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150亿美元融资的欧洲电池独角兽Northvolt,在经历裁员重组与融资失败后,最终于3月走向破产。
这家被誉为“欧洲宁德时代”的超级电池企业,原本承载着欧洲摆脱对亚洲电池依赖的厚望。其陨落不仅暴露了欧洲新能源产业链的结构性缺陷,更揭示了全球电池产业格局的深层博弈。
01
东西方电池产业角力
当Northvolt在瑞典北极圈建造的首座超级工厂于2021年下线欧洲首块本土锂离子电池时,欧洲汽车制造商曾为之振奋。
但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速度远超预期,宁德时代与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在西班牙投资41亿欧元建厂,国轩高科不仅控股斯洛伐克初创企业InoBat,更与其共建12亿欧元电池基地。
数据显示,中韩企业去年包揽了欧洲90%的锂离子电池供应。
英国固态电池企业Ilika与丰田保持技术合作,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规避重资产风险。而InoBat通过与国轩高科的技术协同,已开始为法拉利等超跑品牌测试高性能电池。相比之下,缺乏亚洲合作伙伴可能是Northvolt失败的关键。
02
欧洲电池产业的双重困境
欧洲电池产业的现实困境在于,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LFP)电池领域已形成技术专利与规模成本的双重壁垒。另一方面,欧洲在关键原材料掌控、供应链效率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世界基金合伙人达尼耶尔·维塞维奇指出破局方向:“中国已赢下磷酸铁锂战役,欧洲必须押注下一代电池技术。”
这种战略转向正在催生新的技术创新,比如荷兰LionVolt研发的3D锂金属阳极技术、莱顿玻璃的硅基负极材料、剑桥衍生的锂硫电池,以及Enerpoly的锌离子储能方案,都在构建差异化技术路线。
03
战略自主的突围之路
法国的Verkor是Northvolt曾经在欧洲的唯一对手。
在雷诺的支持下,Verkor已获得3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在敦刻尔克建造一座16 GWh的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该工厂预计在2028年左右完工,每年可为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配套。
其发展路径揭示,构建覆盖从矿产开采到终端组装的垂直整合体系,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更是关乎数字时代基础设施自主权的战略命题。
斯洛伐克InoBat的CEO玛丽安·博切克呼吁政策干预:“需要建立类似十年前光伏产业的本地化采购激励机制。”
欧洲需要鼓励汽车制造商购买本地电池,财政支持和快速审批至关重要。这种主张与欧洲议会正在讨论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相呼应,但如何平衡市场开放与技术保护,仍是政策制定的难点。
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TNW科技大会上,欧洲技术主权将成为焦点议题。正如荷兰电池创新机构TNO所揭示的产业逻辑:与其在成熟领域追赶,不如在固态电池、钠离子体系等前沿赛道建立技术标准。
这条路虽布满荆棘,却可能是欧洲打破“亚洲制造、欧美买单”产业宿命的唯一机会。
Northvolt的陨落不是终章,而是欧洲新能源革命的转折点。
当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将在2025年突破3000GWh之际,欧洲要想在下一代电池革命中重掌话语权,就必须果断行动,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欧洲电池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可能不是奋起直追,而是开辟自己的利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