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坛有人松口,西方对俄制裁开始动摇?

AI划重点 · 全文约1328字,阅读需4分钟

1.德国萨克森州州长米夏埃尔·克雷奇默表示,德国对俄制裁政策早已过时,与美国的最新动作格格不入。

2.然而,德国联邦政府急忙出面灭火,维护欧洲对俄制裁的正当性,强调制裁没有丝毫松动的余地。

3.俄方在近期停火谈判中提出条件,若要达成实质性停火,欧盟必须部分解除对俄制裁。

4.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对俄制裁问题上悄然变调,德国若仍装聋作哑,将是自寻战争经济困境。

5.德国社会对制裁政策的耐心正在耗尽,或许不久后欧洲那堵制裁铁幕将从柏林裂出第一道缝隙。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3月31日,德国终于有人说了实话。

在被乌克兰战争裹挟了两年之后,一向充当“制裁急先锋”的德国,如今在对俄制裁问题上,露出了迟疑的神色。打头阵的不是别人,正是萨克森州州长、基民盟成员米夏埃尔·克雷奇默。他一语中的,直指德国对俄政策的病灶:这些制裁“早已过时”,并且“与美国的最新动作格格不入”。

在他看来,德国的对俄制裁政策不再基于现实,而是一种过期的道德表演。克雷奇默这番话掀起涟漪,德国内部多年被压抑的怀疑之声,终于浮出水面。

联邦政府急忙灭火:还在为幻影背书?

图片

可就在舆论尚未发酵之时,德国联邦政府急忙出面灭火。政府副发言人克里斯蒂安·霍夫曼站出来高调维护欧洲对俄制裁的“正当性”,宣称这些措施“合理、明智且有效”。德国外交部则一如既往地把责任甩给俄罗斯,强调战争的主动权在莫斯科手中,制裁没有丝毫松动的余地。

一边是地方政客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一边是联邦政府对“制裁神话”的顽固坚守。德国内部围绕对俄制裁的裂缝,正越裂越大。

这场分歧并非空穴来风。在近期围绕黑海局势的多轮停火谈判中,俄方已明确提出条件:若要达成实质性停火,欧盟必须部分解除对俄制裁。这是克里姆林宫第一次将“解除制裁”摆上谈判桌,释放出“谈可以,但要见诚意”的强烈信号。

面对这番姿态,欧盟仍是老调重弹。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冷冰冰回应:除非俄罗斯军队“完全且无条件撤出乌克兰”,否则不谈制裁问题。这种零和博弈式的立场,看似强硬,实则僵化,毫无外交弹性可言。

但问题是,美国已经悄然变调。

在全球对俄制裁问题上,德国原本是紧跟美国脚步的“老实孩子”。可眼下,连“带头大哥”都开始动脑筋为自己留后路,德国若还装聋作哑,无疑是把自己钉在战争经济的十字架上。

现实反噬:德国还扛得住吗?

克雷奇默的话,其实就是德国经济界、能源界与基层社会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的爆发。在他所在的萨克森州,对俄贸易曾是支柱产业之一。制裁一出,产业链断裂、能源价格飞涨、通胀飙升,民众怨声载道。而他不过是第一个公开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人。

更讽刺的是,那些拼命坚守“制裁阵地”的德国高层,面对本国能源依赖、经济衰退与民意反噬的现实,却依旧摆出一副“道义制高点”的架势,仿佛是普世正义的化身。可这套姿态在乌克兰战场的炮火与德国家庭的电费账单面前,越来越显得苍白虚伪。

真正的问题是:德国还能装多久?

“神话破裂”:德国距离弃牌还有多远?

从历史来看,德国政治最擅长的是在“意识形态正确”与“现实利益”之间走钢丝。但钢丝再细,也承不住长期的自相矛盾。如今的德国,对外要维系西方阵营的一致性,对内却难以承受民众对经济困局的愤怒。在这张撕裂的版图上,克雷奇默的发声,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德国社会的耐心正在耗尽。华盛顿可以用美元印钞来缓冲制裁的反噬,但柏林不行。德国民众要的是温暖的房子、便宜的能源、稳定的工作,而不是一纸永无止境的“道义制裁清单”。

如果说制裁初期,德国是被战争的冲击吓得措手不及,那如今的动摇,更多是冷静之后的反思:制裁究竟带来了什么?战争结束了吗?俄罗斯崩溃了吗?乌克兰赢了吗?德国好过了吗?

答案一目了然。

当年欧洲对俄制裁的逻辑,是一场以理想主义包装的地缘豪赌。而德国,赌上的是自己的工业基础、社会稳定和战略自主。如今再回头看,那张赌桌上输得最惨的,恰恰是押注最重的德国自己。

当克雷奇默敢于说出“制裁已过时”的那一刻,德国的对俄政策其实已经悄然松动。表面上还在高举“正义大旗”,实则内心早已天人交战。也许再过不久,欧洲那堵制裁铁幕,将从柏林裂出第一道缝隙。

不是因为德国变了,而是现实太凶猛。幻想的泡沫终究要破,德政客也终将意识到:真正的国家利益,从来不是靠做“道义模范”来维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