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

图片

01

病例一


病例 1:女,51 岁,宫颈癌术后;2020-5-27 右肺下叶单发结节切除术后,术后病理为宫颈癌转移;术后继续放化疗后,免疫治疗(抗 CTLA-4 单抗、抗 PD-L1 单抗)4 疗程后。


图片


2020-5-7 初次肺 CT 发现右肺下叶结节,术后病理为宫颈癌转移;术后继续放化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 CTLA-4 单抗、抗 PD-L1 单抗)治疗,右肺上叶支气管血管束旁新发结节影至 2022-9-22 逐渐增大,2022-9-22 右肺下叶新发条片影并范围增大,右侧胸腔积液。


02

病例二


病例 2:女,67 岁,2023-4-10 确诊右肺鳞癌;给予【白蛋白紫杉醇 + 帕博利珠单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抗 CTLA-4 单抗、抗 PD-L1 单抗),2 疗程后疗效评估为 PR,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整体耐受性可。


图片


2023-4-10 右肺上叶鳞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 2023-5-28 病灶明显减小,右肺上叶支气管通常;随后 2023-6-19 至 2023-7-30 双肺出现间质性为著病变,给予激素治疗后 2023-8-11 双肺病变好转至消失,激素减停后 2024-9-21 肺炎再次加重。


两例均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 CT 表现


1
前言:

前言: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应用开启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格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ICI 的使用改善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ICIs 是针对机体免疫检查点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 T 细胞负性共刺激信号通路,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促进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常见的 ICIs 有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 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 Atezolizumab 和 Durvalumab 及细胞毒 T 细胞抗原 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 Ipilimumab 和 Tremelimumab。ICI 在促进自身免疫系统激活的同时,持续活化的 T 细胞也导致了包括肺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即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


图片


CTLA-4 免疫检查点通路,T 细胞激活(左图):当 T 细胞受体(TCR)识别肿瘤抗原时,抗原呈递细胞(APC)的 B7 共刺激分子与 T 细胞的 CD28 分子结合,触发 T 细胞激活。T 细胞抑制(中图):T 细胞激活后,其表面 CTLA-4(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表达增加。CTLA-4 与 CD28 竞争结合 B7 分子,导致 T 细胞活性被抑制(并削弱其抗肿瘤效应)。免疫治疗(右图):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绿色 Y 形)是一种抗 CTLA-4 的单克隆抗体,可结合 CTLA-4,阻断其对 B7 的竞争,从而维持 CD28 的 B7 激活信号,增强 T 细胞活化和抗肿瘤反应。


图片


PD-1 免疫检查点通路。T 细胞激活(左图):激活的 T 细胞上调 PD-1,T 细胞抑制(中图):当 PD-1 与其中一种配体(例如 PD-L1)结合时,PD-1 会抑制参与 T 细胞激活的激酶,从而导致 T 细胞抑制(以及肿瘤生长)。免疫治疗(右图):抗 PD-1 药物(紫色 Y 形代表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西米普利单抗)和抗 PD-L1 药物(红色 Y 形代表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能够增强 T 细胞的激活(以及抗肿瘤反应)。


2
ICIs 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 CIP):
 

ICIs 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 CIP):是一种由 ICIs 引起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表现各异的肺损伤,是引起 ICIs 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 ICIs 的广泛应用,CIP 的报道逐渐增多。CIP 常见于 PD-1 或 PD-L1 抑制剂治疗,在 CTLA-4 抑制剂治疗时也有发生。Meta 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 CIP 的总发生率及重度 CIP 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肿瘤患者。致死性 CIP 的发生率为 0.2%~0.5%,CIP 是免疫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IP 的发病时间从第 1 次使用 ICIs 后数小时至 24 个月不等,中位发病时间为 2~3 个月,CIP 的发病时间可能晚于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CIP 缺乏典型临床症状,1/3 的患者发病时可无症状。通常 CIP 可表现为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及乏力等。


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ICIs 用药史;2)新出现的肺部阴影(如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纤维条索影等);3)除外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进展、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栓塞及肺水肿等。同时符合以上 3 条即可诊断为 CIP。


4
ICIs 相关肺炎 CT 表现:


ICIs 相关肺炎 CT 表现:CIP 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双肺野散在或弥漫性磨玻璃影、斑片状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纤维条索影等。除典型肺炎表现外,免疫相关性肺损伤可引起胸腔积液和肺结节病样肉芽肿性反应。根据文献总结,影像表现模式分为:(1) 机化性肺炎 (organizing pneumonia,OP) 模式,最为常见,病例 1 即为此模式;(2)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 模式,病例 2 即为此模式;(3) 过敏性肺炎 (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HP) 模式;(4) 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IP-ARDS) 模式;(5) 细支气管炎模式;(6) 其他模式 (不能归类为上述 5 种表现模式)。


图片

OP 模式,治疗后病灶范围减小(黑箭头)。OP 的组织学特征为肉芽组织阻塞肺泡管和周围肺泡,周围肺实质呈炎性浸润,在胸部 CT 表现为胸膜下和(或)支气管周围分布的斑片状实变影,通常以中下肺为主,双侧对称或不对称分布,新月状或环状致密影包绕磨玻璃密度区(环礁征或反晕征)是 OP 较为特异的表现


图片

NSIP 模式(黑箭头),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肺泡壁均匀增厚,肺内病变在时间和分布上具有相对均匀性,胸部 CT 上表现为以下肺部为著的磨玻璃影、不规则网格影;下叶后部胸膜下相对不累及是 NSIP 区别于 OP 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图片

HP 模式(黑箭头),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支气管中心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松散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形成,在高分辨率 CT(HRCT)表现为双肺弥漫或上叶为主的小叶中心磨玻璃结节


图片

AIP–ARDS 模式(黑箭头),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害及肺水肿,胸部 CT 表现为双肺斑片状或弥漫的磨玻璃影及实变区,以下叶为著,少部分未受累的肺小叶分布其中,整体呈地图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形成 「 铺路石征 」 表现


图片

细支气管炎模式(黑箭头),组织学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终末、呼吸末细支气管黏膜下和周围组织的向心性纤维化为特征,导致支气管腔狭窄和闭塞,CT 表现为局灶性、边缘锐利的肺实质马赛克区,呼气相更为明显;也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及周围肺野弥漫分布的树芽征,同时可见支气管扩张


图片

曾经接受过放射治疗后又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可形成辐射召回性肺炎 (radiation recall pneunmonitis,RRP)(黑箭头),病理表现为炎症反应,如黏膜充血伴白细胞浸润、渗出性肺泡炎、Ⅱ型肺细胞上皮增生和纤维化,CT 表现为与先前放射野密切吻合的斑片状实变或均匀磨玻璃影,病灶与邻近正常肺组织分界明显


5
CIP 的严重程度评估:


CIP 的临床症状分级:1 级:无症状,仅临床检查发现;2 级:新发的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或原有症状加重,影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3 级: 症状严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4 级: 有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症状,需要呼吸支持治疗。


CIP 的影像学分级:1 级:病变局限于 1 个肺叶或 <25% 的肺脏受累;2 级:病变累及多于 1 个肺叶或 25%~50% 的肺脏受累;3 级:病变累及 >50% 的肺脏,未累及全肺;4 级:病变累及全肺。当 CIP 临床症状与影像学分级不一致时,以两者中较高级别为 CIP 严重程度等级。


6
CIP 的分级治疗:


(一)轻度 CIP(1 级)


1.应酌情推迟 ICIs 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密切随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等指标;如果症状加重及时行胸部 CT 检查。如病情进展可按更高级别处理

4.如果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5.患者症状缓解且肺部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痊愈,可考虑重新使用 ICIs 治疗。


(二)中度 CIP(2 级)


1.暂停 ICIs 治疗。

2.住院治疗

3.积极氧疗,必要时使用高流量或无创通气

4.止咳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

5.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先静脉给药,改善后口服,如甲泼尼龙 1~2 mg·kg -1·d -1 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治疗疗程 > 6 周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天观察症状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凝血指标及动脉血气,监测肺功能;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行胸部 CT 检查。激素治疗 48~72 h 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按照更高级别处理

7.如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8.症状缓解且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痊愈,个体化权衡利弊,评估能否再次使用 ICIs 治疗

4.如果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三)重度 CIP(≥ 3 级)


1.可考虑永久性停用 ICIs

2.住院治疗,如病情需要可入住 ICU

3.积极进行氧疗,保证氧合状态。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4.对症支持及生命支持治疗

5.激素治疗:静脉给予中至大剂量激素,如甲泼尼龙 2~4 mg·kg -1·d -1 或等效药物;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疗程 > 8 周

6.大剂量激素治疗期间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补充钙剂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天观察症状和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血糖水平、血常规、血生化、感染指标、凝血指标及动脉血气;48~72 h 后行床旁 X 线胸片,如果病情允许可行胸部 CT 检查

8.如果病情进展可考虑加用免疫球蛋白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9.如果不能排除合并感染,建议加用抗感染治疗。

他山之石:





图片


一名 66 岁男性肾细胞癌患者。在开始纳武利尤单抗治疗 161 天后,双肺上叶出现对称性机化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肺炎(OP-EP)模式阴影,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ICI-P)。开始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并随肺部阴影消失逐渐减量。


图片


一名 72 岁男性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在纳武利尤单抗治疗 2 个周期后出现呼吸困难,诊断为 ICI-P,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右肺下叶实变(机化性肺炎模式)逐渐吸收,但 2 个月后右肺中叶、左肺舌叶及下叶出现新发阴影,后续 2 个月内所有阴影完全消退。


图片


一名 62 岁男性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基线 CT 显示肺气肿。在一线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右肺下叶癌切除术后)2 个周期后发生 ICI-P。右肺下叶实变(机化性肺炎模式)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1 个月后缓解,但次月左肺新发磨玻璃影(GGO),提示 ICI-P 复发。


图片


一名 63 岁男性下咽癌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 9 个周期后发生 ICI-P。双肺下叶出现对称性 GGO,停用纳武利尤单抗 1 个月后阴影消退。次月,原肺炎部位再次出现 GGO,证实为复发。



作者 | 影像shine
题图来源 | 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 |  作者提供
首发|丁香园影像时间
投稿|sunjiamei@dxy.cn


参考文献 | (向下滑动)

[1]Tomomi W, Nobashi,Yuko, Nishimoto,Yujiro, Kawata et al.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 in lung cancer and non-lung cancers.[J] .Br J Radiol, 2020, 93: 0.
[2]Takeshi, Johkoh,Kyung Soo, Lee,Mizuki, Nishino et al. Chest CT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rug-related Pneumon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olecular Targeting Agents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J] .Radiology, 2021, 298: 0.
[3]王雪琦,刘颖.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 CT 研究进展.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4,58(04):46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