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一下最近收集的小道消息,不担保真实性和准确性,仅供参考。基于用户对社交压力的深度调研(来源:2023年《微信用户社交焦虑白皮书》显示,72.7%用户曾在凌晨 3 点被工作群消息震动惊醒),微信推出了「超级折叠」功能。该功能践行微信「连接,但不必纠缠」的产品哲学,帮助用户在数字社交时代重建精神结界。在日益膨胀的社交网络中,微信官方表示,他们注意到一类高频反馈:
- 用户希望减少被动式信息干扰,但又不愿主动切断关系;
- 用户渴望在不删除、不拉黑的前提下,实现对部分联系人和群聊的「阅后即焚」;
- 用户面对大量不再重要、却无法轻易处理的社交联系,逐渐形成「信息疲劳」。
因此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种更体面地避开社交干扰的方式。
折叠后,所有折叠聊天的入口将会收纳在左滑出来的浮窗内。离我们的日常远一点,打扰也更远一点。
除了主动折叠,还可以在设置里选择自动折叠,机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消息频率极高但内容重复度也较高的群聊;
- 通讯录中六十天以上无双向互动的联系人;
- 被用户多次已读不回的会话。
希望大家用上这个功能,能得到一些清净。让微信重新回到「微」信。
考虑到当今的用户对于听歌过于松弛,以至于无法严肃对待,官方提供了复古的听歌模式。复古模式下,每周只能选择 6-12 首歌,作为本周曲目。这一周只能听这些歌。其它歌曲强制锁定,无法播放。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经典聆听体验:
🎵 磁带模式:60 分钟经典容量,复读机往事皮肤
💿 CD 模式:74 分钟黄金标准,随身听复古皮肤
🖤 黑胶模式:45 分钟古老传音,爱迪生唱片机皮肤
模式中还有很多小巧思的设计。在磁带模式下,听完一半,需要「倒带」才能收听另一半。有时候能听到本来没有选的歌,或者播放错误的歌曲,这也能让大家回忆当年买到盗版磁带的体验。而黑胶模式也是听完一半,需要翻转唱片。有时会随机触发唱针卡顿,用户需完成滑动擦拭黑胶的交互动作才能继续播放。看似莫名其妙的模式,得到了很多内测用户的欢迎。他们表示,这让他们回到了听周杰伦和孙燕姿的时代。我从朋友那里偷来了一份 UI 原型稿件,因为偷得匆忙,搞得有点模糊,大家作为参考。复古模式是会员费外需要额外购买的。为什么还会有人花钱买限制呢?「还是为了一种仪式感吧。」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表示,「真正的 old school 的用户已经长大了,也有消费能力了,他们一点儿都不抠。」高德地图在不同路线选择上,除了常见的根据距离、时间、拥堵情况等要素的导航推荐外,新增了「最美绕路」的功能。该功能将不再以「时间最短」为唯一目标,而是自动规划出一条沿途风景最美、可能需要你多花一点时间的「绕路」。系统会智能识别当前季节的最佳观景路线——无论是春天花开如云的街巷,夏日蝉鸣满布的林荫大道,秋日枫叶铺地的公园小径,还是冬日阳光斜洒的复古街区——都将被优雅地串联在你的行程当中。它甚至会为你推荐沿途值得一坐的咖啡馆、小众书店或市集摊位,让一次原本普通的通勤,变成一场微型的城市漫游。据说,这种设计是参考了米其林早年间在欧洲做的推荐路线的手册。那也是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开端。不同的是,当年的米其林鼓励大家「多开车、换轮胎」,而今天的高德地图,更想提醒大家「时光正好,不如慢一点」。官方表示,焦虑赶路是一方面,好好逛一逛城市,也是一种选择。离开喧闹拥堵的高架,在小巷里逛一逛,喝杯手冲咖啡,重新享受生活吧。我挺喜欢这个 slogan 的:不是走弯路,而是走心路。抖音:破茧房模式(Anti-Preference Mode)抖音官方正式推出了实验功能:破茧房模式。用来回应大众长期诟病的,推荐算法会持续让人陷入茧房的指责。
在算法茧房日益坚固的今天,抖音意识到,仅靠用户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跳出舒适圈。于是将从平台侧设法解决该问题。该功能基于前沿算法模型优化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旨在系统性打破单一兴趣推荐逻辑,探索更开放、多元的内容分发机制,助力用户建立更完整的信息认知框架。核心的机制,内部称为 逆向兴趣模型(Reverse Interest Model, RIM)。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行为标签,动态构建「潜在排斥内容池」,系统化推送与用户常规偏好低关联度或负向关联的内容。同时引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在推荐系统中增设「认知摩擦阈值」,强制触发跨领域内容曝光。内容权重在破茧房模式下被重新定义:除点击率、完播率外,新增「认知失调指数」「跨圈层渗透系数」等评估维度。据说官方联合剑桥大学数字伦理实验室、清华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开展双盲实验,数据显示,持续使用该功能 14 天的用户,跨领域内容消费占比提升47%,信息批判性思维量表(ICTS)得分平均增长 22%。有砖家表示,这件事意义重大,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维度数据」条款提供落地实践范本,推动算法伦理从理论探讨迈向技术实践。小红书:比惨模式(FOMO2)与强卷模式(SadTok)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与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学说,小红书联合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实验室、复旦大学社会心态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社会情绪镜像系统」,推出了双引擎模式——「比惨模式」与「强卷模式」。该计划旨在验证「算法干预对主观幸福感阈值的影响」,探索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会情绪调节器功能。简单来说,小红书也像抖音一样升级了自己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用户可以手动选择心情方向:要么看别人多惨,找心理安慰;要么看别人多成功,卷出成就感。比惨模式:通过 LSTM 神经网络分析用户笔记关键词,构建「下行社会比较矩阵」,精准推送失业纪实、创业失败复盘、脱发治疗日记等内容,触发「相对获得感」,从而产生正向的精神回馈,心情愉悦。内测数据显示,开启比惨模式后,用户的笔记互动率提升了65%,关键词“感恩”“知足”“真好”的出现频率上涨了320%。最受欢迎的笔记TOP 2为:「985毕业生送外卖日记」与「大厂离职,旷野个屁」。强卷模式:采用强化学习框架,识别用户潜在焦虑领域(如薪资、婚恋、育儿),定向投放「28岁财富自由退休指南」「海淀幼升小家长时间管理表」等刺激性内容,激活「竞争焦虑」,从而无法躺平。另外,强卷模式下还可以打开「自卑增强模式」。开启后,会在小红书页面实时显示「根据大数据测算,您当下的收入水平,落后于全城的 86% 的用户」。如果收入水平在城市中过高,会自动切换为:「根据大数据测算,您当下的收入水平,是陆家嘴用户平均收入的 1.25 %」。「强卷模式」下的用户,则有 35% 的用户在课程品类下单。对于这些用户,最受欢迎的笔记是「年薪百万 95 后副业闯关」、「孕期考下CPA的宝妈生下双胞胎」。硅谷新锐公司 SynthLaboratory 发布了划时代产品「DeepMoyu 1.0」,全球首个具备职场求生本能的 AI 替身系统。据官方介绍,DeepMoyu 致力于解决全球打工人在视频会议中的生存压力问题,通过三重拟人伪装技术,实现全自动参会、零情绪参与。用户仅需上传30分钟会议录音,系统即可通过对抗生成网络(GAN)提取「嗯、啊、对对对」等高频敷衍语料,合成具备自然停顿与疲惫气息的 AI 声线,为你打造专属「正在认真听」音色。2. 微表情模拟引擎
摄像头仅需扫描用户面部5分钟,系统即可生成专属「职场扑克脸」。基础版本内置12种眼神模组,从「假装沉思」到「恍然大悟」,无缝切换。高级版更可解锁「憋尿式坐立不安」与「听到降薪时瞳孔地震」等生理级反应,打造沉浸式敷衍体验。
3. 会议语义防火墙
实时分析视频会议中的关键词,遇到「战略转型」「闭环」「抓手」「沉淀」时自动降低 CPU 占用率,释放内存。内置《劳动法》知识图谱,当检测到「自愿加班」话术即刻触发警报震动。
三重伪装之后,在任何视频会议中,打工人均可用 AI 替代自己,参加无聊会议。
宣传图是像模像样的。
SynthLaboratory 的创始团队有丰富的连环创业经历,因此对于商业模式已经有成熟的思考。提供了免费+ Pro 订阅的机制。
免费版:基础敷衍功能。
Pro版($19.9/月): 解锁一系列进阶职场求生技能,包括但不限于:
跪舔老板模块:检测到领导声纹时,镜头自动调整为 45 度仰视,AI 瞳孔中清晰映出老板倒影。
领导关怀系统:监测到领导咳嗽/叹气,0.5 秒内触发「您要注意身体啊」语音,声调焦虑值可自定义。
甩锅大师工具包:在跨部门扯皮时,自动生成「我司流程规定…」与「法务建议…」等万用回复。
瞳孔地震模拟器:听到「今晚必须上线」等关键词时,虹膜自动震颤,拟合真实心跳曲线。
安全保险机制:基于嘴角肌肉微表情识别,在老板准备提问前0.3秒切回真人,并推送参考答案。
内测结果显示,打工人使用替身的 TOP3 场景分别是:日报汇报会(74%)、OKR 对齐会(63%)、老板画饼动员会(89%)。
AI 污染团
最后贴一条新闻,是从海外转译回来的。
(奥尼恩报记者 2025 年 4 月 1 日, 阿库娅·赛博坦)
2025 年初,一场由神秘组织发起的「反 AI ,搞污染」运动悄然蔓延全球。这些自称为「人类最后审美防线」的匿名团体,在暗网论坛和小众艺术电报群中集结,发出同一个口号——「弄脏 AI,拯救人类」。
这些组织开发了名为「ArtShatter」的开源工具,允许用户向知名 AI 模型输入大量「审美破坏样本」。从油画中抠出的马脸贴在少女脸上,到用米开朗基罗风格画皮卡丘,甚至还有一整套「昆虫风格」的人体美学。
他们的目标明确:污染数据源,摧毁风格一致性,混淆风格标签,摧毁模型的「学习逻辑」。
首个显著受害者是某知名 AI 绘图平台 Mj。用户在尝试生成「宫崎骏风格」场景时,得到的却是满屏低饱和的阴霾森林、眼神空洞的猫牧师,和一只身披金边斗篷的有脸男,背景还有巴赫风格的窗框和骑飞天扫帚的独角兽。
看似污染运动正在起到有效的影响。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大批用户竟然称这些画作「充满张力」「比宫崎骏本人更先锋」,还被某潮流品牌拿去做成限定T恤,在亚马逊一晚卖出 8 万件。
事态进一步升级:广告公司开始直接用特意污染过的 AI 设计全年海报方案,音乐平台也用错误风格生成混搭封面,一款故障风格的 UI 设计甚至登上了 2025 年国际设计大奖。
「我们一开始以为是 AI 出错了,但客户说这样更酷。」某设计公司创意总监在采访中坦言,「从未见过审美标准更新得如此快,连我们人类都跟不上。我们公司的很多艺术家都已经愤而离职。」
这场技术恐怖主义意外激活了普罗大众的「审丑狂欢」。TikTok上#ChaoticAIChallenge话题播放量突破 30 亿次,用户们争相晒出污染模型生成的魔性作品。
某高校美术教授在公开讲座中表示:「也许,这不是 AI 污染我们,而是我们终于暴露了真实的审美底线。」
目前多数 AI 公司已开始反制,推出「抗体模型」,号称可自动识别投毒的数据。但有用户指出,新模型生成的图像「过于正常」,导致乏味无趣,流量下降。AI 公司已经在考虑,接纳并大规模引入污染数据。
日前的最新消息,有的公司已经与 ArtShatter 团队接触,商谈收购事宜。有匿名的前 ArtShatter 员工透露,之前的金主更多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目前这些公司都在转向与 AI 公司合作,与艺术家们切割。
比如,部分激进团体成员宣布成立「混沌美学工作室」,他们的首款面向所有 AI 绘图公司的产品 Pollution as a Service(污染即服务)已获得红杉资本 2.3 亿美元投资。
* 本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我是预言家。
* DeepSeek、GPT-4o 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