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一直以来就广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去年7月开幕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史上规模最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在短短4个多月就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观展,可谓国内近年来最热门的展览之一。
去年12月的展览盛况
早在18世纪末,西方学者就在埃及展开考古发掘,如今埃及文物散落世界各地,也时有欧美国家收藏的埃及文物来到国内巡展。不同于之前的大多数埃及展,本次特展的展品大多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些来自有中国考古队参与的萨卡拉墓区的最新考古发现。
上海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介绍世界各地文化的特展。金字塔之巅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系列的第四个大展,汇集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希腊化时代的788件古埃及文物,占用了上博一楼的三个展厅。在上博特展的历史上,也是规模空前的。
逛展提示
金字塔之巅特展的展览地点是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本次展览为收费特展,将于25年8月17日谢幕。每月1日中午12点,可以在上博预约小程序上预约下个月的参观时间,刷身份证入馆。如今埃及展已过了最火热的时段,提前两周应该可以约到参观名额。
夜晚的上博人民广场馆
本次特展文物数量较多,去年12月我逛展的时候,连同楼上的马可波罗展,我差不多从博物馆开馆逛到了闭馆。当然我看展速度比较慢,时长方面仅供参考。上博有时会开设夜场,延长至晚上9点闭馆,夜场人数相对少些,体验更好。
上博人民广场馆每周一闭馆,如今上博绝大多数常设展品都已搬迁至浦东的东馆。两馆之间有巴士往返,看完埃及展还想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可直接乘巴士到东馆。东馆很大,免预约,看两天都看不完,我之前写过详细的看展攻略。需要注意的是,东馆每周二闭馆,想去的千万注意。
金字塔之巅特展包括通史展法老的国度,专题展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3个展厅。推荐先看法老的国度,对古埃及文明有个概括了解,之后进入2个专题展厅参观。
除了这3个展厅以外,展览期间,上博人民广场馆门口还有一座单独放置的法老梅内普塔站像,由花岗岩制作,高2.4米,不用买票预约也可以随时来看。梅内普塔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第13个儿子,由于拉美西斯寿命很长,他直到花甲之年才即位,在位期间击退了海上民族和利比亚人的入侵,使埃及免遭老对手赫梯那样亡国的命运。这尊雕像将老年法老刻画为青壮年的形象,体现了古埃及艺术程式化、理想化的特点。
在1楼大厅中央,还有座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赛尔特一世的头像,同样由花岗岩制成,高2.35米。辛努赛尔特一世在位期间武功赫赫,这尊头像后来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刻上了他的名字。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法老的国度
法老的国度从古埃及的创世神话讲起,涉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王权、贵族、工匠、文士阶层的生活、信仰世界和墓葬习俗等,概括介绍了古埃及的文明和历史。展厅内同时呈现了一些上博馆藏的中国文物,希望能形成古老文明之间的对照和对话。
序厅中的时间轴,对比了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众神初生,秩序旦始
进入第一单元,埃及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越沙漠,它的定期泛滥孕育了古埃及的农业文明,也催生了古埃及人宇宙观的形成。埃及先民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祇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本单元展柜呈环形布局,想要拍出背景比较干净的照片,推荐尽早前来。
前王朝时期彩绘陶罐,绘有船、动物和鸟类形象。古埃及僧侣曼涅托在其著作中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序号越小,则年代越久远。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至于上下埃及统一前的年代,则被视为前王朝时期。陶罐上的特定装饰主题用来彰显王权,比如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的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用到了法老文明末期。
早王朝时期的板岩调色板,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形象,距今约5000-4700年。调色板用于研磨矿物粉末,以供化妆和身体彩绘,之后逐渐发展为仪式用具。
第26王朝的奥赛里斯青铜站像。奥赛里斯是古埃及的冥界之神,通常被塑造为站立或坐着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王权的连枷和权杖,象征着复活和永生。
第26王朝复活的奥赛里斯像。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
后期王朝青铜伊西丝哺乳荷鲁斯像。伊西丝是奥赛里斯的妻子,在罗马时代深受崇拜,荷鲁斯则是两人的儿子,象征着王权。女神怀抱着儿童形态的荷鲁斯,两人正视前方,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庄严肃穆。
古王国时期石灰岩奥赛里斯三神像。从左到右分别为伊西丝、奥赛里斯和荷鲁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荷鲁斯往往被塑造为鹰头的形象。
秩序典章,王权王道
之后进入一个柱廊通道,本单元主要介绍古埃及的王权和神人关系,以及王权的具体体现——法老。古埃及人认为,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古埃及的神庙往往建有长长的柱廊,柱子上雕刻着神祇、法老及各式人物的图案,展厅的设计灵感也许就来自神庙中的柱廊。
第1王朝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石碑出土于法老赛门凯特陵墓东侧,碑上刻有法老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古埃及法老有多个称号,常用的如拉美西斯、胡夫,通常是法老的个人名。作为王权的象征,古埃及法老被视为荷鲁斯尘世化身,荷鲁斯名寓意着法老作为荷鲁斯统治埃及。
第十二王朝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出土于卡纳克神庙。这位法老统治埃及长达45年,在他和他的父亲统治下,埃及进入中王国的黄金时代。雕像为典型中王国风格,法老表情严肃中略带忧虑,体现出他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
第十二王朝时期的瓦赛赫项圈。古埃及人十分爱美,各个阶层,各类人群都热衷佩戴首饰。这件项圈属于当时的一位公主。瓦赛赫(Wesekh)在古埃及语中是宽的意思,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其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崇尚对称核秩序的一面。由于项圈又大又重,佩戴时背后常配有用来平衡的门赫特(Menkhet)。
第十八王朝法老哈特谢普苏特跪像。哈特谢普苏特是古埃及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女法老,也是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她统治埃及约20年,由于古埃及传统上都由男性执政,她的艺术形象也多类似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其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了女王的大量痕迹。
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雕像。图特摩斯三世被誉为古埃及的拿破仑,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使埃及进入新王国的黄金时代。
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像。拉美西斯二世也许是古埃及最著名的统治者,除了赫赫战功以外,他也以其长寿和广建奇观,处处留痕闻名,也许可以不恰当的比拟为古埃及的乾隆。
仪式生活,等级社会
穿过柱廊来到下一单元。从宗教祭祀到生老病死,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埃及先民通过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希望能趋吉避祸。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后期埃及带哈托尔头像的叉铃。叉铃是种乐器,也是哈托尔和巴斯泰特两位女神的象征。叉铃声音清脆,被认为可以驱散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在祭祀女神的仪式中,女祭司使用叉铃为其颂唱伴奏,同时也呼唤女神力量的降临。
后期埃及荷鲁斯圣船像。雕像中的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鳄鱼背上的荷鲁斯圣船载有荷鲁斯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象征着风暴、贫瘠和死亡,也是荷鲁斯的杀父仇人,荷鲁斯祭司每年都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鲁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
第二十一王朝黄金舍布伊项圈。古埃及法老常以舍布伊项圈的形式,将黄金赏赐给功臣。项圈以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
第二十二王朝黄金挂坠。
第六王朝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古埃及人将雕像视为死者的化身,放在墓中可以接受祈祷和贡品,放在神庙中表示与神同在。古王国时期贵族墓葬多配有墓主人一家雕像,往往使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传达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含义,比如男性肤色通常为红褐色,女性则大多肤色白皙,这座雕像就很典型。
新王国时期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人物跪像兴起于新王国时期,雕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神龛上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街: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吏、上下埃及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
古王国时期木制彩绘太阳船模型。古埃及神话中,太阳神拉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墓中,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神域。
一组古王国时期的随葬仆人雕像。雕像放置在墓中,以便在来世继续服侍他们的主人。
新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双面浮雕版。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都由大量浮雕装饰,这块浮雕版可能是工匠的习作。
斯文斯道,文人雅士
本单元主要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及其载体。古埃及人认为智慧之神图特发明了文字。在古埃及,想要成为人上人,做官也是主要的实现途径。要做官,先要识字,成为书吏,之后逐步走上管理岗位。
新王国时期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埃及圣书体,这也是神庙、纪念碑装饰上使用的装饰字体。圣书体文字的符号大多取材于埃及本土动植物,既可以补充画面,也可以用来解释和说明画面。
新王国时期狒狒形图特像。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掌握着魔法和秘传知识,也是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通常表现为朱鹭或狒狒的形象。
第五王朝书吏坐像。表现了书吏盘腿而坐的工作状态。古埃及的书吏不但要懂得识文断字、撰写文书,也要学习数学、几何和宗教知识。
第二十五王朝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雕像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书吏在古埃及社会中举足轻重,既负责行政工作,也和工匠、画家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
新王国时期僧侣体文字石片。僧侣体和世俗体是圣书体文字的简化版本,也是古埃及书吏平时使用的主要字体。
一组古埃及书吏的书写工具。
托勒密王朝时期地理纸草。古埃及人将纸莎草加工成莎草纸,可以整张或切片使用。由于莎草纸比较珍贵,因此往往被重复使用。所谓地理纸草,就是描述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
第五至第六王朝梅米彩绘假门。假门是一种特殊仪式建筑,雕刻为门的形式,但不能真实开合,用来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逝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
中王国时期凯伊彩绘石碑。中王国时期的许多石碑是多人共用的,这件绘有近30人的供奉石碑就是如此。石碑中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直接相关。
上海博物馆藏清末埃及石碑拓片。清代末年,以端方为代表的中国官员出洋考察,他们见到了古埃及石碑,非常好奇,采用中国金石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制作了复制品和拓片。
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
古埃及与周遭各文明保持交流,对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等文明深有影响。希腊化时代和罗马时代,埃及先后被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古埃及文明也逐渐汇入地中海文明世界,在与各个文明的交融中得到延续。
希腊罗马时期女性木乃伊面具。面具整体形象为罗马风格,但脸部采用埃及风化妆,两侧还以彩绘描绘了古埃及冥界诸神的形象。木乃伊面具往往由复合材料粘合制成,上面覆盖石膏,再以彩绘装饰,覆盖在木乃伊头部和胸部上,确保死者能够在冥界以完整、美好的状态复活。
托勒密王朝时期男孩木乃伊面具。托勒密王朝由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建立,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埃及成为地中海世界的文化和科技中心。男孩木乃伊面具画风写实,虽为死者所用,却栩栩如生。
托勒密王朝时期木乃伊面具及其配件。
3个希腊罗马时期的木乃伊面具,体现了埃及文明与外来文明不同程度的融合。
托勒密王朝时期女孩木乃伊肖像。这类写实的肖像出现于希腊罗马统治时期,以法尤姆绿洲出土最多。肖像画在木板上,以蜡调和颜料绘制。
托勒密王朝时期木乃伊串珠盖网。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原先木乃伊棺木上的精美装饰逐渐转移到木乃伊及其覆盖物上。这件盖网以玻璃串珠编缀,除了装饰作用以外,也传达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
罗马时期用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石碑铭文分别为古埃及圣书体、世俗体以及希腊文,记录了主人捐献给神庙土地的事迹。两种语言的书写内容有所侧重,希腊文强调其以埃及人身份身居罗马政府高位,埃及文则强调罗马统治者对埃及传统的虔诚。
永恒回归,来世信仰
古埃及的宗教体系以来世信仰为核心,与古埃及文明和国家深度交融,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古埃及的墓葬文化独树一帜,体现在墓葬文学、图像表达等方面。
第二十一王朝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1889年,考古学家在德尔巴哈里发现了一处窖藏墓,出土了153个有木乃伊的彩绘木棺,这件就是其中之一。木棺以埃及本土的无花果木制成,图案繁复,充满象征意义。
第二十一王朝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新王国晚期,由于盗墓活动猖獗,古埃及的墓室装饰日益简化。棺木本身作为成为来世信仰的载体,变得华丽起来,出现了以大量亡灵书咒语和神灵形象装饰的套棺。这组套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如同套娃一般。这种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木乃伊,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木棺上的图像和咒语让死者灵魂获得永生。
后期埃及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这卷纸草属于一位阿蒙女歌者,是她随葬的亡灵书中的一章。纸草从右往左阅读,包含一套引导死者穿越冥界的通关咒语。阿蒙女歌者在神庙中服务,在祭司举行献祭和净化仪式时,女歌者们负责为神演奏音乐。从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二王朝,这一头衘成为最受女性贵族欢迎的宗教头街。
后期埃及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全长3米,包括亡灵书、门之书、洞之书三种丧葬文献内容,后两者属于新王国时期国王专用的冥世之书。
后期埃及阿努比斯坐像。阿努比斯是古埃及重要的丧葬之神,在木乃伊开口仪式和末日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为胡狼头的形象。
后期埃及玻璃圣甲虫。圣甲虫就是屎壳郎,在古埃及象征初升的太阳,而在象形文字中,圣甲虫符号又有显现的含义。古埃及人认为圣甲虫推动粪球的样子,就如同推动太阳运行一般,因此将其神化。
第二十一王朝彩绘萨布提匣。萨布提俑主要用来替代墓主人在来世劳作,随着墓葬中随葬萨布提数量的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专门容器萨布提匣应运而生。
后期埃及的一盒萨布提俑,数量多但做工粗糙。
后期埃及“巴”小雕像。古埃及人认为,人由肉体、卡(生命力)、巴(灵魂)、名字、影子等组成。肉体经过处理,成为木乃伊并下沉到冥世。逝者名字和形象留在墓室壁面与墓碑上,纪念生前地位和荣耀,也用于接受后人供奉。巴属于天空,周期性回到身体。卡与死者同行,接受活人提供的供品。阿赫意为具有能力的、发光的,是死者完成转换后的一种永生状态,具有超自然力量。墓室祠堂是人们举行仪式以供养阿赫的地方。
新王国时期金字塔形碑。金字塔形碑最初是金字塔或方尖碑顶部的顶石,与古埃及神话中的本本石有关。新王国时期,法老将陵墓隐藏在底比斯的帝王谷中,以自然山丘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纪念碑。而石制金字塔形碑则成为私人墓葬结构中的地上部分。
第三十王朝霍伦赫布人形棺盖。石棺被古埃及人称为“生命的拥有者”。这件石棺刻画了头戴假发的死者形象,以坚硬的玄武岩制成。对于非王室成员来说,制作玄武岩石棺成本极高。
一组第二十六王朝的卡诺匹克罐。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会将特定的4个内脏取出,放在4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死者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第十九王朝以后,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日趋精细,分别为保护肝脏的艾姆谢特(人头)、保护肺的哈比(狒狒头)、保护胃的多姆泰夫(豺头)、保护肠子的克贝克塞努弗(鹰隼头)。
第十七王朝河马雕像。以蓝色的费昂斯制成,费昂斯是古埃及人用石英烧结而成的材料,呈现出独特的蓝绿色和玻璃光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合成材料之一。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是希望它能在冥世之旅中帮助亡者抵御其他危险生物,从而平安抵达来世乐土。
第十九王朝丧葬船模型。船模是古埃及常见的随葬品,因为它和拉神的太阳船以及引导死者前往永恒领域的亡灵字船有关。
第十九王朝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棋子。塞尼特是古埃及的桌游,又有通过的意思。新王国时期,塞尼特棋被赋予和来世信仰相关的象征意义。在亡灵书中,死者会和一个看不见的对手下棋,获胜者的灵魂将顺利穿过冥界,得到重生。
第十八王朝厕所座圈。表明三千多年前,埃及人已经开始用坐便了。古埃及人相信,亡者应拥有来世生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所以墓葬中的陪葬品十分多样。
新王国时期的铜镜和化妆用具。
图坦卡蒙的时代
在大众眼中,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也许是古埃及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震惊了世界,而法老所在的第十八王朝,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变革时代。
这个展厅不大,有面沙漠黄昏色调的墙,供大家打卡。这部分的藏品大多属于第十八王朝,不再特别标注。
帝国之神阿蒙
阿蒙是古埃及赫摩波利斯的创世八神之一。阿蒙最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新王国时期,阿蒙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王权之神,以及创世之神。与此同时,随着帝国帝国官僚机构的完善与扩大,王权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日渐冲突。
王后阿荷太普的黄金手镯,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手镯主体部分采用绞丝工艺,镶嵌有青金石、红玉髓和长石。顶部雕刻有王名圈,刻有铭文:“拉神之子阿赫摩斯,愿他永生”。
迈赫普里的努恩碗。费昂斯材质,表面绘有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在创世之后,代表混沌之水的努恩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
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木箱制作考究,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
阿玛尔纳的变革
图坦卡蒙之父埃赫那吞在位期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罢黜众神,独尊阿吞,同时引领了艺术风格的变革。对阿吞的崇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但埃赫那吞死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他的名字和存在也被后人抹去。
埃赫那吞巨像。阿蒙荷太普四世在其执政的第4年改名埃赫那吞,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核心的宗教改革。巨像高约4米,脸部狭长,形象阴柔,和古埃及法老像传统上端正的形象差异明显。
纳芙蒂蒂王后头像。纳芙蒂蒂是埃赫那吞的王后,雕像细节写实,带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有一尊更有名的纳芙蒂蒂王后头像,现藏于柏林新博物馆。
埃赫那吞及家人浮雕。浮雕曾用于装饰通往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画面中的法老带领家人举行仪式,阿吞神被描绘为日轮,放射出道道光线,在末端化为人手,表示将神的恩赐传递给法老一家。
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偏向自然主义,动植物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费昂斯砖和费昂斯蓝冠。
串珠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王宫附近。串珠色彩明快,可能属于埃赫那吞的某位女眷。
少年法老的回归
图坦卡蒙即位后,将都城迁回孟菲斯,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艺术样式融合了阿玛尔纳风格和古埃及传统,对埃及之后的艺术影响深远。随着少年法老的骤然离世,第十八王朝的统治也在不久之后落幕。
图坦卡蒙巨像。图坦卡蒙即位后,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阿蒙,标志着传统的全面回归。和前面的埃赫那吞巨像比较,这尊雕像体现出了回归传统的特征。
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赫伦布是图坦卡蒙时期的大臣。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
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展厅中少数不属于第十八王朝的展品。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法老左右两侧分别为伊西丝和哈托尔女神。
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另一件不属于十八王朝的展品,可能是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为其女儿准备的随葬品。
萨卡拉的秘密
萨卡拉是埃及古都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坐落着埃及第一座金字塔——左赛尔金字塔,以及不同时期的众多贵族墓地。2018年以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2020年,萨卡拉的发现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猫木乃伊,都在这个展厅。
神圣动物崇拜中心
古埃及后期,随着国家衰弱和社会动荡,民间对魔法和巫术越发信仰,对神圣动物的崇拜风靡一时。甚至有人成批饲养神圣动物,将其宰杀制成木乃伊出售。许多动物原本可能是部落的图腾,后来逐渐演化为神。
后期埃及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这是普塔-索卡尔神的彩绘木雕。普塔是孟菲斯神系中的创世神之一,极为重要。索卡尔是孟菲斯的隼鹰神,很久之前便与普塔神融合,成为普塔-索卡尔神。中王国时期,随着奥赛里斯崇拜兴起,三神融为一体,掌管墓葬与来世。这里的普塔-索卡尔神被表现为一只趴伏于神龛上的鹰形木乃伊。神龛四周描绘了保管木乃伊内脏的荷鲁斯四子。
托勒密王朝时期牛犊卧像。牛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公牛代表强大力量,母牛则象征创造与丰产,并与天空、银河有关。孟菲斯的神牛阿匹斯被视为普塔之子,是最具代表性的神圣动物形象之一。
一组新王国时期的圣甲虫护身符。
猫神与猫神庙
萨卡拉是古埃及崇拜猫神巴斯泰特的三大中心之一。在这里发现了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和现存唯一猫神庙遗址,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
一组后期埃及的木制猫坐像。巴斯泰特最初可能是下埃及的狮女神,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统一,它和上埃及的狮子女神塞赫迈特融合,成为具有二元性的女神。暴躁好战时化身塞赫迈特,温柔愉悦时化身猫神巴斯泰特。
后期埃及时代巴斯泰特立像。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巴斯泰特神更多象征母性,兼具音乐、舞蹈等埃及女神的职能。对猫神巴斯泰特的崇拜在托勒密王朝时达到顶峰。
后期埃及时代的塞赫迈特女神坐像护身符,费昂斯材质。
一组后期埃及的猫木乃伊。
猫神祭司的生活
古埃及的祭司分为多个层级,工作类型多样。无论神庙、墓地还是先王们的祭祀场所都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一个人可以身兼多个神灵的祭司,也有高官同时兼任大祭司职位。
一组新王国和后期埃及时期的化妆用具,包括眼妆罐、香水瓶等。
新王国时期纸草编织筐,三千多年前的东西还能保存那么好,真是不容易。
后期埃及时期彩绘人形棺。人形棺绿色的脸部象征传说中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同时也代表泛滥的尼罗河,将神话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除了绿色皮肤和假胡须外,死者还佩戴尼美斯头巾和宽项圈,有意将其刻画为奥赛里斯的形象。
后期埃及时期彩绘人形棺。不同于常见的通体涂黄的人形棺,本间棺椁下半部为木料本身的色彩,并直接在其上书写铭文,这可能体现了棺椁主人的喜好或经济状况。
一组后期埃及的彩绘普塔-索卡尔神木雕。普塔-索卡尔神掌管墓葬与来世,后期的典型形象如展品所示:头上有两根舒展的鸵鸟翎,翎下是由两只公羊角托起的太阳圆盘,身体呈木乃伊形态。
后期埃及时期的伊西丝护身符,费昂斯材质。在埃及历史后期,以及希腊、罗马时代,伊西丝备受崇拜,有人认为圣经中的圣母形象,就受到了伊西丝的影响。
复古之都
古埃及人有前往宗教中心朝圣、朝拜的传统,萨卡拉就是这样的圣地。作为圣地,埃及人热衷于在萨卡拉建造目的,特别是在回归传统的复古时期。邻近古都孟菲斯的萨卡拉,因此留下了各个时代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
一组古王国时期的小雕像。古王国时期的埃及等级森严,礼制严密。常以形象的大小体现人物的身份,这一点后来也成为埃及艺术的准则之一。
古王国时期圆顶石碑。为第三王朝左赛尔统治时期的遗物,石碑主人是法老的两位公主。左赛尔开创了延续千年的金字塔时代,最早的金字塔就是由他下令建造的。
古王国时期写有僧侣体文字的魔法砖。古埃及人很少用泥砖来书写,但它却是魔法咒语的常见载体。魔法被古埃及人视为知识的重要传播途径,早期的医学和天文学知识,很多就是通过魔法传承的。
后期埃及时期一组随葬的萨布提俑。均为费昂斯材质,尺寸和制作精细程度有别。
除了3个文物展厅以外,这次埃及展还有沉浸式数字展消失的法老,要额外收费,我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