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校园总在喧闹中苏醒:教务主任刚协调好市级教研活动承办准备事宜,家长的电话已接踵而至;德育主任调解完学生矛盾,转身又收到安全会议通知;总务主任的记事本上,从水管维修到消防检查,待办事项如藤蔓般缠绕……这是学校中层干部最真实的日常。他们既是决策层的“传声筒”,又是一线教师的“减压阀”,更是家校之间的“连心桥”。当多重身份与海量事务交织成网,“忙碌”早已成为职业底色。但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懂得:越是忙碌翻涌,越要沉住气——这不是消极的忍耐,而是主动构建的生存哲学。教育管理工作如同在急流中行舟,稍有慌乱便可能偏离航向。面对随时涌来的任务,中层干部首先要练就“分类定级”的眼力。将待办事项按“紧急且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常规事务”四类划分:突发安全检查需要立即响应,课程改革方案则分解为月计划推进,家长临时投诉可转交班主任先行沟通,设备报修登记按流程流转。这种清醒的归类,能让管理者在混乱中始终保持主线清晰。 “时间折叠术”是更精妙的策略。许多学校中层干部习惯用碎片时间处理琐事,却不知真正的效率源于“整块时间的守护”。每天早晨保留30分钟完整时段制定当日计划,下午抽离15分钟进行阶段性复盘。当各类事务如潮水般涌来时,学会用“五分钟法则”快速决策:能在五分钟内解决的事情立即处理,需要深入研究的标注星号暂存。这种节奏把控,恰似冲浪者精准捕捉浪峰的时机。 面对重复性事务,更需要培养“透视本质”的思维。当教师频繁申请调课时,不应急于签字批准,而要追问背后是否存在教研活动冲突;当班级纪律问题反复出现时,不能停留在批评惩戒层面,而应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或班级管理漏洞。这种由表及里的思考,往往能让管理者从“救火队员”转型为“防火专家”。就像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寻找病根,教育管理者也需要在现象中洞察本质规律。学校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中层干部就是关键的齿轮组。他们既要承接校长的管理意志,又要体察教师的实际困难;既要坚持制度原则,又要传递人文关怀。沉住气的真谛,在于懂得“硬制度”需要“软着陆”。当青年教师因公开课失利而沮丧时,递上一杯热茶比空洞的鼓励更暖心;处理教师考勤异常时,私下询问“最近是否遇到困难”比冰冷的扣分更有效。这些细微的温度,往往能融化制度执行的坚冰。面对矛盾冲突时,“缓冲带思维”尤为重要。接到家长投诉时,先倾听五分钟再回应,让情绪宣泄找到出口;协调教师纠纷时,用“我理解你的感受”替代“你应该如何”。这种短暂的停顿不是退缩,而是为理性对话创造空间。就像暴雨前的低气压需要时间释放,人际冲突的化解也需遵循情感疏导的规律。更高阶的智慧是“借力育人”。当班主任抱怨家长不配合时,可以共同设计家校沟通指导手册;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时,组织跨学科教学观摩激发创新热情。这种将问题转化为成长契机的思维,让管理者从“矛盾处理者”升华为“团队建设者”。教育的艺术,常在这种化阻力为动能的转化中悄然绽放。教育管理是场持久战,最危险的消耗往往来自内心。沉住气不等于压抑情绪,而是建立科学的身心调节机制。每天早晨提前20分钟到校,用巡校代替赶路,在观察校园晨光中调整状态;午间避开嘈杂的办公室,在图书角阅读教育随笔充电;下班前整理办公桌时,写下三个当日小成就。这些仪式感的建立,就像给心灵安装稳压器。“认知重构”是突破困境的钥匙。当感到事务缠身时,用“我在创造教育秩序”替代“我又在填表格“;遇到沟通难题时,视作"提升共情能力的机会”而非“麻烦的纠纷”。这种思维转换,能让琐碎工作获得意义感。就像摄影师通过取景框选择画面,管理者也需要主动框定工作的价值维度。 真正的定力源于持续的专业成长。每月精读一本教育管理著作,在教研会上分享心得;定期记录典型管理案例,形成自己的“教育诊疗手册”;向年轻教师学习AI技术,保持管理工具的更新。这些积累如同在职业土壤中深扎根系,当风暴来临时方能屹立不倒。教育的魅力,正藏在管理者与师生共同生长的年轮里。当教务主任开始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布置任务,当德育主任能在冲突现场保持微笑倾听,当总务主任从维修噪音中听出育人契机——这便是“沉住气”的最佳诠释。教育的真谛从不在疾风骤雨的冲刺,而在细水长流的坚守。那些在晨光中疾走的背影,那些在深夜亮着的台灯,那些被妥善安放的情绪与理智,终将在时光中沉淀为校园最珍贵的风景。愿每位中层管理者都能明白:我们稳住的心神,终将化作润泽教育的绵绵春雨;我们沉淀的定力,注定成为托举师生远航的稳稳长风。来源 | 政理实
作者 | 余国庆,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月泉中学校长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