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展览“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是著名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其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呈现。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由UCCA与三星美术馆共同主办,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与三星美术馆策展人李珍芽联合策划。展览汇集近40件作品,深入探索安妮卡·易在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的交汇处构建的多感官世界,展现其作品在流动的系统背景下,对人类经验进行的大胆而细致的反思。
十多年来,安妮卡·易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探索科技与生物学的融合,呈现出既富挑衅意味又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她不仅通过视觉语言,更通过她所称的“感官的生物政治”——一种对感官体验如何被文化和生物力量塑造的探索——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她巧妙运用细菌、气味和天妇罗炸花等易逝的有机材料,细腻捕捉人类情感与感知的微妙层次。其作品引发对生命脆弱性与韧性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揭示了所有生命形式间共通的命运,并将生命、死亡和衰败等存在主义命题凝结其中。
展览空间设计将多个展厅串联,呈现仿佛实验室、太空舱或企业办公环境般的“无菌”场域体验。通过其材质语言,这些环境强化了隔离与共生间的微妙张力,同时为艺术史的梳理与未来可能性的探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与艺术家对流动世界的持续探索形成呼应。
展厅现场。
作品《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2025)为本次对安妮卡·易近二十年创作生涯回顾性的展览定下基调,这件早期作品集中体现了她对感官体验、无常以及人类与非人类间模糊边界的关注,而其中蕴含的核心主题与材料语言至今仍在她的艺术实践中持续发酵和演化,这些元素在此次展览中亦得到深入呈现与延伸。
尽管“身体”贯穿于安妮卡·易的艺术创作之中,但她很少直接再现人体形态。在《给GG的出租车先生》中,人体仅通过一件塑料雨衣呈现——呼应了她对透明、保护性材料的频繁运用;头部被一束枯萎腐烂的花束取代,隐喻死亡与哀悼的仪式。通过任由自然环境与细菌力量在展览中持续重塑作品,艺术家挑战了艺术永恒性的传统观念,指向一种后人类状态的潜在可能。
展厅现场。
延续流变的主题,安妮卡·易近期创作的气味作品《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2023)将探索延伸至嗅觉领域。自早期作品开始,气味始终是其创作的一个关键元素——这种先于意识形成的感知,使观众更为本能地进入她的艺术实践。她曾坦言,自己对气味的迷恋根植于一种“缺席”——气味能唤起已经消逝的人、地点与事物。在这件作品中,她与知名调香师、Arpa香水品牌创始人巴纳贝·菲永合作,调制出一款融合海洋、动物、金属、花朵与鲜味的香气,在柑橘调与浓烈的海藻气息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大胆融入汽油与下雨时泥土的味道。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略带不适的香气,让人联想到深海的未知、外星的维度,仿佛在大地、海洋与天空的交汇处盛开,游移于远古与迫近的未来。
展厅现场。
“海藻荚体”系列(2019-2023)、“放射虫”系列(2023-2024)和《另一个你》(2024)进一步延展安妮卡·易对有机和非有机生命形式的持续探索,通过审视生物与人工合成物之间的复杂边界,展现科技与自然相互渗透所孕育新生的可能方式。在“海藻荚体”系列中,她使用巨藻——一种构建海底森林的海藻——塑造出类似虫茧和内脏器官的有机形态雕塑。在柔和的黄色光亮的映照下,荚体中的机械仿生飞蛾轻轻振翅并投下影子,唤起艺术家所提出的有机与人工融合的“生物化机器”概念。
展厅现场。
受古代浮游生物启发的“放射虫”系列机械雕塑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它们在空间中起伏波动,以机械的形式捕捉生命的律动。本次展览汇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虫”系列作品,并首次展出该系列的3件最新创作。
《另一个你》继续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作品由艺术家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家合作完成,以融合水母、珊瑚等海洋生物DNA、经由基因工程改造而成的彩色细菌为媒介,通过重组重新定义物种之间的既有界限。这些作品共同质疑生命、亲缘关系和身份的传统定义,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物学、技术与人类通过重塑对存在的定义而紧密相连的未来图景。
展厅现场。
安妮卡·易近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与核心主题进行探索。“量子泡沫绘画”系列(2020-2024)记录了她将机器学习技术引入绘画媒介的实验性尝试。系列名称源自理论物理学中的量子泡沫概念——微小粒子与能量波动由于维尔纳·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而自发地出现与消失,使“虚无”在瞬间化为“存在”后又归于沉寂。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算法通过吸收艺术家早期作品视觉元素的训练,生成如同血细胞、藻类团簇和起伏的海床的形态。这些元素随后被数字技术层层叠加,构成令人联想到电子生成的外星海洋生物。
展厅现场。
此外,展览特别呈现一件全新影像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2024),这是安妮卡·易首次运用其开发的“空虚”软件完成的创作。投影于主展厅边缘的弧形墙上,作品深入探讨艺术创作超越艺术家生物性死亡的潜力,引发观众对创造力和人类表达的未来的深入思考。该项目的核心是一个经过艺术家工作室输出训练的算法,作为她创作实践的“数字孪生”。最终呈现的影像将艺术家过往创作重构为虚拟生命体,融入对佛教哲学与量子冥想的思考。作品同时暗示了艺术家希望在去世后继续创作的愿景:经其作品训练的软件能在她缺席的情况下继续创作“安妮卡·易式”的艺术。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通过上述以及其他与实验性技术的合作,艺术家重新定义了我们与数字领域的关系,对将艺术局限于物质化且专属于人类创造的传统观念提出疑问。正如艺术家所言:“我们正处于一个极端的临界点,要么被对科技的恐惧吞噬而毁灭,要么学会忍耐并寻求新生。”
展览持续至2025年6月15日。
(本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