一的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企业。随后为王老吉,始创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民国35年于现越秀区海珠中路设址。民国34年后,相继开业的有常炯堂(快应茶)、耕田公、黄振龙。凉茶店堪称广州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连锁经营,它们统一店号、统一标志、统一配方、统一包装。
一口入喉生涩苦,却又悠然回甘。凉茶已经成了岭南人在这片土壤上千百年来修炼的情怀和智慧。
广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大量的中药材通过海上贸易运往各地。
图示:通草画记录的清代药店(供图/越秀区国家档案馆)
越秀区的本草文化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传承和丰富。在明清时期,广州的中医药业已经相当发达,越秀区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药铺和中医馆。这些中药铺不仅经营着各种中药材,还传承着传统的中医药文化。
图示:清末民初的药店和药材铺(供图/越秀区国家档案馆)
图示:民国时期的中药师资格证(左)以及药房广告(中、右)(供图/越秀区国家档案馆)
1600年,陈李济在广州市城区大南门双门底已末牌坊(今越秀区北京路194号)诞生,是我国首批“中华老字号”。400多年来,陈李济始终秉持“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古训,在药材选料、配方配伍等环节严格遵循传统标准,确保药效。
图示:刻在建筑上的陈李济发展史(供图/越秀区国家档案馆/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比如,针对岭南潮湿气候易导致中药霉变的问题,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包装工艺。该工艺通过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八大工序,将药丸密封于蜂蜡与木蜡混合制成的蜡壳中,有效隔绝水分和细菌,显著延长保质期,使中药便于保存、携带和运输。
陈李济以百年陈皮闻名,其炮制遵循古法:采用“二刀法”或“三刀法”开皮,保留果蒂相连的三瓣结构;经阴干、反皮、翻皮后,通过日晒和陈化逐步去除水分,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湿度,定期翻晒。尤其独特的是,秘制陈皮采用蜜熏的方式,形成独特的香气和药效。
图示:百年陈皮是陈李济知名药材之一(供图/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因广州市城市规划和公司发展等原因,陈李济于1998年搬迁至海珠区,但创建以来的老铺仍保留原址作为陈李济传播品牌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主要窗口。
在本草交易方面,一德路的全国最大海味市场中,琳琅满目的海洋本草资源让人目不暇接;环市东路的广州药材交易中心,各种药材种类繁多,交易十分活跃。这些市场的繁荣,不仅促进了本草的流通和贸易,也见证了岭南本草文化的蓬勃发展。
图示:欣姐的档口销售的本草以饮食方向为主,不仅养生,而且美味。
在山海城海味市场,欣姐经营参茸店铺已有20多年。她深知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与气候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煲汤上,南方人对本草药材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且四季各有讲究——
春季,人们常用灵芝和陈皮来煲汤,灵芝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健脾;夏季炎热,花旗参成为汤中的主角,正是消暑佳品;到了秋季,气候干燥,莲子入汤,润肺养心;而冬季寒冷,正是进补的好时节,人参便成了汤中不可或缺的滋补品。
图示:老字号黄成记的炖汤十分受欢迎。
隐匿于越秀老巷的炖品店,用紫砂盅慢炖出岭南人的养生日常。椰子炖竹丝鸡清润,天麻炖猪脑安神……盈记炖品店老板黄先生表示,他们会根据客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贴心地推荐不同的炖汤和药膳。这些药膳将本草与食材巧妙搭配,在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能起到滋补身体、调理气血的作用。
图示:要论美貌与实用并存的植物,木棉花绝对榜上有名。花开时节,老广们喜欢捡拾掉落的木棉花,晒干的花朵用来煲汤可以清热祛湿。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政策出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越秀区,丰富的本草资源和深厚的本草文化底蕴,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潘林平提到,本草文化的外延包括中医药诊疗的全面发展。越秀区中医医院已经将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与中医四诊相结合,如将头颅CT、冠脉增强CT、胃肠镜等技术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提高了诊断水平。此外,以科技助力传统疗法,通过超声导航等现代技术,提升中医传统疗法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如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小针刀治疗,不仅提高了治疗精准度,还缩短了疗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事业发展部主任、主任医师曾科学多年来致力于“董氏奇穴针法”的传承与研究,在他看来,在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
越秀区部分医院与药房已率先引入智能化中药调配系统,实现了精准抓药、自动煎药等功能,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还进一步保障了用药的安全性。这是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的生动体现。
图示: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引入了科技力量(供图/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同时,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通过AI技术对中医经典方剂与海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推动个性化诊疗方案的生成,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此外,色谱分析、基因测序等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药材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在越秀区,本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各种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药特色展示场馆等,向公众普及本草知识。如位于越秀区白云街的广府本草博物馆,是广州首家社区中草药博物馆,设有广府本草历史文化展示区、科普区体验区等功能区,能为街坊提供保健类书籍、本草药典借阅等系列便民服务。三楼的“广府本草学堂”,还会不定期向街坊们开授中草药养生知识讲座及培训。
图示:2024年越秀区海丝文旅周暨北京街非遗中医药健康夜市(供图/微社区e家通广州北京街)
图示:广府本草博物馆展示区及“广府本草学堂”(摄影/董俊毅)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也开设了中医药相关课程,培养中医药人才,为本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比如,越秀区朝天小学少工委与广东省中医院于2021年启动“岐黄薪火”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计划。每周二下午,广东省中医院都会派出不同的专家团队进驻校园,将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带到师生身边,更助力培养一支专业过硬、勇于创新的中医药文化学生传承队伍。
图示:越秀区朝天小学“岐黄薪火”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场(供图/南方都市报、越秀区朝天小学)
2025年,越秀区将重点聚焦7家全国百强医院周边深度挖掘和改造激活闲置物业载体,努力打造医疗科研产业综合体,通过加大产业培育、壮大院边经济,努力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朝向千亿集群目标迈进。其中,在大德—长堤片区将依托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及大湾区中医康养街区,打造以岭南中医药创新应用、健康金融服务为主的特色集聚区。
同时,一些中医药企业通过研发新的中药产品、推广中医药健康理念等方式,推动本草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比如,陈李济筹建成华南地区首个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后增建中药文化园、杨殷事迹陈列馆,打造成为“陈李济中药文化园”,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向公众传播中医药文化及品牌文化。
产品创新方面,陈李济建设“百年陈皮传承研究工作中心”,遵循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全方位布局陈皮大健康产业,推出端午节“陈皮养生粽”、中秋节“陈皮芝士流心月饼”等产品,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陈皮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节日特色的健康食品。
图示:本草文创品中药香囊
近年来,中医药文创产品也频频“出圈”。通过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中药香囊、药膳包等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不仅让中医药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推动了中医药的年轻化与时尚化,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草,是街角凉茶铺升腾的蒸汽,是炖盅里翻滚的香气,是老字号门楣上斑驳的匾额,更是科技浪潮中不灭的文化星火。从自然到市井,从历史到未来,一株草木串联起的人间烟火,或许正是这座城千年不衰的“健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