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春风里 未来更可期!气象部门全力保障东北全面振兴

东北,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热土。

热土之上,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国粮仓,白山黑水春潮涌动,转型发展动能澎湃,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信念坚定、信心十足。

起势——
让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东北各地,召开专题座谈会,持续谋划推进东北全面振兴。

殷殷重托指明前进方向——

中国气象局党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深化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自治区)政府交流合作,印发《东北全面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规划(2025—2030年)》,加紧加快提升气象服务保障东北全面振兴能力。

图片

制图:李悦

强根固基方能提质增效。推动建设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成立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发展东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打造多部门共享共用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东北区域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气象交流合作平台……一步一个脚印,为振兴发展谋长远之举。

先行先试方能赢得主动。出台气象赋能东北区域高质量发展政策性文件,打造黑龙江省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辽宁“一圈一带两区”气象保障服务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试点,聚焦智慧气象赋能乡村振兴、气象赋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气象服务保障海洋经济、气象服务保障“北粮南运”枢纽城市,气象服务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边疆等,相继在内蒙古突泉、通辽,辽宁大连、营口,吉林长白山,黑龙江抚远建立高质量发展试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为振兴发展行长久之策。

切切期望激发奋进力量——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积极构建东北气象标准化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东北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锚定目标,辽宁省气象部门围绕保障新时代“六地”建设,推进实施“一年有变化、两年出亮点、三年走在前”三年跨越行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努力实现“东北当排头,全国争一流”。

扬优成势,吉林省气象部门与23个部门以及全部地市级政府架起合作桥梁,重点谋划“‘吉天气象’振兴提质、‘气象+’赋能增效、三动聚力协同”三项行动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长白山科技创新和天池育才启智”三大工程。

聚焦需求,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建设、冰雪经济等方面能力持续提升,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多方协同共促黑龙江气象高质量发展。

立足基层,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深化与兴安盟、赤峰市等东部5个盟市政府合作,与相邻省份建立森林草原防灭火、流域治理协调联动机制,以点带面推进基层气象高质量发展。

笃行——
让全面振兴的脚步走得更稳

擘画振兴发展,起笔落笔都为人民。

202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

图片
辽宁省葫芦岛市重大天气智能叫应服务系统 图片来源:葫芦岛市气象局

2024年8月18日至21日,葫芦岛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辽宁气象部门提前102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助力政府提前转移6万余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收到气象预报预警后,我们连夜对群众应转尽转。”绥中县高甸子乡党委书记崔绍东说,因为处置及时,暴雨过程中,全乡无人员伤亡。

东北处于全国天气系统上游,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极端天气日益多发频发。2024年汛期,受连续强降水影响,赤峰市老哈河及其上游支流出现近30年以来最大洪峰,气象部门迅速响应,以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和精细服务为汛情处置提供决策支撑,受灾区域人员实现零伤亡。

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底色,一份份满意答卷,考验的是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基本功。

锻长板强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高级别气象预警“叫应”机制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全覆盖。在“441”基层预警能力现代化发展模式支撑下,辽宁全省暴雨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92.37%、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121分钟。吉林省气象部门将主汛期短临预报周期缩减至30分钟,有效应对2024年鸭绿江、松花江等流域洪涝气象灾害。

补短板强弱项——内蒙古城镇预报晴雨准确率达90%以上,网格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黑龙江升级新建21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站间距缩短至17公里,站网密度增量位居全国前列,升级后的火情监测预警平台火点判识精度达90%以上。依托“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东北地区各级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服务效能提升。

聚力——
让全面振兴的脚步走得更远

胸怀“国之大者”,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使命,也是气象部门的责任担当。

一捧黑土,孕育大国粮仓。18868.5万吨!2024年,东北粮食产量继续稳步增长。一组组数字,彰显气象贡献——辽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显示,气象服务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6%。内蒙古自治区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助力农作物亩产增加约400斤,减支增收416元,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步伐渐稳,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向精细化迈进,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实现智慧升级,“龙江模式”“梨树模式”书写着黑土地保护的生动实践,人参、海洋牧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为“土特产”保驾护航,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让万千农户更有底气……东北四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护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图片

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在亚布力赛区大锅盔山顶维护气象观测设备 摄影:张晓卿


一场赛事,带火一座城市。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圆满落幕,但“尔滨欢迎您”热情依旧。为保障亚冬会冰雪赛事顺利举行,黑龙江气象部门超前谋划,完善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站网布局,本地化构建“分钟级、百米级”精细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同时积极做好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后半篇”文章,启动护航冰雪游行动。壮大冰雪经济是东北地区实现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内蒙古气象部门探索开展冰雪密度、压力、颗粒度等观测技术研究应用,推动寒地试车、试飞等产业延伸发展。吉林气象部门围绕“冰雪+避暑”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地方冰雪游路线和长白山、北大壶等标志性景区,持续开展气候预测和文旅气象服务。辽宁气象部门开展冰雪资源气候特征及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气候资源评价指标,完成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冰雪娱乐、冰雪观光三类冰雪旅游资源区划。“严寒偏远”的发展短板,正一步步转化为“特色文旅”的发展优势。

一抹绿意,点亮风光无限。初春时节,吉林白城,风机林立,一排排光板整齐排列;内蒙古乌兰察布,“风光火储氢”一体化推进,百米长的风叶转一圈就能发电14度;辽宁大连,数百座风机耸立于蓝天碧海间……东北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输向全国的电能。四省份气象部门积极开展风光电站选址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进行高温、暴雨等高影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风机覆冰等气象灾害风险阈值和风险评估模型,开展能源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持续推动气象服务全面融入新能源建、产、调、运、销全环节、全链条。

一泓碧水,润泽万物生灵。三月的查干湖,冰雪渐消,候鸟翔集。从“几近干涸”到冬捕盛景,吉林气象部门坚持用“加法”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监测能力,用“减法”降低气象灾害风险损失,用“乘法”发展生态旅游精细服务。苍翠林海、广袤草原、湖泊与湿地交织共生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宝库。从开展森林固碳释氧、湿地保护修复,到全天候遥感动态监测火情、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再到推广宣传雾凇、红叶等天气气候景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气象答案,正在东北大地深情书写。

“一带一路”,深化互联互通。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接壤,区位优势独特。辽宁省气象局建设东北亚气象大数据中心、东北亚航运中心气象保障系统,助力打造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黑龙江气象部门持续深化对俄气象交流合作,开展常态化会商和业务人员互访,共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吉林和内蒙古,气象部门持续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及预报预警业务,积极开展口岸及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保障。

争先——
让全面振兴的脚步走得更快

松江潮涌唤新生。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蓬勃发展。气象部门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着力点,努力保障东北地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换道超车”。

图片

2024年12月4日10时风速增大,二连浩特市气象局民航气象服务保障人员组织集体观测,分析判断未来天气形势对航班的影响,确保飞行安全。摄影:崔鑫

在内蒙古,气象部门搭建航空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开展通航机场地面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机场进近区危险天气预警和航路危险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图片吉林省汪清县木耳种植大棚里的温室小气候观测站 摄影:邢建民

在地处长白山东麓的吉林汪清,气象部门研制黑木耳培养室温湿度数据监测系统,优化黑木耳生育期各项指标,提升气候资源利用效率,使实验室菌种成活率提高60%,吊栽菌袋生长率提高40%,为“气象数据要素×”提供典型示范经验。

辽宁率先在全国召开省级金融气象工作座谈会,加快推进金融气象指数研发应用和气象风险减量等能力建设,推动建立气象巨灾保险制度,探索研发天气衍生品。

厚积而薄发,科技和人才是实现奋勇争先的内生动力。

科创平台提速增效——新建呼伦贝尔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五营国家气候观象台等国家级科创平台;松辽流域气象业务平台日益完善,组建跨部门流域水文气象联合攻关团队,设立流域协同科创基金;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特色农产品科技小院等相继落地;“部门、院所、高校、企业”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日益成熟。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辽宁粮食作物干旱、低温冷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在13950万亩玉米农田落地,惠及农村4900余万人;内蒙古“沙戈荒”气象服务科研成果在二连浩特市试点应用;吉林省多方协作研究界河境外降水估测模型等8项国家级技术成果落地应用,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人才队伍不断夯实——积极融入部门内外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工程,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进,四省份百余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各类人才计划;全面加强人才“聚育用留”,结合实际组建能源保障、松辽流域等气象服务创新团队,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持续助推各类人才加速成长。

春风润沃土,迎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声,行进于这条汇聚万千星火的振兴之路,我们勇往直前。


作者:刘丹(王亮、闫辰宇、郭锐、矫玲玲、张欣彤、高菲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李悦 贾静淅 黄彬
发布:刘佳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