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网红景点!荔湾这些地方宜居又宜游

近年来,荔湾区不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建设工作,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现代化城区。


完善公共配套、活化街区空间、历史风貌重现……当前,荔湾区正以六项“绣花”功夫,重点推进多宝路-宝源路、光复中、恩宁路、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推动8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让老城区的居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图片荔湾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


泮塘五约






老旧小区迎来“蝶变”
 居民增强文化自信





从泮塘路沿着仁威庙走进泮塘五约,穿行在老城区小巷内,道路干净整洁,一个个庭院栽种各式花草,不时有游客被特色小店吸引,或是站在门口拍照,或是走进小店参观一番,街巷内静谧又不失人气。


泮塘五约是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村,于2016年开始进行微改造,2019年底整体改造完工并投入运营,之后陆续推进后期工程。泮塘五约居民李佩贤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见证着泮塘五约的“蝶变”之路。“最大的变化是环境,原本村里有很多危房,巷道电线杂乱,夜晚街灯暗淡,晚上居民都不怎么外出。改造之后,既保留了古村落的气息,环境又得到很大的提升,社区里环卫及时打扫,到处很干净,还有管理人员经常巡逻,现在每天晚上我们都从五约走到荔湾湖公园散步,街巷内灯光明亮,晚一点回家也不担心。”


图片

泮塘古村


曾经,泮塘五约与荔湾湖公园有围墙隔开,改造时拆除围墙,使泮塘五约与荔湾湖公园景点有机融合,不仅居民到荔湾湖休闲更加方便,也将荔湾湖公园的游客吸纳进内街巷。改造时社区预留公共空间,成为展示泮塘五约民俗、文化的景点,曾经堆满垃圾的三官庙广场,改造后成为村民展示咏春拳、舞狮的活动场地。泮塘村民还在广场打造了“泮塘五秀”园圃,将莲藕、马蹄、菱角、茨菇、茭笋种在小园子里,向游客介绍泮塘五约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图片泮塘五约实施微改造工程后,环境迎来“蝶变”。


升级变靓的古村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工作室进驻,扎染、根雕、纸艺、玻璃艺术……他们在泮塘五约从事工艺品制作,并提供给游客体验,使更多年轻人走进村内,为古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泮塘五约改造过程中,专业机构长期驻地,调动居民参与改造,为项目发掘及传承在地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改造时村民提议恢复镇水石狮子,经过充分讨论得以实现。施工时在三官庙门口挖出门联石,经过征询村民和专家学者意见,门联石重新矗立到大门边,大门上仍然保留着‘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的牌子,成为大家了解村历史的一个窗口。”项目设计师李睿介绍,项目通过居民访谈、意见征集工作坊、公开讨论设计方案、举办历史文化照片展、征集老旧物件、施工进度跟踪等工作,持续促进居民在工程项目中的参与式咨询、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共建、参与式共享。


图片泮塘五约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专业机构在改造后仍扎根村里,转化为一个名为“翻屋企”的平台,展示着古村改造历程、古村记忆,并继续发挥着联系村民参与文化保育等工作的作用。其中,该团队与50余位村民一起,通过持续跟踪访谈,形成的《泮塘五约口述历史》即将面世。2024年暑假期间,团队还通过申请公益创投基金,培育泮塘本地小朋友成为传承和宣传泮塘历史文化的小小导赏员。


“小孩子们拿着地图,走街串巷了解历史文化,加深对泮塘乡愁的理解。”村民“琪琪妈妈”介绍,改造后村里有了更多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社区公共服务也相应提升。“文化活动多了起来,小广场播放粤语电影、同伴自习室举办围棋比赛……居民留意群里通知,有喜欢的活动就可以报名参加。”


据了解,泮塘五约两间“李氏宗祠”敦本堂和光远堂也于近期修缮完工,将作为泮塘乡情馆启用。居民李佩贤说,“我经常见到有外国游客在社区里拍照,还遇到有游客向我询问泮塘的民俗文化,我们的社区能被别人喜欢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文化的融通和交流,更是一种社区文化自信。”


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活化
唤醒老街新活力





位于永庆坊的月亮桥已成为网红景点,荔枝湾涌旁,一边是粤剧博物馆,一边是多宝街内街巷。走进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看到,临近涌边片区已完成改造,看起来焕然一新,随处可见身穿旅拍服装的游客,带着摄影师在这里取景。“以前每次走进街巷内,盘旋在头顶的是各种电线、网线,非常杂乱压抑。改造工程做完后,三线埋到地下,麻石街重新铺过,现在走进来感觉舒服很多。”家住多宝街的居民梁先生分享道,内街巷的残破现象曾使一些居民搬出社区,如今环境好了,一些居民又重新搬回来居住,社区里还新开了几家民宿,多了一些创意店铺。


图片荔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现代化城区。


多宝街一家文创店“喵手绘春”老板吴先生介绍,改造后道路拓宽了,居民在门外种花种草,环境好了很多,他在门口摆上两张条凳,空闲时在门外晒晒太阳,隔壁就是几栋历史文化建筑,有时游客也来这里拍照,顺带光顾他的小店。


据了解,该片区改造自2022年9月开工,项目进行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改善周边环境配套等工程。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说,由于老街巷普遍狭窄,改造工程进行的同时要尽量降低对居民出入的影响,实际存在很多困难。螺蛳壳里做道场,当改造工程克服重重难关,将天然气管道接入多宝街13、15、17、19号大楼,居民群里都沸腾了。“街坊盼了十多年,申请了多次,但是地下的管线已经铺满,无法加装。这次改造我们继续反映心声,区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多次协调,最终解决了200多户管道燃气入户的难题。”梁先生由衷感慨,通上天然气,真正解决了街坊的烦心事。


“目前整个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还在进行中,包括口袋公园等多处公共空间的打造,老旧楼栋建筑外立面的修缮,公房的活化利用还在持续推进中。”江伟辉说,通过改造将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活化两大目的。


图片
永庆坊


在宝庆新中约10-12号,四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居,经过修缮活化为创意办公区域。走访时,首层正在筹备一个建筑展览,展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的经典案例及大师作品。“后续还将引入设计、测量、材料、施工、传统工艺、项目策划、策展等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据介绍,工程将继续推进公房活化利用,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导入产业,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促进中心,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集聚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持续时间长,需要居民的配合和支持,改造过程也根据居民意见在不断调整。”江伟辉在荔湾区参与改造工程多年,他总结心得说,改造工程还是要“接地气”,不能一张图做到底。“很多情况要根据现场进行调整,不断谈判、不断协调,最终达成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在确保街区风貌协调一致的同时,最大程度获得居民的支持,才能顺利地推进下去,让居民都享受到环境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微改造“绣花”功夫
不断优化提升城区品质





推动老城区向“新”而行,荔湾区用足微改造“绣花”功夫,着力传承发扬“老”的岭南文化,激发“新”的文商旅活力,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2024年,荔湾区在总结永庆坊改造经验基础上出台《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实行“21步工作法”,投入资金15.51亿元,实施耀华大街、多宝路、宝源路、恩宁路、和平中、上下九—第十甫(一期)等6个片区的改造。分批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围绕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投入资金23.5亿元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完成6个小区共100万㎡改造,改善提升背街里巷320条,推进在建项目26个,惠及居民30多万人。


图片

耀华大街


据了解,2025年荔湾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坚持“修旧如旧”,推进耀华大街、恩宁路等项目的保护活化利用,实施宝源路、龙津西路等42条重要道路沿线以及逢源市片区、上下九广场等10个重要节点片区第五立面整治和外立面修缮工作。有序推进89个老旧小区微改造,推动城中村围院式管理提质扩面,对无物业小区探索采用“居民自治”“社区兜底”等养护模式,满足居民生活休闲需求,不断提升老旧小区人居环境。



文字: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编辑:骆福珍

校对:段丁

责编:江河水

编审:张荣

签发:秦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