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体育地理|“三月三”的绣球 从八桂大地“飞”向世界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69字,阅读需7分钟

1.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厚重的民俗底蕴与浓浓的民族情。

2.抛绣球是广西独特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广西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今已被广西多地列入中考项目。

3.绣球文化作为一种传承方式,如今已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4.除此之外,广西靖西市因制作绣球而闻名,被誉为“绣球之乡”,靖西绣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体育与地理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川平原骑马射箭、江河湖海劈波斩浪……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千姿百态的体育竞技活动,灿烂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体育文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如今,体育已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多的新兴体育活动进入百姓生活。“体育地理”栏目带你走遍祖国东西南北,以人文地理视角领略中华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十四期
我们来到
广西
↓↓↓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点击播放视频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

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民族传统节日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承载着厚重的民俗底蕴与浓浓的民族情

每年农历三月三

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热闹的歌圩、空中飞舞的绣球

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

图片

↑2025年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侗族艺人在展示侗族刺绣和织锦技艺。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5年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一名小朋友在表演会鼓。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5年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一名女孩在挑选绣球商品。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24年4月9日,师生在广西武宣县实验小学城南校区传递绣球。广西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迎接农历三月三的到来。新华社发(陈冬梅 摄)

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中

青年男女用抛绣球的方式传情达意

这一古老的浪漫习俗

在广西壮族地区尤为盛行

图片

↑2025年1月24日,在位于广西河池市的刘三姐故里景区,演员们在展示传统的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5年3月26日,在广西河池学院三月三活动现场,充满了绣球元素。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的“壮族三月三·体育民族炫”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一名青年在接绣球。新华社发(廖子渊 摄)

抛绣球

是广西独特文化符号之一

也是广西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图片

↑2024年10月18日,在广西靖西市旧州景区,游客与绣球雕塑合影。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2023年4月21日,在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米椎林景区,人们参加抛接绣球比赛。新华社发(韦如代 摄)

图片↑2024年11月6日,在广西南宁市民族东小学,教师赵奇玉指导学生投掷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在广西南宁市民族东小学,学生体验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在广西南宁市民族东小学,学生体验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在广西南宁市民族东小学,教师赵奇玉指导学生投掷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第三小学,学生体验绣球制作。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抛绣球看起来简单,其实有很多技巧。”

广西河池学院体育老师文展说

抛接过程中的力度、角度、旋转控制都需要精准把握

如今,抛绣球已被广西多地列入中考项目

是中考体育可选的项目之一

绣球文化以一种更规范且不失趣味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图片

↑2025年2月19日,在广西玉林市民族中学,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体验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24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学生们在练习高杆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体育老师杨国惠(中)在讲解高杆绣球的动作技巧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学生们在练习高杆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11月6日,在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教师赵奇玉演示背篓绣球动作要领。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1年11月4日,在广西崇左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学生们在练习高杆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21年11月4日,在广西崇左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学生们在练习高杆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靖西市位于广西西南部

这里因制作绣球而闻名,被誉为“绣球之乡”

靖西绣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当地新靖镇旧州街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

图片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的儿媳赵金玉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当地群众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这是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拍摄的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0月17日,工人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制作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0月17日,工人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制作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

↑2024年10月17日,工人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制作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图片↑2024年4月3日,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该企业总工艺师王秀芬在检查绣球成品的质量。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如今

绣球作为靖西特色旅游纪念品

已销往世界各地

成为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图片↑2025年3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一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展示区内,身穿民族服饰的游客(左)拿着绣球拍摄旅游短视频。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的一处旅游景区内,游客在挑选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

↑2024年12月15日,在广西崇左市一处景区内,游客在选购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24年10月20日,一名比利时车手在2024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颁奖仪式上庆祝,他的胸前挂着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图片↑2024年10月17日,在2024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第三赛段比赛后,一名荷兰车手亲吻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满载文化与情谊的广西绣球

从八桂大地“飞”向全世界

记者:曹祎铭 金皓原

剪辑:胡星宇

编辑:李明 孙非 曹灿 白雪飞 孟永民 

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社广西分社 

联合出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