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以来,中日韩三国政、商界接触不断。继22日中日韩外长会在东京顺利举行后,27日和30日,韩国首尔又陆续召开了中日韩合作专家对话会,以及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这些会议中,东亚三国达成多项共识。4月在即,美国政府“关税大棒”即将挥来,中日韩合作有何潜力,前景几何?
▮3月22日,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现场。日本外务省
在22日三国外长会后开展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双方15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席,共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包括加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养老服务、护理、服务贸易、汽车、供应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之后在首尔,中日韩三国又就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区域及多边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
中日关系持续回暖,去年12月,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是日本外相时隔20个月再度访华。访华期间,岩屋毅表示“中国是日本非常重要且永远的邻居”,展现出积极推进中日合作的态度。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举行经济合作对话,有助于延续两国关系恢复向好的势头,还能促进两国在经贸、生态、养老等领域的合作,让两国能够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
不断加速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的面貌和格局,中日两国都需要加速经济转型。中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领域都有很强实力,同时,两国工业互联网也都发展迅速,两国加强产业合作,可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加快新技术在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中的普及。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IREC引发关注。截图自AIREC Waseda公开视频
本轮科技产业爆发式增长过程中,亚洲作为科技产品生产中心,经济增长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外资吸引力也大幅增强。但亚洲区域合作仍存在短板,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治。中日同为亚洲区域合作的领军者,两国合力推动中日韩自贸协议谈判和RCEP协议实施,也有助于亚洲经济更加平稳、健康的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日两国也面临着很多共同课题,比如老龄化加剧、城乡差异扩大、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等。中日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制造业、出口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靠城市化、工业化驱动现代化,两国的很多社会问题也有着相似的成因。要改善社会治理,中日两国可共同探索健全养老模式、“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发展等课题。两国也可推进人形机器人、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利用新技术解决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人力不足问题。
根据日本共同社30日的消息,日本言论界认为,中日韩频繁走动背后,有美国总统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这或许也是一个现实原因。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对亚洲各国举起了关税大棒,中国需应对“对等关税”等政策带来的威胁,日本也正在忙于应对美国加征的钢铝关税。特朗普再次发起关税战,目的是用关税手段推动制造业回归,这样的政策不仅会冲击国际贸易,还会干扰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中日两国企业都造成严重影响。
要减轻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冲击,日本需与亚洲各国加强产业合作。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与中国开展合作有助于日本企业保持供应链稳定,也能让日本在贸易战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世界格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浪潮持续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中日关系而言,两国间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在继续推进合作的同时,两国也需加强对话,共同寻求管控分歧的有效方法。正因如此,王毅在此次高层经济对话中也强调,中日两国应给合作共赢做“加法”,对问题分歧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