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闪耀2025APASL|南月敏、徐春军教授:在传承与创新中破浪前行

第34届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年会(APASL 2025)如同一座闪耀的学术灯塔,汇聚智慧之光,照亮全球肝病领域的未来航向。在这场国际顶级盛会上,中国学者以深厚的理论积淀与突破性的临床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研发到前沿的医学研究突破,“中国创造”正以强势劲头,推动肝病诊疗技术迈向新高度,革新全球肝病诊疗的格局。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教授作为我国肝病学界的领军人物,长期深耕肝病诊疗领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创造” 的深刻内涵。本次大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两位教授围绕“中国创造”在肝病诊疗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百花齐放,硕果盈枝:

“中国创造”重塑肝病诊疗新版图


本次会议是继2010年北京、2017年上海之后,中国第三次荣膺APASL年会主办权,彰显我国在肝病诊疗领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厚积薄发,凭借持续攀升的科研实力、日臻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各类肝病的研究与诊疗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药物研发、诊疗技术革新,以及临床路径优化等方面,“中国创造”呈现出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蓬勃态势。


南月敏教授立足HBV相关肝癌防治领域,采访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在早期诊断上,科研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多组学技术开发的肝癌早期筛查模型,将预警窗口提前至癌变前6-12个月;在治疗策略上,我国学者提出“局部治疗+免疫+靶向”三联策略,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在药物研发方面,甲磺酸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等国产创新药物被《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列为标准治疗方案,双环醇等保肝药物也被推荐用于出现肝损伤(如转氨酶升高)患者的抗肿瘤治疗中,为肝癌综合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此外,我国还将前沿医学突破与公共卫生实践深度耦合,为全球肝炎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从源头处降低了肝癌发病风险。南教授指出:“我国在HBV相关肝癌防控领域已构建起‘预防-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闭环体系,不仅造福中国患者,更为全球肝癌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


图片


与南月敏教授聚焦现代医学的视角相呼应,深耕中医药领域的徐春军教授带来了传统医学的创新成果。他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国创造”的重要组成,凭借多方面创新同样在肝病诊疗领域实现了全面突破。从揭示“肝-脾-肾-肠轴”调控机制的理论创新,到智能舌诊、纳米靶向等精准诊疗技术;从中西医结合提升慢乙肝治愈率的临床实践,到主导制定ISO中药评价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正引领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为了更好地在国际平台上交流传统医学领域创新成果,APASL会议设立传统医学专题论坛。作为该论坛主持人,徐春军教授强调:“这些系统性创新不仅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更让中国方案成为全球肝病防治的重要选择。”


图片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共进,

“中国创造”创新发展道路


无论是现代医学突破,还是中医药创新,都为肝病诊疗中“中国创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这两种医学体系看似路径迥异,实则相互契合、相得益彰。


徐春军教授指出,与现在医学聚焦局部病理变化不同,中医在慢性肝病诊疗有着独特理论优势与实践方法。诚然,中医药理论是“中国创造”的根基,但要这些传统智慧真正焕发新生,必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医药宝库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然而要想实现从天然药物向智慧设计的跨越,还需要现代药物研发技术的加持。以双环醇为例,研发团队通过现代分离技术,从五味子中提取其活性成分,再经结构修饰解决天然成分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增强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I类新药。双环醇的诞生,正是融合传统中医药优势与现代药物研发思路和技术的典范。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也充分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并已展现出显著成效。徐教授介绍,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疾病诊断相结合的“病症结合”精准医疗模式正在普及。未来,智能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系统有望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如借助可穿戴设备和动态监测技术,实时追踪治疗反应,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干预。不过,徐教授也指出,为了让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科学性,还需进一步积累真实世界的临床经验,验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撑。


破浪前行,

“中国创造”的国际化新征程


“中国创造”在肝病领域收获的累累硕果,为其国际化征程铺就道路。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提升“中国创造”的国际影响力,深度融入全球肝病研究与治疗体系,成为我们亟待探索的方向。


在谈到如何推动“中国创造”走向世界时,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依托我国临床资源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是关键举措南月敏教授指出,“我国庞大的肝病患者群体为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了优势。牵头推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积累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途径。”以双环醇为例,它在国内外积累了丰富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证据链,为药物应用提供了关键的学术支撑。目前,双环醇已进入9个“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成功拓展了创新药“走出去”通路。


徐春军教授进一步指出,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还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医药要真正融入全球医疗体系,必须建立国际通用的“语言体系”和“质量标准”。这一进程与“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 的中医药发展路径高度契合——既要坚守传承精华的根基,又要以守正创新为动力。在构建国际化标准的过程中,借助前沿技术,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图片


展望未来,两位专家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创造”必将在世界医学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进步。










南月敏 教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河北省高端人才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

  • 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第一届肝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学/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

  • 河北省医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

  • 河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

  • 河北省医师协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河北省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华肝脏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副总编辑

  • Frontiers in Oncology 副主编

  •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 (Hepatology) 副主编











徐春军 教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

  • 首都中青年名中医

  • 2023年人民好医生、2024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 师承全国著名老中医、肝病大师关幼波教授,中医肝病专业学术带头人

  • 中华中医学会肝胆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继续教育分会副会长、住培与考核委员会秘书长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会长

  • 北京中医学会中医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中医中西医住培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主编,国家自然基金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食药总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报》等核心期刊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