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2

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为什么留置针打上第 2 天就不滴了?护理高手是这样分析与解决的!

🌟 微信又改版啦,大家记得点击星标

防止以后找不到我们哦!

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随时进行静脉输液及抢救用药,减少穿刺操作次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便于及时准确地用药,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在实际操作时还存在留置针滴速减慢的问题,下面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图片

问题 1

         留置针堵管常见原因有哪些?


导致输液时溶液不滴的原因有: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针头阻塞,压力过低,静脉痉挛等。临床上遇到的引起留置针阻塞的原因可分为血栓性阻塞和非血栓性阻塞。


下述情况可导致血液反流在输液管腔内形成凝血或血栓:


1. 输液瓶内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


2. 输液瓶悬挂过低;


3. 小儿哭闹、患者体位改变,致使输液部位受压等情况造成的静脉内压力增高;


4. 输液管扭曲或打折;


5. 排气管受压或堵塞;


6. 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不当、没有定期冲管或留置时间过长等。


图片


非血栓性阻塞的原因,包括:


1. 药物浓度、粘稠度过高(如 20% 脂肪乳);


2. 多种药物混合时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造成不溶性颗粒;


3. 输液的药物有结晶(如甘露醇温度过低)、沉淀或浑浊颗粒;


4. 静脉输液配置过程中微粒污染增加,如多次穿刺橡胶塞导致碎屑脱落,进入液体直接成为不溶性微粒;


5. 静脉输液配置环境未进行空气消毒、净化。


图片

处理技巧

图片

1、判断堵塞物的种类和性质


根据可能导致留置针阻塞的原因判断阻塞物的种类及性质。


例如患者正在输入20%脂肪乳时出现阻塞,在排除血栓性阻塞后可认为是由于液体粘稠度过高而导致的非血栓性阻塞。

图片

2、根据堵塞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处理


①堵塞物是不溶性微粒:应立即拔针,去除诱因,重新穿刺。切勿用含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强行冲管,以免微粒给患者造成远期危害。


②堵塞物是刚刚形成的血栓:可用10ml空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地将凝块从管中抽出。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用含有肝素钠(25u/ml)或尿激酶(10万U/ml)的1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夹管5分钟,然后用空注射器回抽,若无回血再反复一次,若再无回血应立即拔针。

图片

3、与患者及时沟通,避免纠纷发生


发生留置针阻塞时应该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造成留置针阻塞可能的原因,以及护理人员下一步的处理措施。这样的沟通不仅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更能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

图片

4、面对易发生阻塞的患者,应加强巡视


对于血液粘稠度高容易发生阻塞的患者(如休克患者),应加强巡视。特别是这类患者输入脂肪乳类高粘稠度的药物时,应注意输液情况,并进行重点交班。


图片

防范措施 


1、输液前应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配置,避免因溶媒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而出现沉淀、浑浊和结晶颗粒。多种药物混合时须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使用粉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对于难以溶解的粉剂药物(如:环磷酰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剂)可用振荡器促进其溶解,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产生。


3、配液或输液时,应尽量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以减少胶塞微粒脱落。


4、加强治疗室、配药间、病室及注射部位的感染监控。在有条件的医院输液添加药物应在符合要求的配液中心进行,以有效降低微粒对血管的损害,避免其堆积而形成血栓。


5、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完毕及时加压封管,定期冲管和更换肝素帽都是预防堵塞的关键。留置时间一般根据病情而定,在我国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推荐为3~5日,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不超过7天为宜。血液粘稠度高的病人以2~5日为宜。


6、目前某些一次性输液器,易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护理人员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巡视时切不可只观察输液器莫非氏小壶内点滴滴注的情况,还应重点观察患者留置针部位皮肤是否有红肿,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同时重视患者主诉。


图片

同行经验分享 


以下是来自临床资深护理人员的相关经验总结:


1、为有留置针患者输液前,可先用5ml空针回抽,确定有回血时再连接输液,不可直接输上再判断是否通畅,这样可避免凝块输入。 


2、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避免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形成血液凝块造成阻塞。


3、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置管局部, 避免穿刺侧手臂剧烈运动及过度用力, 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 预防血肿、堵管、液体渗漏等情况的发生。

问题 2

          为什么不建议将软管全部送入?



图片

留置针穿刺时不宜将软管全部送入,而要在皮肤外预留一点。那么,具体预留多少长度?有何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留置针软管在皮肤外预留的适宜长度是(5±1)mm。


其理由是:如将软管全部刺入,由于其根部粗大,反复活动摩擦后针眼增大,血液、药液易顺针眼流出,导致血液在局部凝固结痂或渗液在透明贴膜下积聚。进针后如皮肤外留置软管过长,由于活动时反复摩擦与重力作用,易造成脱管现象发生;而适宜的进针长度,能减少尾端对针眼的反复摩擦刺激,从而减少局部红肿、脱管、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问题 3

          用胶布牵拉,真的能使滴速加快吗?


临床上发现,通过粘贴胶布牵拉皮肤的方法,能使输液滴速加快。


图片


问题 4

          留置针软管预热会变软吗?


留置针进入血管后可能变得更软了,容易发生弯折。为了降低导管对血管内壁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留置针商家也在研发和生产更好的导管材质,使其软管具有软化功能,以减少软管对血管内壁的刺激,减少静脉炎和渗出/外渗的发生风险。但并不是所有的导管材质都具有软化功能。


图片


据悉,具有软化功能的导管进入血管 30 min 后会软化 73%,在血管中呈漂浮状态。


查看更多护理文章

图文来源:综合整理自丁香护士和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编辑整理:护理传真 责任编辑:张昕芃

投稿邮箱:32137680@qq.com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8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