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向大家展示了一组特殊电池——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项革命性技术在成都武侯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并入选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据悉,该技术突破性地采用“固液分离”模式,将未注液电芯与组柜系统分离,实现生产、运输、应用、回收全链条本征安全。传统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后,是完全密封的,在生命周期内不能修复延寿,储能度电成本较高。而半开放电池可以延寿降本,利用独有的管路再生系统,可以更换电解液和补充补锂剂,相当于给电池“打针修复”,延长储能电站与光伏系统“寿命”。
“传统储能电池像封闭罐头,我们则打造了可呼吸的生命体。”陈永翀用比喻解释技术创新点,电池壳体设有管道与外部安全系统实时联动,配合多孔超厚电极结构,成功破解大容量长时储能的安全难题。
这项始于2010年北京实验室的原理研究,历经13年技术攻关,最终在成都武侯结出产业硕果。陈永翀表示,成都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更具备“可进可退”的区位优势:向西可辐射西北地区新能源应用市场,向东可连接川渝产业基地。2023年,他带领北京团队整体迁蓉,在武侯区成立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我们在武侯经开区建设的全球首条100MWh示范产线,2024年7月首批电池产品已试生产成功。”陈永翀透露,产品已通过外部强制短路、内部短路等本征安全测试,目前储能电站示范应用与商业推广同步推进。
陈永翀团队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正是武侯区聚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去年以来,武侯区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总数超160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家,总数达153家;新增“小巨人”企业6家,总数达23家;引育高层次创新团队7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增至18个(新增国家级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
随着意向订单进入交付阶段,陈永翀团队开始新一轮产业布局。“今年重点是扩大本征安全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我们将在成都扩大产线,进一步拓展市场。”陈永翀表示:“在成都,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这座城市证明了科技创新落地的无限可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杜文婷 供图 武侯区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