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书院成立一周年:打造新时期岭南书院的2.0版本

历史记载,广东的书院,始于北宋广州州学,兴于明朝,清中后期发展至高潮,在浩荡厚重的中国书院史中体现出独有的岭南理学底蕴。在岭南诸多书院中,佛山的书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樵山上方献夫、湛若水等大儒建立的“四大书院”,到山麓康有为曾就读的“三湖书院”,还有位于禅城的佛山书院、福山书院、田心书院,位于顺德的观澜书院、凤山书院,位于高明的鳌云书院……历史上,佛山先后建成书院超过120座,鼎盛时占到全省书院数量五分之一,承载的是华夏文明思想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2023年10月,广东省明确对岭南书院建设提出了规范化标准和方向性要求,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将岭南书院建设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名片、文脉传承赓续的重要高地、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2024年3月30日,佛山的岭南书院——魁星书院正式挂牌成立。时隔一年,魁星书院向佛山交出了一份怎样的一年答卷?他能否继续承载佛山书院的根脉,成为佛山城市文化延续和传播的重要窗口?

请跟随记者一同走进佛山魁星书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传承:魁星为名展现佛山数百年文脉

位于南海桂城千灯湖核心区南侧的雷岗公园是佛山城市中心一块难得的“绿肺”,每日的清晨与傍晚,公园常常成为老人和孩子们理想的休闲场所。魁星书院的核心区域即坐落于此。魁星书院核心区域围绕雷岗山布局,其中,山下的讲学堂、悦书房由原雷岗公园的市政用房改建而成,如今作为书院的日常讲学和居民阅读之所。山顶的魁星阁是桂城的重要塔式地标建筑,魁星阁设有七层,分别是南风风物美学空间(南海方志馆)、院史堂和悦读廊、藏书阁、状元堂、集贤堂、文脉堂、观星堂。

图片

讲学堂、悦书房门前道路命名为“自华道”,而想上山,从自华道出发,既可以从公园东南门处的青云梯拾阶梯而上,也可以从山麓另一侧的登榜道绕行。“从山脚到山顶,青云梯共340级到魁星阁广场,再90级阶梯上到阁楼内,也蕴含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寓意。”佛山魁星书院运营负责人曹思诚告诉记者。

这里只是魁星书院的核心部分——实际上,要打造“书院+书房+社群”模式,如何走进社会的最小单元,是书院一直要探索的方向。目前,书院以南海区为基点,构建“1+5+N”的大书院格局,除“1”魁星阁书院核心区外,“5”则包括作为历史研究和书院博物空间展示的广东大观博物馆,作为青年演绎新空间的开心麻花剧场,作为阅读分享、文化沙龙、文创、艺术空间的灯湖书屋,作为书院讲坛、文化交流、学习研究和研学活动空间的佛山岭南金融博物馆,作为未来书院讲堂、书院宣传阵地和思想传播空间的南海文化中心。“N”则是周边的学校、社区等单位,将书院的辐射范围最大化。

“佛山文化元素丰富,功夫、醒狮、龙舟、陶艺、剪纸等早已闻名于世,然而,之所以能成为千年古城,魁星璀璨、文脉流传才是佛山流芳百世的最重要原因。”曹思诚表示,经查阅,广东历史上曾出现过的9位状元,出自佛山的就有5位(伦文叙、简文会、张镇孙、黄士俊、梁耀枢)。近现代以来,佛山籍的中国两院院士更是高达23位,其中16位院士来自南海。“无论是封建王朝时期的状元,还是近代风云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领域先贤志士,‘魁星’是佛山文化全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成风化人助力人文实践

据统计,魁星书院藏书总计达11400册,包含南海风物方志馆3800册、讲学堂1500册、悦书房3500册及藏书阁2600册。其中,书院镇馆之宝为藏书阁中的《石云山人诗稿》,它是清代岭南名臣、著名书画家吴荣光自书诗稿,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原稿藏于佛山市图书馆。

然而,一所书院要对后世产生影响,文山书海只是其基础硬件。书院能否“接地气”,文化交流、普及工作做得好不好,才是判断书院历史地位的最重要依据。历史上,佛山的书院不但是学界思想交流、学术传播的高地,也是书生大儒在当地进行文化普及,帮助居民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湛若水建立的大科书院学生在地方文化研究上卓有成就,更帮助西樵一带居民进行移风易俗,深受居民爱戴;三湖书院主要作为乡塾供子弟读书之用,也是康有为了解学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思想风气的场所;高明东洲书院更是成为大革命时期培育高明革命力量的摇篮。

图片

担当起广东岭南书院的文化使命,魁星书院把——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文脉传承的重要高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人培育的重要载体作为首要功能定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魁星书院已先后举办95场活动,服务群众超一万人次,打造了“书香雷岗”“文翰课堂”“魁星有礼”“走读佛山”“灯湖论道”等品牌活动。其中,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与哲学二十讲”“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系列讲”“西樵山文化系列讲”邀请冯达文、张卫红等多位当代学术名家赴佛山讲学,吸引市民从顺德、广州甚至是清远、深圳等地过来听讲。

“魁星书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佛山在文化普及上的短板”,武汉大学宗教学博士,佛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小艳多年以来从事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曾出版《梁启超经世佛学思想研究》《佛山龙舟文化》等著作,目前已赴魁星书院开展了2场讲座。她表示,佛山高校较少,导致佛山文化在学术交流、学术传播时往往面临些许尴尬。书院的设立,一方面打造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特色文化的普及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讲座过程中,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参加,互动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讲座的氛围非常好。”

图片

与此同时,魁星书院还开设佛山名师名校长系列讲座,邀请佛山的名师、名校长来到书院开展讲座,讲述佛山人文教育传统,阐释佛山新时代“魁星”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新风。目前,书院已与首批13家学校及周边社区深度结对,“百万学子游南海”项目将魁星书院纳入活动首站。通过魁星书院的书香场景,广佛数百万学子以书院为起点,感悟岭南文化内涵,传承读书报国的人文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拓展: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继往开来,经过一年的孵化,魁星书院也瞄准着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踏步前进。

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书院’,通过广泛链接资源,让魁星书院成为‘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成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曹思诚告诉记者,没有“围墙”,一方面是要在佛山五区真正“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则要继续深入社区,讲好佛山故事,增强佛山文化产业新活力。

“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佛山文化精华洒落在近40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只有将之串珠成链,才能打破各地文化孤立宣传格局,从文化层面提升大佛山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曹思诚举例,佛山祖庙文化闻名遐迩,但主流学界的聚焦点主要在禅城祖庙,对三水祖庙的文化关注度则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佛山五区拥有众多书院遗址,联动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书院品牌效应。接下来,书院将深入顺德、禅城、三水、高明等佛山各区,探索建立岭南书院分教点等形式,通过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治理链条,让岭南书院的文化辐射能力触及到城市各个角落,用文化温润人心。魁星书院也可以作为佛山五区文化产业相互交流的平台,对佛山五区在文商旅融合方面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展开相互交流。

图片

与此同时,魁星书院也要在内容上继续链接资源,将触角持续深入基层,真正发挥其在文明实践、文化传承领域的作用。魁星书院将进一步走出去,深入探索由点到线及面的“书院+”模式,与南海区已建成的读书驿站系统全面结合,与社区公共治理主题相关联。书院也将整合志愿服务资源,组建书院专家智库团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书院目前已经与中山大学签订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协议,还将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签订校外实践合作协议。与佛山大学等高校也已达成初步意向,将书院作为高校服务社区的平台。书院也将链接第三方机构,包括与樊登读书会合作开展读书会、与孔学会合作开展‘书院礼’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手工制作亲子活动等。通过持续广泛链接资源,让书院成为涵养佛山城市文明的岭南书院新标杆。”

文 | 记者 张闻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