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西班牙媒体:“摩擦”让人际互动回归

西班牙《国家报》3月28日文章,原题:要“培养摩擦”  美国人类学家安娜·田曾撰文讲述自己对印度尼西亚丛林地区的调查,橡胶公司到当地社区开发,农民、工程师、环保人士与政府之间产生摩擦冲突,让当地出现更多暴力和危险。但安娜也表示,这个产生摩擦的地方还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拥有了更多积极的可能。

车轮因为与路面产生摩擦才会有旋转,摩擦对于车轮的移动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它不产生摩擦,只在空中转动,哪里也去不了。这个道理套用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是一样的,与他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冲突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摩擦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创造性的可能。

“进入摩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重要,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花时间,尽管存在分歧,但双方愿意对话。

不过,如今随着个人主义在社会中越来越流行,人们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作用”越来越少。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商品化和游戏化”——如果这个人符合自己的“期望”,那么他就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人不符合,那么自己就可以忽略他们、忘记他们,全然将他们从生活中抹掉。

如今的人们更渴望无摩擦的交流方式,这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彼此变得更加冷漠,正如有历史学家说,“人与物品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无论你是黑人、白人、女人、男人,都无法摆脱这一点。”被强行视为“物品”,让我们失去活力,感到疲倦。我们的注意力被屏幕“劫走”,我们内心的活力被慢慢耗尽,在“与我无关”的过程中,有人产生了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来自“自给自足的情绪享受”,来自“在空中蹬车”。所以如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创造性的摩擦,创造“辩论空间”,摆脱强烈的个人主义。我们要相信,对话是让人类大家庭内部再次团结的良方。(作者洛拉·洛佩斯·蒙德哈尔,王月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英国名校硕士,1年制+免联考在职读+不出国,多专业可选,费用低
广告英国名校在职硕士-研之堂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