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根据港媒报道,长和将继续推动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业务的交易,目前双方正在就尽职调查、税务以及其他会计方面的内容进行最后接触,如无意外发生,双方将在4月2日之前签署交易协议。
可以看出,长和对这一笔交易的签署,是迫不及待的,急着要出售,很担心再拖下去出现变数。
在此之前,大公报对长和出售港口业务已经多次发声,“大公报”在2月26日再次刊登评论文章,指出,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不过要算好国家发展的大账。切勿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要一错再错。
而商务部专家白明发声,指出了另一个事实:李嘉诚这次卖掉全球43个港口,并没有在商言商。没有采用全球公开招标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反而短平快的与贝莱德达成交易。
为什么李嘉诚不顾舆论反对,而是执意要出售港口呢。事实上,这要回到李嘉诚的发家史来看。
在很多喊话中,都是要李嘉诚爱国,商人无祖国是不对的。但是李嘉诚过去的发家史从来就没有考虑国家利益这一说法。而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要么撤资,要么倒向欧美资本。
今天,在美国对中国无所不用极其的卡脖子,制裁大棒从芯片到船运业务的时候,李嘉诚却偏偏把港口业务卖给美国。这与2015年李嘉诚的撤资何其相像。
在2015年,瞭望智库发表一篇文章指出,李嘉诚当年将长实地产在上海的地盘,以200亿元出卖。这是李嘉诚撤离中国,财富转移欧洲战略部署的继续。
文章指出,商业如水流,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李嘉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鉴于李嘉诚几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似乎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在中国,没有官方扶持,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
在大陆,如深圳的盐田港,大陆方面即交给了李嘉诚。在90年代,李嘉诚在国内拿下了非常多核心商圈的土地,他往往在新城区开发初期拿地,利用政府提供的贷款和基础设施,待区域成熟后出售土地,在这个过程中,不参与城市建设,仅通过土地升值就能获利。这种操作模式被部分人视为“摘瓜”行为。
比如1993年,李嘉诚在北京顺义买地,25年之后才开发完成。当时房价已经从2000涨到4万了,翻了20倍,他啥也没干,就赚差价就赚翻了。
2005年上海拿出了唯一一块4条地铁交汇的地皮,位置就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世纪大道。最终李嘉诚拿下了这块地皮,楼面价仅仅为区区的12000元。让上海老百姓想不到的是,李嘉诚拿地的10年之后这块绝版地皮还是一个工地。
2006年上海真如打造城市副中心,这次李嘉诚又来了,22亿拿下了第一块核心地皮,平均楼板价才3000多。当年那里是按照上海城市副中心规划,普陀人民都期待着这里再造一个徐家汇。
但是若干年以后呢,这块地就一直凉着,迟迟不开发。当初说的商场,上海第一高楼都没有。
同样的套路,李嘉诚在武汉、成都、广州、深圳、重庆等地方,买下了差不多30个项目,大部分项目都开发了超过10年,然后拖到地价房价高涨后转手走人。通过此等操作李嘉诚获利上千亿。这些操作也这确实影响到了这些城市的发展。
因此,在2015年,李嘉诚不断撤资的时候,瞭望的评论称“李嘉诚完全不顾念官方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上演金蝉脱壳,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低买高卖,确实是市场经济,但地产、港口恰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而李嘉诚的回应是:“我只是一个商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上,我认为风险与利益同在,和很多人判断不同。于是我在大陆遍地投资,港口、地产、金融、科技等领域都有涉及。指责我的文章说我与官方走的很近,利用了权力资源。这是典型的事后判断。”
“回到当年,我选择与官方进行合作,官方在政治上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本质上依旧是一门生意,我感谢当时的官方和政府,我也帮助了他们,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让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对中国更有信心。在本质上,我们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这就是生意。”
从这些话语来看,李嘉诚不存在所谓的感恩之心,更谈不上爱国理念,囤地本质是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利用完了,榨干价值就直接撤,合作时借权利,卖出时说市场。
在房地产市场周期中,李嘉诚的商业成功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城市化进程。但通过低买囤地高价卖出,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他把资本转移到了国外——英国。
从2013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逐步抛售内地资产,并把资金逐步转移到英国。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李家诚家族在英国的投资超过了4000亿港元,控制了英国1/4的电力,1/3的天然气供应和2/5的电信市场。长和2019年报里,李嘉诚家族在欧洲的资产已经达到了5963.16亿港元,占据总资产的半壁江山。
为什么李嘉诚不断抛售内地资产,却偏爱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投资,这种商业逻辑也来自于他的发家史,在1979年,他在汇丰银行的帮助下,低价收购了英资企业和记黄埔,这是香港四大英资洋行之一,业务涵盖了贸易、港口、地产,当时的英国急需扶持一个既能代表英资利益,又能接轨香港本土资本的人,李嘉诚被选中了。
而正是通过这笔交易,李嘉诚迅速掌握了香港的港口、能源、零售这些核心资产,成功从一个卖地商人蜕变成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发家,离不开英国资本的推动。那接下来他在内地的所作所为几乎就不难理解了。
李嘉诚这次是铁了心要卖这个港口,在各方密集的发声之下依然无法阻止他与贝莱德的交易。
这种做法其实已经说明他不是在商不言商了,正如商务部专家指出,如果真是在商言商,就应该通过招标价高者得,他采取了短平快的交易方式,这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
他是为了讨好美国人,还是怕了美国人,或许这两个方面都有,毕竟,英国与美国走得很近,李嘉诚在美国也投资了众多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Siri等,在美国还涉足地产、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李嘉诚的公司注册地不在香港,公司注册地是英国属地开曼群岛,他本人也已经是加拿大籍,包括李泽钜、李泽楷也已经是加拿大公民,最近二三十年,李嘉诚不断卖掉中国的资产,进一步投资海外,他的全球生意布局,很多已经在海外,他已经是个外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了。早就已经完成了一出金蝉脱壳。
从过去的内地的投资布局来看,李嘉诚深知中国市场讲规则、讲法律,他在中国的资产布局是安全的,但在欧美的大量投资布局,特朗普可能说抢就抢,非常不安全。
而海外投资已经是李嘉诚的业务重心了,1月份川普的就职演讲明确表态,要重新掌控巴拿马运河,不排除用武力解决。两个月之后,美国的大资本贝莱德就出手收购港口了。
李嘉诚嗅到风声,就直接卖了,他不在商言商,想要的是摆明迎合与站队欧美的态度,确保在欧美的生意布局不会遭遇更大的风险,要知道,李嘉诚家族目前的海外投资占比超过80%,大陆以及香港地区贡献的销售额仅占总营收的12%。
以上是国内舆论无法动摇他背后的重要原因。无论是过去不停抛售内地资产,上演金蝉脱壳,到今天国家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卖给美国,说明了他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家国理念”,不用奢望他爱国,他能做到不伤害中国利益或者说降低对中国利益的伤害,就已经是大善人了。
李嘉诚这一生,过去众多商业行为,遭受的舆论争议与批评都非常多,但是李嘉诚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如果他在意这些评价,卖港口这个事情一开始就不会发生。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我和他们一样犯过错误。我承担了我的错误,也获得了我的荣耀,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负责,你们每一个人同样也是。不要给我过多的褒扬,也没有必要泼给我很多脏水,虽然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在意你对你自己心灵的灼伤。”
这句李嘉诚过去说过的话,放到今天,其实是映照了李嘉诚对待舆论的态度。以上种种,或许就能知道,在大公报三番四次批判,但李嘉诚却丝毫不为所动,要执意卖这些港口的原因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