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生活方式对淋巴瘤发病风险有哪些影响?
核心观点一:长期熬夜扰乱生物钟,削弱免疫监控功能。
观点解读:熬夜打乱人体昼夜节律,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异常细胞。同时睡眠不足会引发慢性炎症,这种持续的低度炎症状态可能为肿瘤生长提供有利环境,间接增加淋巴瘤风险。
核心观点二:缺乏运动降低免疫活性,增加代谢紊乱风险。
观点解读:久坐不动会减少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削弱清除癌细胞的能力。运动不足还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些代谢异常会通过激素变化和慢性炎症促进肿瘤发生。
核心观点三:吸烟饮酒及不良饮食损害免疫细胞,诱发慢性炎症。
观点解读:烟草中的致癌物和过量酒精会直接损伤免疫细胞。高脂高糖饮食缺乏抗氧化物质,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加剧,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会提升淋巴系统癌变概率。
核心观点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
观点解读:每天固定 23 点前入睡并睡够 7 ~ 8 小时,能帮助褪黑素正常分泌。褪黑素不仅是睡眠激素,还具有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淋巴细胞活性。
核心观点五:适量运动提升免疫细胞活性,降低肿瘤风险。
观点解读:每周 150 分钟快走或 75 分钟跑步,能促进免疫细胞循环。运动时肌肉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能精准识别并消灭早期癌变细胞。
核心观点六:综合健康管理(饮食、戒烟、减压)全面降低患病风险。
观点解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戒烟避免免疫系统受损,通过冥想等缓解压力激素对免疫的抑制。多方面调整形成协同作用,使免疫系统维持最佳抗肿瘤状态。
问题2:目前常用的淋巴瘤筛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适用人群有何差异?
核心观点一:体格检查简便无创,适合普通人群初步筛查。
观点解读:通过触摸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无须特殊设备,成本低。但早期淋巴瘤可能没有明显肿块,容易漏检,因此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
核心观点二:CT 和 PET-CT 评估深部病变,辐射和费用较高。
观点解读:CT 能清晰显示深部淋巴结或器官异常,但有辐射;PET-CT 可同时观察肿瘤代谢活性,帮助判断分期和复发,但价格昂贵。适用于疑似患者或需要精准评估的人群。
核心观点三:超声无辐射,但仅限浅表淋巴结检查。
观点解读:超声通过声波成像,安全便捷,适合检查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对腹腔、胸腔等深部淋巴结效果有限。
核心观点四:血液和骨髓检查辅助筛查,无法单独确诊。
观点解读: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炎症等间接线索;骨髓穿刺能判断癌细胞是否侵犯骨髓,但属于有创操作,结果需结合病理检查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五: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有创且需专业操作。
观点解读:通过手术取淋巴结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明确淋巴瘤类型,准确率最高。但因需穿刺或切开取组织,存在出血、感染风险,适用于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
核心观点六:筛查需个性化选择,高危人群综合评估。
观点解读:普通人群定期体检关注异常体征即可;有家族史、免疫力低下等高危人群,需结合影像、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多维度排查风险,避免漏诊误诊。
问题3:对于无症状的普通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淋巴瘤筛查?
核心观点一:无症状普通人群无须常规淋巴瘤筛查。
观点解读:淋巴瘤发病率低且早期筛查无法显著降低死亡率,目前不建议健康人做常规检查。没有症状时盲目筛查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反而不利于健康。
核心观点二:现有筛查工具无法精准识别早期淋巴瘤。
观点解读:目前没有像乳腺癌钼靶检查这样的可靠筛查手段,既不能通过简单抽血确诊,也没有影像学检查能准确发现无症状患者的早期病变,强行筛查容易误诊漏诊。
核心观点三:高危人群需由医生评估针对性检查。
观点解读: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有淋巴瘤家族史、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属于高危群体。这类人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定期找血液科医生做专业检查,例如,特定部位的超声或 CT 扫描。
核心观点四:关注异常症状比常规筛查更重要。
观点解读:如果出现持续低烧、夜间盗汗、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如颈部 / 腋下鼓包)、半年内体重下降超 10% 等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淋巴结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问题4:肿瘤标志物在淋巴瘤筛查中具有一定作用,如 LDH、β2-微球蛋白等,如何结合这些标志物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一:联合多种标志物及影像检查,避免单一指标误差。
观点解读:单独检测 LDH 或 β2- 微球蛋白可能不够准确,比如 LDH 升高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将两者联合分析,并结合 PET-CT 等影像检查观察肿瘤位置和范围,再通过病理活检确认,这样能减少误判,提高诊断可靠性。
核心观点二:动态监测标志物变化,预警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定期复查 LDH 和 β2- 微球蛋白水平,如果发现数值持续上升,可能提示肿瘤在生长或治疗后复发。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检测更有价值,尤其对高风险患者,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三:根据淋巴瘤类型选择标志物组合。
观点解读:不同淋巴瘤对应的标志物不同,例如,β2- 微球蛋白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重要,LDH 则多用于侵袭性淋巴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理分型选择相关指标组合,针对性筛查更高效。
核心观点四:标志物结合临床分期,指导个体化评估。
观点解读:早期和晚期患者的肿瘤负荷不同,标志物参考范围也有差异。例如晚期患者 LDH 升高更明显,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判断结果,避免“一刀切”的评估标准。
问题5:影像学检查在淋巴瘤筛查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 CT、PET-CT、MRI 等)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原则是什么?
核心观点一:CT 是淋巴瘤筛查和分期的常用基础检查。
观点解读:CT 能快速发现淋巴结肿大、脾脏增大及胸腹部等部位的病变,适用于初步筛查和病情分期,尤其是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评估,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影像手段。
核心观点二:PET-CT 精准检测肿瘤活性,优先用于基线检查和疗效评估。
观点解读:PET-CT 结合代谢和结构信息,能更准确定位活跃的肿瘤病灶,尤其在治疗后判断是否有癌细胞残留时效果显著,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以提升评估准确性。
核心观点三:MRI 是脑、脊髓及骨髓侵犯评估的首选。
观点解读: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脑部、脊髓或骨髓的病变,当怀疑淋巴瘤侵犯这些部位时,应首选 MRI 检查以明确病情。
核心观点四:检查选择需结合症状定位可能受累部位。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如头痛、骨痛等)初步判断可能受影响的部位,针对性选择检查手段,例如,怀疑脑部问题选 MRI,胸腹部问题选 CT 或 PETCT。
核心观点五:患者过敏史、肾功能等影响检查选择。
观点解读:若患者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可能无法进行 CT 或 MRI 增强扫描,需调整检查方案以确保安全。
核心观点六:优先选择信息全面的检查手段如 PET-CT。
观点解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 PET-CT 等能同时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的检查,帮助医生更全面评估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
问题6: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没有新兴的淋巴瘤筛查技术或方法正在研究中,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如何?
核心观点一:液体活检检测 ctDNA 助力早期淋巴瘤筛查。
观点解读:通过抽血分析血液中肿瘤释放的 DNA 片段(ctDNA),无须手术即可发现早期淋巴瘤。这种方法创伤小,可反复检测,未来可能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和治疗效果跟踪,但目前需进一步验证准确性。
核心观点二:新型影像技术提升淋巴瘤病灶识别精度。
观点解读:改进的 PET-CT 检查结合特殊显影剂,能更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和范围。AI 技术辅助分析影像,可减少漏诊,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病情,但设备成本和操作专业性要求较高。
核心观点三:AI 影像分析加速淋巴瘤精准诊断。
观点解读:人工智能能快速处理大量影像数据,标记可疑病灶,辅助医生发现肉眼难辨的微小病变。这项技术可缩短诊断时间,降低主观误判,但需更多病例训练算法并进行充分验证后才能广泛应用。
核心观点四:新技术有望提高淋巴瘤早诊率和改善预后。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和智能影像结合,能更早发现肿瘤,及时干预。动态监测ctDNA 变化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方案。这些技术成熟后或将提高患者生存率,但现阶段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问题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如何通过综合分析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提高早期诊断率?
核心观点一:重视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及全身症状筛查。
观点解读:若发现身体出现不痛不痒的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尤其伴随持续发热、夜间大量出汗或半年内体重下降超 10%,需高度警惕淋巴瘤。这三类症状被称为“B 症状”,是疾病活跃的重要信号。
核心观点二:全面检查浅表与深部淋巴结及器官。
观点解读:医生会触摸全身浅表淋巴结(如锁骨、腋窝等),观察是否坚硬如橡皮、难以推动。同时通过腹部触诊判断肝脾是否肿大,深部淋巴结则需借助影像检查,避免遗漏隐蔽部位的病变。
核心观点三:血液与炎症指标异常提示疾病线索。
观点解读:验血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减少、乳酸脱氢酶(LDH)或 C 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说明体内可能存在肿瘤活跃或炎症反应。这些指标虽不直接确诊,但能帮助锁定高风险人群。
核心观点四:影像精准定位病变范围与程度。
观点解读:CT 能清晰显示全身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和大小,PET-CT 可判断哪些淋巴结代谢异常活跃(肿瘤细胞代谢旺盛)。怀疑脑部或骨髓受累时,MRI 检查能发现早期微小病灶。
核心观点五: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观点解读:通过手术取出完整淋巴结,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再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标记。就像通过“细胞身份证”精确区分淋巴瘤类型,确保后续治疗有的放矢。
核心观点六:多维度信息整合避免漏诊误诊。
观点解读:医生会将症状、体检异常、验血指标、影像特征与活检结果交叉验证。例如,PET-CT。显示代谢高的淋巴结恰好活检到癌细胞,就能确诊。这种层层筛查机制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问题8:当临床诊断存在困难时,多学科会诊在淋巴瘤诊断中如何发挥作用,涉及哪些学科的协作?
核心观点一:多学科协作提升诊断准确性及方案合理性。
观点解读:当淋巴瘤诊断困难时,多学科专家共同分析病情,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例如,病理科通过显微镜和分子检测确认肿瘤类型,影像科定位病变范围,肿瘤内科和血液科评估治疗方案可行性,综合决策减少误诊风险,提高治疗科学性。
核心观点二:病理与影像学科明确肿瘤类型和分期。
观点解读:病理科负责通过活检组织确定淋巴瘤的具体亚型,影像科用 CT、PETCT等技术扫描全身,判断肿瘤扩散程度和分期。两者结合能精准锁定病灶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结合骨髓涂片和活检等进一步确定骨髓是否受累,指导精准分期。
核心观点三:血液科与肿瘤内科主导治疗方案制订。
观点解读:血液科医生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设计化疗或靶向治疗流程,肿瘤内科则结合最新药物进展(如免疫疗法)优化方案。两者协作确保治疗既符合患者体质,又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核心观点四:外科与放疗科解决局部治疗需求。
观点解读:外科负责通过手术获取活检样本或切除局部肿瘤,放疗科针对特定部位设计精准放疗计划。例如,对局限于某一区域的淋巴瘤,放疗可缩小肿瘤并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观点五:核医学科动态评估疗效及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核医学科通过功能成像(如 PET-CT)监测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变化,判断药物或放疗是否起效,并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帮助医生及时调整策略。
核心观点六:多学科会诊推动个体化诊疗策略。
观点解读:各学科专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肿瘤特征等,讨论制订最适合的治疗组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减少高强度化疗,改用靶向药联合放疗,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9: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淋巴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如何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一:病理类型决定基础化疗方案。
观点解读:淋巴瘤分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两大类,每类又含多个亚型。例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常用 R-CHOP 方案(含利妥昔单抗),而霍奇金淋巴瘤多用ABVD 方案,针对性用药可提高疗效。
核心观点二:临床分期决定放疗或化疗主次。
观点解读:早期淋巴瘤(Ⅰ-Ⅱ期)病灶局限,可能用化疗加局部放疗;晚期(Ⅲ-Ⅳ期)已扩散至全身,需以化疗为主,必要时联合靶向药物控制癌细胞。
核心观点三:预后评分和基因检测指导治疗强度。
观点解读: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通过年龄、肿瘤指标等评估风险,高风险患者需强化治疗。基因检测发现特定突变(如 MYC/BCL2 异常)时,可能采用靶向药物、CAR-T 疗法等新手段。
核心观点四:结合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老年或体弱患者无法承受高强度化疗时,需减少药量或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医保覆盖的成熟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五:多学科协作制订并动态优化方案。
观点解读:由肿瘤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个性化方案。治疗中通过 PET-CT 等检查评估效果,若效果不佳则及时调整策略。
核心观点六:整合多种治疗手段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化疗和靶向药物控制全身病灶,放疗精准打击局部肿瘤,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激活自身抗肿瘤能力,必要时手术处理并发症,多管齐下提高治愈率。
问题10: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有哪些常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它们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疗效如何?
核心观点一:利妥昔单抗靶向 CD20 联合化疗,提高 B 细胞淋巴瘤生存率。
观点解读:这种药物通过识别 B 细胞表面的 CD20 蛋白标记,引导免疫系统和补体攻击癌细胞,还可直接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尤其与化疗联用时,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等患者效果显著,大幅提升长期生存机会。
核心观点二:伊布替尼阻断 BTK 蛋白,延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
观点解读:伊布替尼通过抑制 BTK 蛋白(控制癌细胞生长的关键信号分子),阻止肿瘤增殖,主要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
核心观点三:奥妥珠单抗强化补体杀伤,专攻难治性惰性 B 细胞淋巴瘤。
观点解读:该药同样靶向 CD20,但能更强激活补体系统(一类免疫蛋白)破坏癌细胞,适用于复发难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滤泡性淋巴瘤等惰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帮助控制病情发展。
核心观点四:CAR-T 疗法改造 T 细胞精准抗癌,需防范副作用风险。
观点解读:通过基因改造让 T 细胞携带识别肿瘤的“导航器”(CAR),可精准清除淋巴瘤细胞,对复发难治患者效果显著,但可能引发高热或神经系统反应,需严密监护。
核心观点五:PD-1 抑制剂解除免疫抑制,高效缓解霍奇金淋巴瘤。
观点解读: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肿瘤对免疫细胞的“刹车”信号(PD-1/PD-L1 通路),重启 T 细胞攻击能力,对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缓解率高,尤其适合复发或难治患者。
问题11: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治疗中适用于哪些情况,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
核心观点一:自体移植适用于复发难治侵袭性淋巴瘤,异基因用于高危或特定类型。
观点解读:自体移植适合化疗后部分或完全缓解的复发、难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利用自身干细胞,风险较低。异基因移植则针对化疗不敏感或高危复发病例,通过供体细胞增强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二:自体移植并发症少但复发风险高,无须供者。
观点解读:自体移植用患者自身干细胞,不需匹配供者,手术风险低、恢复快。但缺乏供体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治疗后复发概率较高,尤其对部分高危患者效果有限。
核心观点三:异基因移植抗肿瘤效应强但风险大,需供者匹配。
观点解读:异基因移植的供体细胞能识别并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率,适合高危患者。但需找到合适供者,术后可能出现排异反应(如 GVHD)、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核心观点四:移植方式需综合患者状况、疾病特征及医疗条件。
观点解读:选择时需评估患者年龄、身体状态、淋巴瘤类型及分期,权衡移植风险与生存获益,结合医院技术水平和经验,由多学科团队与患者讨论后决定个性化方案。
问题12:临床试验在淋巴瘤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利弊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
核心观点一:新疗法可能更有效但风险未知。
观点解读:患者有机会尝试最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比现有疗法效果更好,但因为是试验阶段,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完全确认,存在不确定性。
核心观点二:专业医疗团队全程密切监护。
观点解读:参与试验的患者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团队跟踪监测,检查更频繁,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安全性更有保障。
核心观点三:贡献医学研究造福未来患者。
观点解读:参与试验的数据会用于医学研究,帮助科学家改进疗法,为更多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式,具有公益价值。
核心观点四:可能被分到对照组无法用新药。
观点解读:部分试验会随机分组,患者可能被分配到对照组,只能接受标准治疗而非新疗法,需提前了解试验设计并做好心理准备。
核心观点五:评估试验阶段匹配风险承受力。
观点解读:Ⅰ期试验主要测试安全性,风险较高;Ⅱ期侧重有效性;Ⅲ期对比现有疗法。患者需根据自身病情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阶段。
核心观点六:结合病情和医生建议理性选择。
观点解读:患者应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肿瘤类型、身体状况、治疗需求等评估是否适合参与特定试验,同时考虑交通、时间等生活因素,避免盲目决定。
问题13:治疗后如何进行疗效评价和随访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随访的内容和频率是怎样的?
核心观点一:疗效评价需影像学、实验室和临床检查结合。
观点解读:治疗后通过影像检查(如 PET-CT)观察肿瘤是否缩小或消失,消失或代谢减低,验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同时结合患者症状(如肿块消退、体力恢复)综合判断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二:随访第 1 年每 3 个月一次,逐步延长间隔。
观点解读:治疗后第 2 年复发风险较高,需每 3 个月复查;2 ~ 5 年每半年查 1 次,5 年后每年 1 次。时间越长间隔越久,减轻检查负担,同时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对于不能治愈的类型,建议每 3 ~ 6 个月复查 1 次。
核心观点三:随访包含体检、血液检测和影像复查。
观点解读:每次随访要查体看有无新肿块,定期验血监控关键指标,必要时做超声、CT 等影像检查。高危患者可能需骨髓穿刺等特殊检查。
核心观点四:异常症状需警惕复发,及时就医。
观点解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重骤降、夜间盗汗等症状,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应立即检查明确原因。
核心观点五:高危患者需加强随访频率和项目。
观点解读:对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医生会缩短随访间隔或增加检查项目(如更频繁的 PET-CT),确保早发现早干预。
核心观点六:规范随访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观点解读: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肿瘤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治疗。长期监测也有助于管理治疗后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康复。
问题14:康复期间,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核心观点一:严防感染,发热立即就医。
观点解读:康复期免疫力较弱,需勤洗手、避开人群密集处,减少感染风险。每天测体温,若超过 38℃可能是感染信号,需尽快就医。流感季节尤其要注意防护,外出戴口罩。
核心观点二:避免外伤,警惕出血症状。
观点解读:血小板减少易引发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或磕碰。建议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日常观察皮肤是否有瘀斑、鼻腔或牙龈异常渗血,发现后及时处理。
核心观点三: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观点解读:按医生建议定期抽血检查,血常规可监测白细胞、血小板是否正常,肝肾功能检查能发现药物副作用或身体代谢异常,帮助早干预。
核心观点四:饮食均衡,忌生冷辛辣。
观点解读:多吃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鱼肉、新鲜蔬果),增强抵抗力。避免生食(如刺身)和辛辣刺激食物,防止肠胃不适或感染风险。
核心观点五: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心理支持。
观点解读:康复期可能出现焦虑或抑郁,可通过深呼吸、冥想调节情绪。加入病友互助团体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核心观点六:异常症状立即就医处理。
观点解读:若出现持续发热不退、明显乏力、伤口出血不止等情况,不要拖延,立即联系医生。这些可能是感染加重或严重并发症的信号,需专业评估和治疗。
问题15:淋巴瘤患者康复后,如何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回归社会,有哪些建议和指导?
核心观点一:定期复查监测健康状况,降低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治疗后需按医生要求定期做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帮助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治疗副作用。即使身体感觉良好也要坚持随访,医生会根据结果调整康复计划。
核心观点二:心理调整与病友互助小组帮助重建信心。
观点解读:康复期可能出现焦虑或自我怀疑,可通过心理咨询、病友互助小组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保持乐观心态能更快适应生活节奏,家人支持也能增强安全感。
核心观点三:均衡饮食 + 适度运动 + 规律作息是基础。
观点解读: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避免高油高糖。根据体力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天睡够 7 ~ 8 小时。这些习惯能提升免疫力,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核心观点四:分阶段制订职业康复计划,避免过劳。
观点解读:先尝试短时间工作,逐步增加强度。必要时咨询职业康复师,调整岗位或工作方式。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感到疲劳及时休息。
核心观点五:预防感染需加强防护和疫苗接种。
观点解读:康复期免疫力较弱,外出戴口罩、勤洗手,远离人群密集处。接种流感、肺炎疫苗能减少感染风险,出现发热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核心观点六:主动社交融入社区,减少孤独感。
观点解读:参加兴趣活动或志愿者服务,逐步恢复人际交往。家人陪伴和社区支持能帮助找回生活价值感,减轻患病带来的心理落差。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排版丨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