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黑色素瘤篇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肢端黑色素瘤与创伤和慢性炎症相关,从事易受伤职业或有慢性炎症的人群,应怎样预防肢端黑色素瘤的发生?

核心观点:防护肢端损伤,减少慢性刺激。

观点解读:外伤是中国肢端黑色素瘤最明确的诱因之一,反复受伤或长期炎症可能刺激皮肤细胞癌变,建议从事易受伤职业者佩戴手套、护具等,避免手足反复受伤。受伤后应及时治疗,避免形成慢性炎症性伤害。


问题2:色素痣与黑色素瘤关系密切,如何区分普通色素痣和可能恶变的色素痣,对可疑色素痣应采取哪些处理措施?

核心观点:普通痣与可疑痣区分看 ABCDE 特征。

观点解读:普通痣边界清晰、颜色均匀、形状对称且稳定。可疑痣可能有以下特征:形状不对称(A)、边缘不规整(B)、颜色混杂(C)、直径超过 6 毫米(D)或短期内变大、破溃、发痒(E)。若符合多个特征,需警惕恶变的可能,应及时就诊排除黑色素瘤。


问题3: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查的多种指标意义不同,如何准确解读这些指标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核心观点:免疫组化需联合多种标志物综合判断。

观点解读:S-100 蛋白、HMB-45、Prame、Melan-A 和 SOX10 等指标各有侧重。例如,S-100和SOX10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HMB-45、Prame对恶性病变更特异,Melan-A 帮助确认黑色素细胞来源。单独使用可能误诊,联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问题4: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针对黏膜部位应如何制订有效的筛查策略,提高早期诊断率?

核心观点:异常症状早查,避免延误诊断。

观点解读:黏膜黑色素瘤多发病隐匿,且症状出现晚。如出现反复鼻出血或鼻塞、阴道出血、口腔黏膜溃疡、大便不畅及出血、异常肿块或颜色改变时,应立即就医。例如,口腔、外阴、肛周出现黑斑,需及时就诊,必要时做病理活检排查。


问题5: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如何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

核心观点:全身病变首选 PET-CT,高风险部位针对性补查。

观点解读: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可能还有其他部位的转移,PET-CT 能快速发现全身转移病灶。PET-CT 检查对脑部不敏感,应结合 MRI 检查。


问题6:当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时,如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核心观点:皮肤镜检查分析结构模式,识别关键特征。

观点解读:皮肤镜可放大观察皮肤结构,黑色素瘤呈现异常网状、蓝白膜或不规则血管,色素痣结构规则,脂溢性角化病有脑回样或裂沟样表现,帮助快速初步鉴别。  


问题7: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多样,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分期、基因突变类型等)精准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式?

核心观点:多学科团队评估是精准治疗的核心。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肿瘤分期、基因检测结果、患者身体状况等,联合皮肤科、外科、肿瘤科、病理科等专家,结合国内外指南及最新研究结果共同制订方案,确保治疗既有效又个体化。


问题8: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黑色素瘤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一定争议,如何准确把握 SLNB 的适应证,提高其在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核心观点:按肿瘤厚度决定是否活检,≥0.8毫米常规做,<0.8毫米看高危因素。

观点解读:肿瘤厚度是判断是否需要活检的关键。厚度≥ 0.8 毫米的黑色素瘤容易转移,建议常规做前哨淋巴结活检。厚度不足 0.8 毫米的,如果存在溃疡、癌细胞分裂活跃等高危因素,医生也会考虑活检,避免漏诊。


问题9:消融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疗效如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核心观点:消融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的小病灶(< 3 厘米)。

观点解读:消融治疗是全身治疗的有益补充,主要用于无法手术的黑色素瘤患者,特别是直径小于 3 厘米的皮下或浅表淋巴结转移灶。它通过高温或低温破坏肿瘤细胞,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缓解疼痛等症状,帮助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较大的病灶或位置较深的肿瘤效果较差,可能需要配合放疗或化疗。


问题10:新辅助治疗可使部分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

核心观点:新辅助治疗适合局部晚期或高危Ⅲ期患者。

观点解读:新辅助治疗指的是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肿瘤较大、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难度高的患者,以及临床分期为Ⅲ期的高危患者,更适合新辅助治疗。通过药物缩小肿瘤后再手术,能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切除成功率。


问题11: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展现出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多学科团队协作,全方位管理患者。

观点解读:肿瘤科医生应熟知免疫和靶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可联合皮肤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共同制订方案。例如,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内分泌科调整用药;皮肤毒性由皮肤科处理,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


问题12: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后,在康复阶:段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辅助治疗缓解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适度运动改善体力和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观点解读: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能增强体能,缓解疲劳感,还能调节情绪。但运动量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过度运动可能消耗体力,反而影响恢复。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排版丨冯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想念家乡美食?立即下单GrabFood,快速送达!
广告Grab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