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5

1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刨根问底】室内地震避险到底要不要考虑承重墙角根?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88字,阅读需7分钟

1.室内地震避险时,坚固的桌子下方是优选项,而承重墙墙角根并非优选。

2.由于现代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砖砌承重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框架结构。

3.然而,全面设防并非一蹴而就,部分地区仍存在不抗震的砖砌房屋,这些房屋在地震中倒塌的可能性较大。

4.为此,室内地震避险指南应同时普及抗震设防背景,以便居民更好地理解避险措施的有效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前段时间碰到有人咨询这么一个问题,在室内遭遇地震紧急避险,根据规范,可以选择坚固的桌子下方,也可以选择承重墙脚根蹲下,如果所处环境两种情况都存在,该优先选哪个?

这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选择题,也确实有必要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先说结论,优选项是坚固的桌子下方。那为什么承重墙墙角根不作为优选项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他山之石。因为地震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自然灾害。我们看看其他国家关于这事儿是如何说的。

图片
图1.日本应对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宣传册截图
先看一下邻国日本,在日本气象厅官网下载了好几个相关的宣传册,其中关于室内躲避地震的要求只提到了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保护头部,并没有承重墙的选项。反而在户外环境躲避地震强调要避开砖墙,因为它们有倾倒的风险。
图片
图2.日本应对千岛海沟大地震的宣传册截图

我们再来看下其他国家,这是一份由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会同地震国家联盟(ECA)在其官网发布的地震应对指南。

图片
图3.地震国家联盟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室内地震避险要求

这里提到的优选的事儿,优先选择附近的坚固桌子下方,如果没有附近没有庇护环境,则爬到内墙,注意,爬到内墙还有个标注,叫远离窗户。说明到内墙的目的是远离窗户,因为通常外墙才开窗。也就是说,到内墙的目的是避免玻璃碎裂伤人,和承不承重关系不大。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都不提承重墙这个选项。是因为随着现代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用于居住的新房子取代老房子,以砖砌房屋为代表的承重墙终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没有普及抗震设防要求的时代,砖砌房屋曾经一度是主流的民居形态,这种房屋的墙体是承重的,因此它们是承重墙。但是,这种砖砌的承重墙它们抵抗地震作用带来的剪力和扭力的水平是不高的,比较容易在地震中房倒屋塌,再加上预制楼板和墙体的结合并不牢固,一旦结构破坏,里面的人非死即伤。我国指南里所说的承重墙应该就是特指这种不抗震的砌体墙。

图片

4.唐山大地震摧毁的房屋大多数为砖墙+预制楼板组合

在如今的建筑抗震设计体系下,即便是二层民用小别墅,也是建议采用框架结构,更不用说学校、医院、商场这种大开间的公共场所。所以,在第五代地震区划实施全面设防以后,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楼是新盖的,框架柱抗下了所有,它是没有承重墙的,墙体不承重只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对于建筑抗震性能有本质的提升,应对地震伤害的可能性也从房倒屋塌变成室内悬挂物坠落或者大物件倾倒引起的砸伤,而“伏地遮挡手抓牢”对后者具有很好的的避险应对效果。

图片

图5.在建的框架结构农村民居(墙体为填充墙不承重)

不过,全面设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案例,比如积石山6.2级地震、日喀则6.8级地震中看到大量砖砌房屋倒塌导致人员伤亡。而这些倒塌的砖砌房屋,如果在震后的搜救中能够发现幸存者,那么出现在墙角根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指南会有承重墙墙角根选项的由来,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建筑发展水平并不同步。

图片
图6.积石山6.2级地震中倒塌的砖木结构民房

所以,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方,准确的说是设防建筑室内人群的避险应对措施,在全面设防的目标下,也理应成为室内避险的优选项。那么,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指南不提承重墙,是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已经消灭了不抗震的砖砌建筑了?并不是,他们也会提醒居民在户外要小心砖墙倾倒。

他们不提承重墙,可能是考虑到全面设防和科学紧急应对,这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推进的关系。全面抗震设防是科学避险的基础,而“躲在坚固桌子下方”的科学避险教育也是从侧面推进全面设防的力量。在设防目标的推进下,人类终将普及更抗震的框架结构建筑形态取代砌体承重墙,而“伏地遮挡手抓牢”相应也成为全球各国地震防灾教育的标准。

说到这里要专门提一下,一位有十几次救援经验的老兵做的科普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他坚决反对躲在桌子底下,并用他十几次的救援经历佐证——他就没有在桌子底下救出过活人。

图片

他没有在桌子底下救出活人当然是事实,这种经验的前提是他去救援的环境是房倒屋塌。用这个救援经验来指导避险当然就有问题了,因为他的科普逻辑是:因为搜寻幸存者容易出现在墙角根,所以大家避险要去墙角根。这就意味着,我们避险要建立在地震中绝大部分房屋都会倒塌的前置条件下,而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就拿刚刚过去的2024年台湾花莲7.4级地震说,震级够大了烈度够强了,塌了多少房又遇难多少人呢?经过抗震设计和施工的建筑,是具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底气的,这是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坚定全面设防的科学基础,更是科学有效避险的前提。

最后,说一下那些不抗震的有一定建造年份的砖砌房屋还住着人咋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有关部门组织有计划的更新迭代,新建房屋的抗震性能是有保障的。当然,经济因素可能是制约住房新建的最大障碍,那么也有一些用于危旧房屋改造加固的技术,比如高延性混凝土,能够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提升旧房的抗震性能。

伤人的不是地震,而是不抗震的建筑。全面设防最头疼的是那些既不新建、也不加固的老旧砖砌房屋,并且所在地区还是地震多发的区域,比如我国西北、西南地区。退一步说,对这些摇一摇就要倒塌的建筑,你真的以为承重墙脚根就稳妥吗?注意,前面只是说,根据震后在倒塌房屋搜寻幸存者的经验,幸存者出现在没彻底倾倒的墙根概率更高,这个认知不能用来界定这个砖墙在地震中不会倒,恰恰相反,往往倒塌的概率不低。

所以,室内地震避险“躲在坚固桌子下方”对设防建筑环境是有效的,但躲在承重墙角根对不设防建筑遇震倒塌却是一种“未必有用但是又不能彻底抛弃”的无奈。做应急科普宣传,也不能只满足于“伏地遮挡手抓牢”,一定要连同它的抗震设防背景一起普及,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室内地震避险指南,也可以有底气不再提承重墙的选项。这是和全面设防全民设防同步的努力方向。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