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将短视频应用TikTok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公开表示,愿意通过降低对华加征的关税作为条件,换取中方同意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出售给美企。
然而,这一提议显然难以奏效。
此次事件不仅仅关乎一项商业收购,而是中美战略博弈和科技竞争的缩影,令人再度审视两国关系的复杂局面。
TikTok成为博弈焦点,美国政策屡现“极限施压”
TikTok自2020年起成为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目标,当时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签署行政令,要求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在限定时间内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出售给一家美国企业。
微软、甲骨文等公司曾提出收购意向,但由于中方强力反对以及美国法院的多轮裁定,收购案最终未能推进。
如今,TikTok话题再度被炒热,特朗普以关税让步为筹码试图推动TikTok收购案。
这一操作延续了其一贯的“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威胁施压占据谈判优势,再通过交易收割利益。
然而,针对TikTok,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坚决反对。
中方认为美国对TikTok的处理已超出商业范畴,涉嫌“强制交易”,这是对国际商业规则的公然破坏。
TikTok背后的中美科技竞争
表面上,TikTok收购案是一次商业纠纷,其深层次却是中美在科技竞争中的一场较量。
TikTok的成功离不开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在算法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技术,这种技术优势成为中美之间争夺的焦点。
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对TikTok施压,实际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担忧。
近年来,美国已多次针对中国企业实施打压行动。
从华为的5G技术到TikTok的算法,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中企发展,其目的显然是遏制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而中国则在国际规则框架下,通过反制措施和技术自主化建设捍卫自身的科技主权。
特朗普“极限施压”失效的背后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曾在其他国家奏效。
例如,韩国现代集团宣布对美投资210亿美元。
但在面对中国时,这种策略却屡屡碰壁。
中方不仅没有妥协,反而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包括将多名美国政客列入制裁名单,并限制部分美国商品的进口。
分析指出,这种策略对中国失效的原因在于双方贸易关系的深度捆绑。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
而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策略不仅未能有效削弱中国经济,反而对自身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同时,中国对TikTok的态度也显示了在博弈中的坚定立场。
字节跳动多次声明,TikTok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美国和新加坡,未与中国政府共享任何信息。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以“可能威胁”为由反复施压,这种缺乏实质证据的指控,反而让国际社会看到了美国试图通过“霸权政策”打压竞争对手的意图。
中美博弈中的国际影响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中美之间的分歧,也从侧面揭示了国际社会的复杂态势。
在国际层面,美国的内外困境正加剧。
例如,在俄乌问题上,特朗普政府与俄方的多轮谈判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普京通过不断设置前提条件,使美方处境愈发被动。
此外,其他国家对TikTok的态度也值得关注。
与美国不同,欧洲并未对TikTok采取封禁措施,而是通过数据透明化等方式寻求平衡。
东南亚等地则将TikTok视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对其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这些差异化的政策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科技竞争”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不同考量。
TikTok事件的未来走向
特朗普提出的TikTok收购计划,显然难以被中方接受。
无论是中国对科技主权的坚定维护,还是TikTok国际化发展的深入布局,都决定了这一计划很可能再次流产。
然而,这一事件并不会是中美科技竞争的终点。
在人工智能、5G、芯片等领域,中美之间的较量还将持续。
对于特朗普而言,提出这一策略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试图在中美关系这一复杂议题中重新博取影响力。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对抗中找到平衡,才是决定未来双边关系的关键。
从TikTok事件的演化,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在贸易、科技和国际博弈中的复杂性。
对中国来说,维护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合法权益是其坚持的底线;对美国来说,通过“极限施压”谋取短期利益的做法正逐步失效。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单方面的施压和对抗并非长久之计。
未来,如何通过对话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将成为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课题。
参考信息:
联合早报 特朗普愿降低对华关税 换取中国批准出售TikTok
人民网 特朗普新签署总统令 要求90天内剥离TikTok美国业务
环球网 现代集团宣布将在美投资210亿美元,韩国民众担忧“制造业被美吸收”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商务部: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