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
在高考这场逐梦之旅中,
每一位高三学子都在奋力奔跑。
经验,是前行路上的指引之光。
即日起,
我们陆续推出“清华学子备考锦囊”系列推送文章。
从时间管理到心态调整,
从学科学习窍门到备考冲刺策略,
他们将倾囊相授,
分享自己的独家心得。
希望这些源自真实经历的宝贵经验,
能化作你们的羽翼,
助力跨越重重难关,
圆梦清华园。
本期人物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
哲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
孙宗奇
孙宗奇个人照片
高考临近,学弟学妹们身处书山题海,面对这场人生现阶段“至关重要”的大考,也许会感到茫然无措。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传来的威胁感越发强烈;那么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将有限的当下累积成丰收的硕果?我在此给出自己的一些浅见,其中较少提供一眼能望见的具体方法,而是提供一种理想化的学习状态:短短几时不是靠一些或许与自己方枘圆凿的独门绝技挽救的,而是在于自己能否凭借内在的品质度过长夜的尾声。
一、保持平稳节奏,突破“规律”生活
越是在最后阶段,越是应当保持平稳、规律的学习生活,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如果突然进入冲刺状态,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成绩和心态都有极大的保证。每个人都有而且应当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维持自己的正常状态,以平静的心态备考才是关键。
另一方面,高考冲刺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在看似不变的重复之中挖掘真正的变动——每一天所学内容都会有所不同,每一次对同样内容的复习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每一道重复的题型都会有全新的陷阱,以及,全新的应对方式——事实上,不存在完全的重复,也不存在完全可靠的规律,因为每一次的发生都是特别的,都是值得被重新对待和重新发掘的。平淡的生活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在一次次被当成是无用的重复中,我们丧失了对于变动世界的感知,认为接下来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到的“定则”。而当我们把视线放在可见之处之外,就会发现学习内容以及学校生活的崭新画面。真正的进步就是在重复中寻找使新事物得以生发的种子,在同一道题中寻找新的解答方式,在课本同一句话上读出全新的意味。与固定的生活决裂,打开时间的未来性,使我们得以认识到最后阶段的崭新性、超越性,免于把这些时间当成是曾经荒废掉的一个个过往。
一边说要规律性的学习,另一边又要打破重复,似乎是矛盾的。恰恰是这种矛盾,使我们在最后时间里有新的收获:为了提供维持心态的环境,学校的规定始终具有稳定性,剩下的便交给我们,需要我们在不变的课表下认真聆听,于常见的题目中发现新的可读性(文科试题表现得尤为明显,老生常谈的题目却可能带来令人猝不及防的全新设问和解答方式,需要我们把每一题都当成新的,认真审题,才能找到差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才能在考场上取得优势。
日新书院“五相鹿”学生节主持人
二、利用碎片时间,强化反思状态
最后阶段,或者说从高一开始就应该重视的,是总被忽视的碎片化时间:下课时间如果非必要,不必非得去厕所转一圈;如果心情、状态正常,不必一定要在外面无所事事。这些短暂的逃避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焦虑,反而会导致本来能够在课间就完成的任务被拖延堆积,增加自己自习课的压力。当我们在某一刻感到脑袋空空,不妨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未完成的任务,就会把当下填满,继而催促我们开始行动。
同样地,最后时间并不适合再大量刷题,而是应当放慢脚步,思考自己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题型并且按期强化,随后去查缺补漏:后期一些学校会有高强度的考试训练,这些考试就是我们寻找自己的漏洞的最好时机——因为考试一方面模仿高考题型,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重复遇见各种题型时的心理状态和答题方式,所以我们不仅要看试题,还要跳出来看自己是怎么坐在考场上答题的;遇见同样的题是否卡在同样的地方?考试时候心境怎样?有什么干扰因素?都是我们在模拟考试时就应该自己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这种自我反思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在考后及时对照改正。面对错题,思考自己所未掌握的知识点,更要把视角放大,思考自己在考场上如何最高效率地得分:如果这场考试就是高考,我应当怎么做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检查和思想实验之后,就可以通过对应的题型训练确证自己的想法。整个高三,我都被反思的巨大翅膀包围着,不断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不断设想自己应当有的状态,在沉默中体验自己的变化。
清华夜景一隅
三、打好基础,回归课本
时间有限,如何保证分数的提升?应当以回到基础为主,钻研难题为辅。新高考出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回归课本,紧扣教材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所以课本上的例题、专题研讨就是我们需要再把握的核心内容。高考题在相当程度上是书本基础内容的改造升级,所以应当仔细寻找书本上的细枝末节,一些不起眼的文字很有可能是破题的关键。建议同学们做出复习书本的规划,把曾经忽略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有利于自己随后找出来复习。咀嚼书本内容的过程,自然也是重走自己高中三年的历程。
另一方面,高考题和错题也是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照。许多人强调需要做数遍高考题以及错题,其意义不在于形成肌肉记忆,而是形成面对此类题型的系统方案和关键切入点——从繁复的题目中找到关键的形式和与之对应的作答方式,触类旁通,才算真正把握。
2025年寒假返校宣讲
四、感触
从小学到初中,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所得成绩虽不完全令自己满意,但也较为显著。进入高中,我认为自己仍然可以大放异彩,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白天的认真和每晚的熬夜没有取得可观的回报,反而心劳日拙,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我陷入了悲观主义的泥潭,成绩每况愈下。
痛定思痛,我决定放下自我感动的内卷,不再熬夜,不再无意义地刷题,按捺住内心对成绩的固着,用精神分析解剖自己;在剩下的两年里,我和自己的傲慢作斗争,和自己的固执作斗争,我知道如果真正想要成绩,就要停止对排名的执迷不悟。
当然,不再执着并不意味着就不再学习,相反,我更能沉浸在题海中,感受不同的题目给人带来的启示——我认为做什么事,重要的是状态,假如我们真正投入进去,顺着题目的思路思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就能够专注,就能够随时随地思考。高三一整年,我就是这样度过刷题和背书的每一天,十分地想要规划一天的生活,十分地有力量,十分地想要和知识见面。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真理是通过误认获得的,尽管我们会犯错误,会摔得头破血流,但是正是这些过程,让我们离所谓“真正的学习”更进一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也走向成熟。不怕犯错误,关键在于时刻自省,这当然也是主体的责任。专注的、沉浸的状态,热情的、躁动的,时刻待命的心灵,它们胜过任何一种学习方法。
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不凡者做出如此评价:“他还没有学到笑与美,这猎者便沉郁地从知识的森林中回来了……他的知识还没有学会笑和不嫉妒,他那奔放的热情也尚无法在美中归于平静。”所有执着的、紧张的、钻牛角尖的,最终也不过是“执者失之”,我们只需要平和地追求美,其他的繁琐都不必在乎,当一切结束时,仿佛大梦初醒,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时,我们看起来平和,并不意味着心中就没有波涛汹涌。为了追求而对其他的一切温文尔雅,恰恰是绝对的坚定,绝对的狂野。“温文尔雅乃是属于伟大人物的宽宏气度”。并且,当我想到未来的宏大愿景时,我就想到从现在开始,到那一天,有多少光景,有多少事情要干,这种事情紧紧地攥住了我,逼迫我继续前进。
汉娜·阿伦特说:“人类不可能获得自由,除非他知道自己是受制于必然性的,因为他把自己从必然性中解放出来的努力虽然不可能是完全成功的,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赢得了自由。”正是这样,我们忠诚于未来的必然性,相信自己的梦想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实践降临,忠诚于未来,未来才必然会通过行动降临。动摇了、放弃了对未来的忠诚,也就失去了一切机会。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也即所谓“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这种生命的倒计时感,这种强烈的在场感,让我们直面人生,体会生命。高中的三年并不都是欢声笑语,我们会与考试发生矛盾,与生活发生矛盾,甚至有与同学和老师的矛盾……如果我们幻想完美的成绩、完美的人际关系,我们就画地为牢,为自己走向灭亡编织美妙的幻境。真正面对矛盾、凝视深渊,以战斗的姿态去解决痛苦,才能使自己免于痛苦的袭扰。
或许我们对现实感到难过和遗憾,或许我们有不同于现实状况的梦想:我们想要唱歌、画画或是干别的什么,我们想要自由自在……当我们仅仅沉沦于梦想而痛骂现实没有给自己机会时,不妨触及现实,在当下的苟且中前进,才能打破永恒轮回,为梦想照临撕开一道口子。自由也许就这样降临。
最后,祝学弟学妹们高考顺利,乘风破浪,如愿以偿!
排版 | 朱益孝
审核 | 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