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流「甲亢哥」,刷新西方Z世代对中国的认知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31字,阅读需7分钟

1.网红达伦·贾森·沃特金斯(甲亢哥)从中国之旅中刷新了西方Z世代对中国的认知。

2.甲亢哥在中国的直播中,体验了地道美食、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设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形象。

3.由于算法限制,许多西方年轻人对中国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功夫、熊猫等文化符号。

4.然而,甲亢哥的中国之旅让西方年轻人重新审视对中国的固有认知,甚至质疑过去几十年所接受的信息。

5.真正提升跨文化认知能力,需要构建“认知脚手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不同文化现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最近,“甲亢哥”从海外火到了国内。

这位全网粉丝超过9000万的网红名叫达伦·贾森·沃特金斯,网名IShowSpeed,国内的粉丝更喜欢称呼他为“甲亢哥”。

图片

人如其名,他的直播风格不疯癫不成活,那股子兴奋劲,简直就像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样。

前段时间,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对账后,西方年轻人已经对中国有了新的认知,但现在,透过甲亢哥的直播镜头,更让西方Z世代感受了猛烈的文化冲击。

图片甲亢哥中国行

打开甲亢哥的主页,他用一贯夸张的表情、激动的喊叫,他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一个外国人初次踏足中国的震撼与惊喜。

今年3月24日,甲亢哥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在北京、上海的六小时不间断直播里,他没有刻意剪辑、没有精心修饰,镜头下的中国是最真实的模样。

在上海,他尝试了地道的火锅、乒乓球、川剧变脸和舞狮,甚至还和歌手王嘉尔互动切磋一番。

图片

萨克斯入场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的大合唱更是把节目效果拉满,来到人民公园相亲角还被热情路人投喂一瓶冰红茶。

甲亢哥还体验了一把小米Su7 Ultra,不停感叹说这是他在中国见过的最好的车,比特斯拉还要快。

图片

在北京,他走进故宫、爬上长城,穿上老北京布鞋、坐三轮车,边走边感叹中国的历史悠久和壮丽景色。

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饭菜道道都合口味,连备受挑战的北京豆汁,他都努力尝了一口,尽管表情一言难尽,还是瞪大眼睛憋出一句:“好喝!”

图片

乘坐高铁时,看到列车即将驶入隧道,他一脸严肃地提醒直播间观众:“要卡了!”结果画面毫无波澜,他瞬间大惊:“中国太疯狂了!”

在河南篇,他大胆剃掉了标志性的脏辫,换上了光头造型,正式“拜师”少林寺,兴致勃勃地学功夫。

可惜出师不利,在深山里找了两个小时,才发现自己误入“假少林”,幸亏官方文旅及时赶到,还为他引荐了真正的师傅。

现实告诉他,功夫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没练多久就已经让他气喘吁吁,露出经典“痛苦面具”。

图片

3月31日,他的中国之旅来到了成都。这一次,直播持续四小时,他继续刷新着自己对中国的认知。

这场狂野而真诚的中国之旅,不仅让国内观众笑到飙泪,也让不少外国网友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图片西方Z世代被中国文化冲击

其实,甲亢哥的震惊,代表了很多西方年轻人的普遍想法。

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往往来自影视作品、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拼凑出了一个片面的中国形象。

很多外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其实就是几个零散的符号:功夫、熊猫、长城、贫穷、木讷...

直到他们通过甲亢哥的镜头走进中国,才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立体、丰富,也更令人惊喜。

绝大部分西方Z世代年轻人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是算法会根据他们过去的浏览习惯,不断推送类似的内容,导致他们的认知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

图片

老外学功夫的视频很有趣,结果一连刷的几十条都和中国功夫有关,一些年轻人甚至以为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一言不合就打架。

又或者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认识中国,以为中国落后、封闭又压抑。

比如,有人以为中国的高铁进山洞就会断网,结果甲亢哥亲自测试,发现信号依然稳定;有人对中国制造存疑,直到看到小米汽车的高性价比。

甚至连大妈们自在跳着广场舞,陌生人热情地跟甲亢哥打招呼的日常场景,都让外国网友惊呼:“CNN骗了我们几十年!”

很多国外学校提供的文化沉浸式学习,也只是表面模仿,比如过中国春节、写毛笔字、学功夫、穿汉服等。

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故事却知之甚少,比如中国书法的不同字体、汉服在不同朝代的演变等。

这就导致西方Z世代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停留在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当甲亢哥真正来到中国,他所经历的“文化休克”如此剧烈,而这一幕幕又通过社交媒体反向冲击了西方观众。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的是当一个人本以为自己了解某个文化,结果一旦身临其境,发现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认知。

西方Z世代年轻人通过甲亢哥的视频,看到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街头巷尾的松弛感,以及与既有印象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

这种“认知反转”让不少西方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的固有认知,甚至质疑起过去几十年所接受的信息。

图片跨文化教育≠见世面

这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有参考价值。现在越来越多孩子追求国际化视野,他们通过留学、游学、网络社交等方式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

很多学生了解国外文化,最先接触的往往是一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比如:

英国的绅士文化、贵族范;美国自由主义、枪支泛滥、美国梦;澳洲人爱晒太阳、到处都是袋鼠和考拉;日本人有礼貌,大家都是工作狂,二次元很发达;韩国人爱整容,偶像经济发达...

这些文化符号虽然能够让我们以最快速度感受到异国文化,但这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以为自己了解的某些文化符号就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文化。

图片

在跨文化教育中,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的认知,便容易陷入“文化快餐化”的陷阱,形成刻板印象,影响我们在异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美国人都很开放、英国人都很绅士等,当他们真正来到国外的时候,就会因为现实和自己认知不一样而受到强烈的冲击。

这种文化休克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当地的生活和适应。

真正提升跨文化认知能力,我们需要构建“认知脚手架”(cognitive scaffolding),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搭建新的理解框架,以更系统、更深层次的方式解读不同文化。

批判性思维是跨文化学习的重要工具。

面对不同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深入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样的习惯有什么意义等。

图片

跨文化学习不仅是“看”和“学”,更重要的是“体验”和“思考”。

只有亲自融入异国文化,在文化中求同存异,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

真正的国际化视野,不是去过多少国家、认识多少老外、见多少世面,而是能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逻辑,并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和相处。

只有我们突破浅层次的文化符号,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并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时,才真正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

这种视野不仅仅是看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深度联系、推动跨文化合作的能力。而这,才是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