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用独臂托起七位老人的暮年:“我才58岁,在村里算小的!”



 

我58岁了,
在村里还算年龄小的,
其他都是老人……
如果他不想去养老院,
我就一直照顾他。

——第11032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天刚亮,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车厢村马树功的家门口,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村的吕有兵又来送热水了。他先去村口烧了热水,然后用推车推着向前走。
如此照料村中7位白发老人,这样的事儿,对他来说,已是多年的日常。
没有亲缘,没有报酬,他所做的一切都只出于一份单纯的善意。
而且,这一切,都是他用仅有的左臂完成的。

图片

务农、打砖、机床厂工人……打过不少工的吕有兵去过许多地方,但是从8年前开始,他连西车厢村几乎都不出了。
每天早上一起来,去锅炉房烧水,然后去地里看一看,接着去送水。”
上午10点多,吕有兵在老人的院子里面忙活起来,打水、洗菜、刷锅、叠被子……一系列家务活让他忙得不可开交,把壶里的水灌满,他才得空说几句话。
另外一间屋子里,马树功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拿着拐杖,一只手招呼吕有兵坐下。
马树功老人今年已经87岁,膝下无儿无女,自他眼睛看不清开始,吕有兵就每天推着推车赶来照顾。
一小时后,吕有兵把院子里的地刨了一遍,然后把烧好的热水填满,才匆匆离开了老人的家。

图片

上午11点多,他又来到了靳爱英的家里,开始为她的儿子吕有银剪头发。吕有银患有残疾,一直是81岁的靳爱英独自照顾多年。8年前,吕有兵开始上门帮助他们一家,给他们打扫卫生、送水,帮助吕有银剪头发。

图片

一只推子,一块抹布,就是吕有兵的剪头工具,他只会剪平头,10分钟过去了,本来长长的头发变成了“毛刺”,靳爱英十分满意,对吕有兵说着谢谢。
时至中午,吕有兵又推着小车去了另外一家......
从2017年开始,吕有兵义务照顾村里老人,至今已经照顾了7位孤寡老人,其中有4位已经离世。

图片

其实吕有兵自己还是一名残疾人,早在20多年前在煤矿上班时,由于一次事故他的右边胳膊被机器拽了下去,从此他只能用一只手生活。
“除了干活比别人慢点,其他的和常人一样。”他常这样对村里人说,失去胳膊很多时候会有幻肢痛,但是这也没有影响他照顾老人。有时候村里人看他辛苦,还主动上去帮他,他都谢绝了。
照顾村里的老人只是吕有兵一天当中“工作”的一部分,剩下的时间他一般会在地里种田,家里的3亩地都是他自己种,春分刚过他在地里种了土豆,等到秋天还会种花椒和玉米。

图片

他的妻子则在外面打工做绿化,晚上才回家,19岁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平日里,吕有兵除了照顾老人,还会做一些村里的工作,比如义务参加活动,修理村里的管道,修理坏了的农具,他都在行。

图片

他有一辆三轮车,路上遇到走不动路的老人,他也顺便带他们一段……有时候谁家有个事情需要帮忙,他都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第一个赶到,用他的话说是“能帮就帮”。
有的老人家里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吕有兵在路上碰到了,就会分给他们一点自己种的菜,或者顺手把自己刚刚接的热水分给他们一点
这样的小事吕有兵做过很多,他觉得是举手之劳,并没什么可说的。
“我58岁了,在村里还算年龄小的,其他都是老人,我也没啥事。”

图片

中午12点,沐浴着春日暖阳的马树功看着忙前忙后的吕有兵,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他是好人。”
吕有兵问马树功,“你想去养老院吗?”马树功说,“不想去,我要在村里。”吕有兵笑着说:“没问题,如果他不想去养老院,我就一直照顾他。”
也许由于农活做多了,吕有兵也落下了一些病:腰椎间盘突出、膝盖滑膜炎等等,严重的时候疼痛难忍,只能坐着。
但这些病痛并没有影响他照顾老人的热情,一年四季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会骑着电瓶车去照料老人。

图片

提起吕有兵,认识他的村民都给他竖大拇指,善良、实在、勤快……这是村民给他的普遍评价,和记者看到的他几乎无异:干活麻利,任劳任怨,面对陌生人,他和许多朴实的庄稼人一样,有些腼腆。
他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儿,只是有个愿望就是把老人照顾好,他也不想出名做英雄,他觉得那些离他太远。
“我儿子还没成家,我还能继续照顾老人。”吕有兵说,儿子有时候也担心他的身体,让他多注意休息,去城里找份清闲的零工,“一天不见老人,我就心里不舒服,我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再病了,我舍不下。”
看到照顾的老人一天天老去,耳朵渐渐也背了,睡觉的时候越来越多,吕有兵也有些担心,“我也有老了的那一天,看到村里老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照顾他们,一直照顾下去。
从清晨烧水到深夜照料,从田间种菜到剪发修屋,他让鳏寡孤独者有了“家”的温度;失去右臂,却用左手托起孝老敬亲的信仰,一句“能帮就帮”,将血脉之外的亲情刻进岁月年轮。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新黄河·济南时报授予吕有兵天天正能量特别奖,点赞及人之老。

图片

他弯下腰耕种土地,却挺起脊梁撑起乡村文明的丰碑,用行动写下“守望相助”的乡土史诗。

愿这份朴素的善意,唤醒更多人对空巢老人的牵挂,让每一寸乡土,都成为“老有所依”的港湾。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新黄河记者 李焜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