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2025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将迎来建交75周年纪念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的两大文明古国,将以跨越千年的智慧,书写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从玄奘西行取经的足迹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合作,从中印边境的风云变幻到多边舞台的携手共进,两国既见证了文明互鉴的璀璨光芒,也淬炼出两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相向而行的战略自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28亿人民的福祉,更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变量。
一、文明对话: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中印文明的交融始终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从公元1世纪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法显、玄奘的求法之旅架起文化桥梁;从泰戈尔与徐志摩的诗歌对话,到甘地与孙中山的思想共鸣,两大文明始终在互学互鉴中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内涵。
历史的厚重感在当代中印关系中依然清晰可辨。2025年2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中印青年对话中深情回顾:“两国青年人口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这是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这种跨越时空的青春力量,正在续写文明对话的新篇章。如今,中国20余所大学开设印地语、泰米尔语专业,印度33所高校设立中文专业及非学位中文课程;宝莱坞电影在中国票房屡创新高,TikTok印度版“Josh”的本土化实践成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符号。2025年1月,双方为共同纪念中印建交75周年,同意开展媒体和智库交流、二轨对话及其他人文交流活动。这些鲜活的交流场景,印证着两国人民对彼此文明的欣赏与向往。
二、合作共赢: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塑
在古尔冈、诺伊达、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金奈等地的科技园区与创业孵化器之中,中印经济在经历波折起伏之后实现了深度交融,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显示,过去2000多年中,中印经济总量在长达1600年里占据全球的一半。近年来,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连续多年超过50%。这种辉煌不仅源于物质的繁荣,更得益于文明的包容性生长。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东向行动”政策齐头并进,正在构建起横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经济走廊。中国多次位列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1362.2亿美元,2024年预计突破1400亿美元,这种互补性合作已成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挑战,两国展现出创新合作的智慧。印度“数字印度2.0”计划与中国“新基建”战略在5G、人工智能领域形成错位竞争,却在第三方市场基建项目中共享EPC模式经验;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印度可再生能源计划的对接,正在催生绿色经济的协同效应。正如印度总理莫迪所言:“竞争并非坏事,但绝不应演变为冲突。”这种“健康竞争”的理念,正在转化为两国在数字主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战略协同: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
在金砖国家峰会的会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坛上,中印携手发出“全球南方”的强音。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成员,两国在反恐、粮食安全、疫苗分配、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协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
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中印以实际行动捍卫多边主义。在俄乌冲突、加沙危机中,两国坚持劝和促谈,推动对话解决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两国共同倡导通过协商维护地区稳定。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大战略空间。
四、破局回暖:超越地缘博弈的自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超越零和思维的桎梏。从1962年边境冲突后的长期对峙,到1971年印度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从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开启关系正常化进程,到2024年两国达成边境管控六点共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程印证着一个真理:对话协商始终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正确路径。当前,两国已建立21轮军长级会谈机制,重启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这种制度化沟通正在将矛盾转化为合作的契机。
在文明对话与地缘博弈的交织中,两国青年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从数字游民的跨境创业到留学生的学术合作,青年群体正在用行动诠释“龙象共舞”的真谛。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期许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两国青年将历史的接力棒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中印关系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印关系的发展既面临挑战,更充满机遇。从文明互鉴到经济共生,从战略协同到全球治理,两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正在超越传统双边关系的范畴。在庆祝建交75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坚信,只要双方以玄奘的包容精神看待彼此差异,以郑和下西洋的开放胸怀拓展合作空间,就一定能书写出“龙象共舞”的崭新篇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不仅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时代对两大文明古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