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林徽因逝世七十年:她躲进厕所写作,却照亮了中国建筑史

 阿舒的话:


三月是我的生日月,但我完全无法想象会这样度过。


我爸开刀,出院,然后再住院,穿刺,然后出院,紧接着是我妈感染上诺如,然后又是我爸感染上诺如,而可以处理这一切的人,只有我一个。我几乎推掉了所有的活动(对公关朋友们说抱歉,有时候我甚至来不及和你们说理由),每天的走路步数都过万,而这一切只有我的手表注意到了,它会在我爬楼的时候提示我的心律异常(瑞金的电梯真的太少了!)


最好笑是其实昨天我也开始拉肚子,心说不好,大概我也要传染上了,连忙闷头睡觉,脑子里一个声音对我说,此刻,你,没有脆弱的资格。


然后今天我居然好得七七八八,能来咖啡馆写这篇稿子了。


支持我写稿的动力来自一个名字——林徽因。


4月1日是她的忌日,距离1955年的那个深夜,林徽因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


图片

2024年,宾大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


图片


在开始跑医院之前,我去杭州待了两天,是工作,拍短视频(是的,我决定用短视频的方式,和大家讲一点平时没能在长图文里讲的心里话),这次拍摄和住宿的地点是去年也住过的新新饭店。来的几天都是阴雨冷天,我几乎48小时待在酒店里,也因为这,看到了烟雨朦胧的西湖。顺便说一句,1934年,林徽因为了考察六和塔等古建保护方案,也曾经和梁思成一起在新新饭店住下——杭州,是她的出生地


图片

西湖边的林徽因纪念碑



我写了很多很多次林徽因,有赞美的,有戏谑的,有批评的,我不想避讳林徽因人性中的瑕疵,不想让大家错过她的美丽和坚强,但这几年,对于林徽因,我渐渐集中到一个词语——遗憾


是的,在我步入四十岁的阶段,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终于出现了无数家长里短一地鸡毛之后,我愈发理解了这个只活了51岁年纪的女人,我理解她的那些碎碎念,理解她的不甘,理解她的遗憾。


好像是2021年,我曾看到王南老师的一场题为“作为建筑史家的林徽因”的讲座,他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图片——


图片

林徽因致费慰梅信,1936年5月7日 图源建筑史学刊,2024,5(3):16-25.



这是林徽因在给她的闺密费慰梅写信时画下的平面图。平面图所展示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太太的客厅”——北总布胡同三号。


图片



林徽因在右上角写上了“A Picture of Beds”,她家有十七张床,这意味着,要做“太太的客厅”的主人,她就要管17个人的吃喝拉撒——这还不包含司机,林徽因对费慰梅说:“当一个老爷娶了一个太太,他们要提供十七张床给这家人,而且司机还得住到隔壁去,不然只能睡在院子里。”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片,但我必须承认,之前我更关注的是“太太的客厅”的样子,而这次,我忽然看到了图片中的这个蓝色的部分——



Private、bath、toilet dressing room、study、office、sitting room

very glad I do have a room of my own



图片



非常开心,我终于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了。


可是这个房间,其实是厕所!!


我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大为震惊,林徽因用这样幽默的方式调侃自己生活的窘迫,她需要躲到厕所里,才能获得一点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幽默是林徽因写信的基调,在写给费慰梅的这封信里,她在一开始这样说:



有时候真没法子呀,我这人就像天生该为琐事操劳的命,除非老天开眼换个活法。现在这日子对Phyllis本人不算好过,但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倒还算安稳。



费慰梅是女性,她应该更为理解林徽因的处境,所以,接下来,林徽因也在信中透露了更多自己的心情——



不不不,我才不让你看我被家务活埋得有多深呢!心里总还留着点灵气,等“活着的那股欢喜劲”(joie de vivre)上来时就会冒头,虽说这劲儿不常来,但总归会来的!


……我最得意的作品,都是纯粹凭着心头那点欢喜劲儿写出来的。最较真的时候,就是心里有话要喷出来——不管快活还是苦闷。当特别想表达些什么的时候——那些刚发现的道理、弄明白的事,就特别想认认真真说给懂的人听。“读者”在我这儿可不是什么大众,倒像是比亲戚朋友更知心的,巴巴等着听你说的话,还会跟着你的文字哭哭笑笑。每次我做家务时,总觉得对不住某个更有意思的正经事,就赶紧干完手头的活儿,好去和那些"看不见的人"聊天。要是活儿永远干不完,或者新的家务一茬接一茬长出来,我就特别烦。



图片



新的家务一茬接一茬长出来,我太理解这种困境了,我太明白这种苦楚了,我太懂得她的这种“特别烦”了,因为我也有一模一样的烦恼。



图片

(由右至左)梁思成、费正清、林徽因、费慰梅、金岳霖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客厅中



这封信写于1936年,七年之前,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这样呐喊:“一个女人若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以及一间自己的房间。”


是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这对于女人而言,是最大的奢侈品。


石库门天井斜切下一方月光,女人们踩着绣鞋在客堂间游走,衣裙下摆扫过红木椅脚,门后或是老爷的烟榻,或是少爷的书房,独独没有她们的闺名,那些旧式月份牌上的美人,画得再精细,也是嵌在描金框里的,在传统社会中,我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们不是我们,我们只是父母的女儿,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母亲,唯独,不是我们。


伍尔夫强调的“房间”,并不完全指的是空间,而是提醒我们需要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从而专注地从事创作或任何个人意义的活动。这会让我们构建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推动我们的自主表达


图片

林徽因与梁再冰、梁从诫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客厅中



这种自我表达的不得,林徽因很早就意识到了,1932年农历初一,林徽因在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自己也到了相当的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眼看得机会愈少……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的负担也繁重,真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的过一世!我禁不住伤心起来。”


所以,哪怕有一个厕所这样的独立空间,对于写下“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


虽然逼仄,虽然狭窄,可是,我们需要,因为我们需要创作,需要表达,因为只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感受到,我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关于房间的话题,就这样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突然想起在杭州拍摄的前一夜,我在新新饭店里无意中邂逅了一款名叫“林徽因”的香。



图片



老实说,打开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以为然——“又有人消费我们小徽徽”,我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可真正点燃那根线香时,我却沉默了。


前调是一种很干净的花香,像年轻时候的林徽因,美得清雅脱俗、清新明朗。几分钟之后,香气悄悄变了,渐渐浮现出广藿香和龙涎香的木质气息,那是一种成熟、内敛、沉静的气息,就像她后来的中年人生,经历过动荡、病痛,也更坚定



图片

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客厅窗前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款由新新饭店和空山时品牌合作定制的文人线香



图片



没想到的是,那天夜里,我居然睡得很好。是三月以来第一次深度睡眠超过一小时的夜晚。在那种香气里,我仿佛被允许稍稍安静一会儿,慢慢沉进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图片



考虑到大家的兴趣,我也特地为“山河小岁月”的读者争取到一个小福利:下单“林徽因”这款香时,前50名会随单赠送一个“涟Lian·莲池琉璃香插”,原价128元,是一件非常静美的小器物,挺适合送给自己,也送给想静一静的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林徽因的作品,这是她写信给费慰梅的同一年创作的,也许就是在厕所里完成的——



图片



我前阵子翻老期刊的时候,还无意中发现了建筑师林徽因的一篇长篇巨作《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发表于1945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那时候,林徽因41岁,重庆的大夫认为她还剩下五年生命。


图片
图片



这是一篇未完成稿,尽管罗列了四份案例,林徽因实际上只来得及介绍了前两份,我猜这极有可能是受健康的制约(也许还有经济方面的),但她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却是明确的:



在现代社会,住宅“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应“以最新的理想与技术合作,使住宅设计,不但是美术,且成为特种的社会科学”。解决住宅问题需作两种努力,“调查现存人民生活习惯及经济能力”与“培养专家……以技术供应最可能的经济美丽且实用的建造”。



从这篇论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观点,那就是之前我们认为,林徽因的建筑学贡献,主要是在协助梁思成上是完全错误的。和梁思成对于建筑学术的关注不同,林徽因长期关注与研究的是居民的住宅建筑,早在1934年,她在和梁思成考察山西的时候,就非常关注当地民居,她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之后讲授的课程也是《住宅概论》,她“关心普通劳动者小面积住宅的合理设计问题,亲自做了多种方案”……


林徽因的心里有一个和杜甫一样的梦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如果不是因为经济,我们也许将看到林徽因更为完整的阐述,也许可以看到林徽因更多的观点,甚至,也许可以看到林徽因对于中国民居建造的更多原创设计,她心目中理想的民居,是否有为家中的女性设置一个单独的空间?那一定是令人激动的,可是,没有如果。


“我一起床就开始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刷,然后就跟见了鬼一样,在困难的三餐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浑身痛着呻吟着上床,我奇怪自己干嘛还活着。”


——林徽因致费慰梅


图片

林徽因和费慰梅



在林徽因逝世七十周年纪念的这一天,我在家门口一个狭小的咖啡馆里,几乎是人声鼎沸的,隔壁桌在谈论着一个“大项目”的融资,另一个人在打电话面试,我好像还有一点热度,但也许是因为写作带来的,我百感交集着写下这些并不完美的文字,七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寻找那间“自己的房间”——或许不再需要躲进厕所,但精神的逼仄与时间的争夺从未停止。林徽因的遗憾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时代女性在琐碎与理想间的踉跄


但希望还是在的,在那个充满疲惫的杭州夜晚,当我闻着那款“林徽因”的香气是,我忽然感受到的是一种勇气,即使在最狭窄的缝隙里,也要让灵魂透一口气,写一行诗,画一张图,造一间广厦。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像她一样,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自己的光


下面,请大家阅读我在《从前的优雅》里写的这篇《林徽因的遗憾》


图片


4月1日是四月的第一天。

4月1日是西洋的愚人节。

对于很多人来说,4月1日是纪念张国荣的日子。


我的4月1日备忘录上永远写着一个女人的名字。


1955年3月31日深夜,北京同仁医院病房,这个躺在床上“看上去如纸片”的女人对护士说,我要见一见我的丈夫。护士说,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说吧。


她没有等到明天,几个小时之后,她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孤零零的,一个人也没有陪在她身边。

沉默的,连遗言也没有留下来。


尽管,在朋友们的眼中,她是一个说起话来完全停不下来的人。

尽管,在讨厌她的那些人眼中,她是一个永远需要在C位的人。


她是林徽因,去世时不过51岁。


图片


图片


死亡并不是毫无征兆的,1955年初春,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刚刚生了孩子,生产之前,林徽因跟女儿说,已经在给她张罗婴儿用的衣被,生了孩子,可以到清华来坐月子度产假。


然而等孩子满月,林徽因已经住院了。梁再冰抱着孩子去医院,想让姥姥看一眼外孙子。医院说,林徽因得的是肺病,孩子不能探望。当梁再冰看见母亲时,她惊呆了:


一个多月未见,我一见到妈妈立即从她的脸色上感到,她快要离开我们远行了。


——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梁再冰不知道的是,在十年前的重庆,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父亲梁思成和他们常常称呼的“费姨”费慰梅曾经请重庆一位有名的美国胸外科医生里奥·埃娄塞尔博士来给林徽因看病。


看完病,医生说,太晚了,两个肺和一个肾都已经被感染,她大概还能活五年。


图片


梁思成向所有人隐瞒了这个事实。


他对费慰梅和费正清夫妇说,“我觉得是我,是我的忽视和我的不够尽心尽力,造成了徽因现在的状况,我永远无法原谅我自己。”


林徽因的健康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恶化的?一个曾经那样健康活泼的女性,为什么会如此早衰?是谁需要对此负责?


也许,我们需要回到1937年。


图片


图片


当我们回首林徽因一生,在她短暂的51年的生命坐标轴中,1937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她34岁,快要到本命年。她的挚友徐志摩,正是在36岁这一年撞上山峰,身遭横死。自己的36岁什么样?当然,这年的前半年,是属于建筑史学家林徽因的事业巅峰。


这一年夏天,她和梁思成等营造社学员一起,赶在日军轰隆隆的炮火之前,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他们先坐火车,而后汽车,再换骡子,绵延崎岖的山路上,林徽因丝毫不见旅途的疲惫。梁思成记录,“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


这稀世之珍的相遇,少不了的是林徽因的慧眼。是她认出殿内四椽栿下那几乎无法辨认的墨迹,认出了那尊和她一样美丽的女施主宁公遇,营造社找到了判断佛光寺实属唐代木构的力证。


图片


但她不知道,这也将是自己最后一次如此酣畅淋漓的野外考察。更为残忍地说,她人生中波澜壮阔的一页就这样翻过去,在这之后,迎接她的,将是不尽的战火绵延和身心俱疲。


刚刚走出佛光寺,他们得知了“七七事变”的消息。在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上,林徽因这样写:


图片


北平很快面临危险,山雨欲来风满楼,千千万万个林徽因被裹挟其中,痛苦地走上了流亡之路。临走之前,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得知自己得了肺结核。她写信给沈从文:


最后我是病的,却没有声张,临走去医院检查了一遍,结果是得着医生严重的警告——但警告白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1937年10月 林徽因致沈从文


她的寿命的确是由天的,11月,他们第一次在长沙见识了日寇的轰炸,那次轰炸造成了68人死亡,气浪席卷着玻璃碎片,林徽因回忆,房子开始裂开,玻璃镜框房顶天花板统统砸在人们的身上,“我抱着小弟(梁从诫)被炸飞了,又摔在地上,却没有受伤”。


图片

截图自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湘黔交界的晃县,她再一次发起了高烧,四十度。下着雨的小县城,所有的客店都住满了人。最后,梁思成被客房里的小提琴声音打动,觅声而去,他见到了八个身着军装的年轻人——他们是笕桥航校的预备飞行员。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是飞行员,这让林徽因和年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看不见的亲切和缘分,年轻人腾出了一个房间,林徽因在床上昏睡了好几天。


靠着旅行中结识的医生的一副中药方,高烧的林徽因再次从死神那里绕了个弯儿,回到人间。


图片


病魔只是暂时退却,他在她的身体里种下了一颗可怕的种子,他正在静静等待,等待着前方的苦难,将这位北平城中最美丽的太太折磨得面目全非。


奇怪的是,尽管林徽因从1937年开始就成为一个结核病人,却没有一个人当她是病人。


所有人都认为,她依旧是充满精力的。


她还是那么爱说话,在写给费慰梅的信里,她会把自己比作纽约中央车站的站长:


图片
图片


她还是那么俏皮,告诉女儿,看小说可以,但千万要保护眼睛,否则,找不到丈夫。


图片


1947年年底,在梁思成的安排下,林徽因在白塔寺人民医院动了一个大手术,切掉了一个肾。手术之后,梁思成看到了切下来的肾,大夫用手术刀把它拉开,里面全是脓。这个手术之后,林徽因的身体逐渐好起来了,最集中体现的,便是她恢复了“太太的客厅”。


每天中午以后,大概三四点钟左右,梁家都要准备饼干、花生米之类的茶点,客人是变动的,高兴就来,有事就走,金岳霖、张奚若、陈岱苏先生常是座上客,主持人无疑是林徽因,从政治、社会、美学、文学,无所不谈,实际上这是无组织的俱乐部、无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即使批评一件事物,似乎都带有学术性,谈吐也有个人风格,如金岳霖先生有哲学意味的归纳,张奚若的政治议论。他们都爱绘画,邓以蛰教授(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之孙,美学家)有时拿来几幅画,供大家欣赏,记得有一次拿来的是倪瓒的树和金冬心的梅等。茶聚免不了要谈一些政治,总是说来很超然,有魏晋清流的味道。也包括对时局的批评。有时谈到一个人,如传闻胡适睡在床上,头顶上的天花粉刷泥块掉下来,被打破了额,于是谈到建筑装修,又谈到胡适近来说什么,又不免议论一番。


——吴良镛,林徽因的最后十年回忆


尽管无法到学校上课,她仍旧坚持在家里给清华营造系的学生们讲课,她对他们说,不需要提前预约,可以随时去她家请教论文。


图片


朱自煊回忆,“每次到梁先生家去,无论是系务会,还是下午4点的午茶沙龙,林先生往往谈得最多。她思维敏捷,说话节奏又快,她的激情亢奋很有感染力。”有时候,大家在西边客厅开会,开到一半,听到卧室传来悠悠一声“思成”,梁先生便赶过去,一会儿回来转达林徽因的意见。时间一长,学生们觉得这样不好,一担心林徽因身体,“二是林先生思想活跃主意太多,大家有点吃不消”。会议便改在系里开,为此,林徽因还非常委屈,认为“大家是嫌她烦”。


朱自煊说:“不是嫌弃您。”她说:“你别解释,你们就是嫌我啰嗦。”最后,还是搬来了救兵金岳霖,这才解围。


学生们不知道的是,教学工作对于林徽因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没有建筑事业的林徽因,痛苦而不堪负重。在1947年动手术之前,她的诗歌调子曾经低沉阴郁得叫人不忍卒读。


图片


这种情况,在她重新开始工作之后好起来了。


图片


是工作,让医生预言活不过1950年的林徽因,绽放了新的光辉。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设计。在林徽因的建筑理念里,有着更多诗意和美感,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著名建筑学家关肇邺负责协助林徽因设计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他记得自己照着林徽因给的样子画,有一次线条画得太软了,林徽因看见,说:“这是乾隆taste,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你恐怕还是要到盛唐中去找。


图片


她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带着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等人,致力于景泰蓝纹样和图案的开发。常沙娜回忆,林徽因对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莲几种图案非常不满意。她提出,要善于运用唐代的纹样,比如敦煌的飞天,或者青铜器的纹样,都要运用到景泰蓝中去。


图片

林徽因指导常沙娜制作出来的景泰蓝烟具


她希望学建筑的学生能越来越多,中国的建筑人才能越来越多。1950年校庆,建筑系(当时叫营建系)办了一次展览,林徽因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改学建筑,于是坚持到系里开看展览。因为展览在二楼,层高四五米,她爬不上去,学生们用藤椅把她抬了上去,这时候,大家才发现——


她太轻了,像羽毛。


那时候,她瘦得只有50斤了。


图片


在学生面前的林徽因,是瘦弱但依旧充满活力的。


只有子女知道真相:


白天,她会见同事、朋友和学生,谈工作、谈建筑、谈文学………有时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以至自己和别人都忘记了她是个重病人,可是,到了夜里,却又往往整晚不停地咳喘,在床上辗转呻吟,半夜里一次次地吃药、喝水、咯痰……夜深人静,当她这样孤身承受病痛的折磨时,再没有人能帮助她。她是那样地孤单和无望,有着难以诉说的凄苦。往往越是这样,她白天就越显得兴奋,似乎是想攫取某种精神上的补偿。


——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图片


病痛没能击垮林徽因,让她绝望的是另外一些东西。


她和梁思成一直坚持把建筑系叫做营建系,这取自《诗经》“经之营之”的意思。林徽因曾经在《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这样写道:“好建筑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美观:具有合理的权衡(非: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孤耸高峙、细长突出等违背自然律的状态),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非:掩饰、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要做到这些,一个好的建筑系学生不应该只会画图纸造房子,应该赋予建筑学更为广义的内涵。


然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一切学习苏联,凡不是搞建筑的都离开清华,画油画的李宗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美术史的王逊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常沙娜到了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孙君莲被调到中国贸促会,钱美华回到北京特种工艺公司,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的营建学梦想破灭了。


吴良镛回忆,林徽因哭了。


她的景泰蓝试验也没有能够被采纳,据说,某领导参观北京特种工艺公司时,批评新图样的景泰蓝不是中国花纹,他仍旧坚持景泰蓝应该就是龙和凤。


图片


梁从诫在回忆文章中也谈到,林徽因的试验在当时的景泰蓝等行业中未能推开,设计被采纳的不多,市面上的景泰蓝仍以传统图案为主。


更令她无法接受的,是一座座北京古建筑的被拆除。1953年5月,北京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林徽因声音嘶哑地作“关于首都文物建筑保护问题座谈会”的长篇报告,最终,当得知拆除已成定局时,她痛心地说:“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她一直保持着尖锐和直率。1953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建筑彩画图案》,请林徽因审稿并做序。她毫不客气地回信:“从花纹的比例上看,原来的纹样细密如锦,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不像这次所印的那样浑圆粗大……与太和门中梁上同一格式的彩画相比,变得五彩缤纷,宾主不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聒噪喧哗,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从艺术效果上说,确是个失败的例子。”


图片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如此直率的林徽因,在一重又一重的打击下,在山雨欲来的对于“复古主义”和“大屋顶”的批判下,她终于被摧毁了。


吴良镛回忆,林徽因住进医院之后,最后十几天拒绝吃药。这时候,对梁思成的批判正如火如荼。


钱美华则深刻记得病床上林徽因呼吸困难的样子。但她仍旧要说话,吐出几个字:“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梁再冰回忆,在病床上,梁思成拉着林徽因的手放声痛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图片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祈年殿屋顶上

图片


梁再冰的遗憾,是母亲最终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被医院拒绝之后,她曾经抱着儿子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打算带给母亲看。然而,等到照片被印出来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


四个多月之后,梁再冰生日。她收到了梁思成寄给自己的一封信:


宝宝,今天我又这样叫你,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是今年,我没有忘记今天。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二时一分,我初次认识了你,初次听见你的声音,虽然很久了,记忆还不太模糊。由医院回家后,在旧照片里我还发现了一张你还是大约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咪抱着你照的照片、背面还有她写的一首诗,“滴溜溜圆的脸” ……我记得去年今天,你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妈咪接的,当时她忘记了,后来她想起,心里懊悔,难过了半天。


图片


在4月1日凌晨的黑夜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是壮志未酬的古建筑保护事业吗?

是奋斗一生的营造系教育工作吗?

是热爱执念的诗歌艺术吗?

是担心饱受批判的丈夫吗?

是渴望看到刚刚出世的外孙吗?

是思念远在海外的朋友吗?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我们只知道,她写了许多春天的诗,最有名的一首是有关四月的: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生命终止在了四月的第一天。


图片


图片

互动话题


林徽因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房间”,而我们呢?你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吗?它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还是某个无法忘怀的时刻?


在评论区写下你对“房间”的理解、你正在争取或已经拥有的那个空间,也欢迎你讲讲你最想对林徽因说的一句话。



图片

1、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美)费慰梅著;曲莹璞等译,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强烈推荐!b站有)

5、鲍安琪,1953:“太太的客厅”的最后时光,《中国新闻周刊》2020.11.2总第970期

6、陈学勇,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中华书局2004年

7、梁从诫,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8、王军,建筑师林徽因的一九三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4-10-31

图片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