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世界名作上位记:从冷宫到C位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挂在博物馆里正经得让人打瞌睡的名画,其实背后都是《碟中谍》级别的惊险大片?


《蒙娜丽莎》被盗版到真假难辨,《镜前的维纳斯》竟被女权斗士抢过C位,梵高和高更的兄弟情可能比《绝命毒师》还狗血!


现在,所有这些名作的"逃荒传奇"都被写进了《世界名作流浪史》这本书中,小画君看完不禁直呼:“艺术圈太刺激,我以前学的美术鉴赏全是假的!”


蒙娜丽莎的

"姐妹淘"

图片


普拉多博物馆的

《蒙娜丽莎》


1666年出现在阿尔卡萨宫的清单上,但是直到被修复之前,都未引起人们的真正关注


图片


卢浮宫的《蒙娜丽莎》


与普拉多博物馆的那幅不同,达·芬奇始终将这幅画带在身边,首先是去罗马,然后去法国,直到他去世这幅画一直留在法国



长久以来,普拉多博物馆的《蒙娜丽莎》一直被视为达·芬奇原作的匿名仿品或达·芬奇画室的复制品,而原作则保存在卢浮宫。这也许只是众多复制品中的一幅。


然而,最近的技术研究及2014年普拉多博物馆的作品修复已经证明,实际上这是两幅孪生作品,甚至可能是同时绘制的。

可能有争论的是,每一幅画中达·芬奇的笔触到底有多少,哪些笔触可能来自他的一些门徒,或者作品是否完全属于画室。


目前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幅《蒙娜丽莎》的相似性,尽管它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卢浮宫的原作,作为《蒙娜丽莎》的原版,其外观因陈旧而产生了独一无二的“黄色调”;而普拉多的版本则显得“年轻”,因为新近被修复而焕发光彩。

被诅咒的钻石

图片


这颗被称为“被诅咒的钻石” ——也因其美丽的海蓝色而被称为“蓝钻石”的宝石,曾归属于收藏家亨利·费利佩·霍普。



这颗钻石伴随着一个个悲剧故事。传说,它的许多主人都以离奇的方式死亡:首先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死于坏疽;后来是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两人最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它在1792年的革命事件中被盗,到了1820年被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归属于不伦瑞克公爵,他在19世纪破产后失去所有财产;另一半属于荷兰人威廉·法尔斯,被他的儿子偷走,结果他的儿子最终自杀。


这颗钻石后来归属于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他将其镶嵌在自己的王冠上,但他不久便去世了。后来,伊万·卡尼托夫斯基亲王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一名女艺人,但她却被谋杀。接下来的购买者也伴随着悲剧性的死亡……


到了1958年,诅咒或恐惧导致钻石最后的一位拥有者——珠宝商哈里·温斯顿将它邮寄到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现在它被收藏在那里,它的名字也从悲剧变成了希望,被称为“希望之钻”。

宫廷流亡

图片


《抱银鼠的女子》

莱昂纳多· 达· 芬奇,1490年



达·芬奇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人塞西莉亚·加莱拉尼创作了《抱银鼠的女子》。


画中女子怀抱的银貂象征纯洁,但塞西莉亚因怀孕被迫离开宫廷,画作也被冷落。


三个世纪后,波兰王子亚当·恰尔托雷斯基在罗马购得此画,并将其带回波兰。


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画作被盖世太保盗走,最终在巴伐利亚的武器库中被盟军发现。


1991年,波兰政府购回这幅画,如今它静静挂在克拉科夫的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诉说着艺术与战争的纠葛。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串联起了艺术史上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每一幅名画都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各种奇遇。它们被盗窃、被掠夺、被当作遗产争夺,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艺术书籍的枯燥说教。作者用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触,将艺术史变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冒险小说。在这里,你看不到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冒险篇章,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世界。


书中还贴心地为每一个艺术品配上了时间轴和作品简介,就像是给每一位 “主角” 都写了一部详细的 “历史传记”。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艺术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无论你是对艺术充满热爱的资深爱好者,还是仅仅想找一本有趣的书来打发时间,《世界名作流浪史》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它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潘多拉魔盒,每一次打开,都能带给你新的惊喜和发现。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