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市知识产权局获悉,截至3月底,共有273个数据产品在沪完成登记,涉及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新疆等17个省市的百余家企业和机构。其中,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的有130多个产品,交易额超1.4亿元;10余家企业凭借登记的数据产品获得银行质押融资,贷款总额超2亿元。
《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自去年12月8日施行以来,各类主体申请踊跃。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等国字号机构下属单位,上海数据集团、大数据股份等大型数据公司,上海建工、百联集团等大型国企,淘宝、抖音等网络平台,以及上海钢联、合合信息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均已申请登记数据产品,涉及的产业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为主。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占比超过60%,生物医药产业占比达20%,与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相符。
“数据产品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获取的数据资源,经过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后,形成的具有智力成果属性和商业价值的数据加工集合、数据加工产品、数据技术算法等数据产品享有的权益。给数据产品登记存证相当于给房屋办理房产证,有了这本证,就相当于数据产品有了“产权证明”,才能有序流通和交易。
市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徐上介绍,在沪登记的数据产品质量较高,如中证指数的“沪深300指数”、淘宝的“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上海数据集团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数据”、拉扎斯网络科技(饿了么)的“基于本地生活知识图谱的大模型训练语料”、抖音游戏的“观星台经营数据分析平台”、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运动行为训练数据”,均为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
此外,国家文物局的“文保链”、北京天工(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视后期制作大数据”、武汉理工大学的“全国出版图书数据”等70个来自外省市的数据产品也在沪完成了登记,体现了上海服务辐射全国。
数据资产登记的价值在哪里?徐上表示,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不仅能帮助企业和机构确认其数据主权,推动数据产品的流通和交易,降低维权成本,同时数据产品也可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开展银行质押融资,实现数据的金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