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OPPO的底层密码

作 者: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段耀辉一直对20年前那句话念念不忘。


当时,他在东莞长安镇乌沙村的一家工厂上班,研发MP3。公司附近有家酒店,门口写着一行大字,“让世界了解乌沙,让乌沙走向世界。”

他当时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家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更不会想到,在乌沙,以OPPO为名的这家村镇企业,已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大厂——海外营收占比接近60%,制造的手机进入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根据IDC数据,过去十年,OPPO手机累计市场份额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同时,IDC的报告也指出,2024年OPPO在全球中高端市场450-500美元份额排名第一,显示出OPPO在全球中高端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

20年,村子里的企业实现了“走向世界”,世界却正在成为一个纷乱的村庄。

图片

一个矛盾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它一直在‘出’。村里办的要出村,镇里办的要出镇。出村、出镇、出县、出市、出省、出国……长安镇办的企业早就出了长安,出了广东,出了南中国,出了全中国了。”在3月下旬探讨高价值出海的“OPPO思享会·全球化高端对话”上,经济学家周其仁如是说。

图片

“出”的背后是不安于现状,是“定”的反向运动,是“流”。

周其仁早年研究农业,他发现,村镇里的农民虽然起点类似,但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结果:固守原地与外出打工,造成关键差异的正是流动的节点与频率。

农民进城,无非流向工矿、企业,企业提高了农民收入。这种经济活动中的流动让他沉迷,转而研究企业至今。

他发现,企业发展也少不了一个“流”字。

他对宜家模式印象深刻。这家同样创办于一个村庄里的瑞典企业,思维和行动不以疆域为限,截止当前,已经在3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0多个商场,品牌影响遍及全球。

我对流动创造的可能也深有体会。戈登·雷丁的《华人资本主义精神》里有一组数据:80年代末期,以东南亚为主体的4000万海外华人创造了2000亿美元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当时国内10.08亿人口创造的经济总量仅与此相当。

更早前,那些“下南洋”的不安分的广东人、福建人和江浙人,掌握着东南亚70%-90%的私人资本——机会蕴于流动之中。

早在2009年,OPPO便开始海外布局,从相邻的东南亚开始,逐步挺进欧洲和拉美。10多年来,向内深耕,向外拓展,在国内激烈的竞争格局中稳居前列,也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把一个个“他乡”逐渐变成主场与原乡。

从MP3到AI手机,它一路进化。但“江流石不转”,浪奔浪流之中,企业的产品与时俱进,它的文化却锚定在一块深重不移的基石上。

OPPO强调创新,但它几十年来一直高扬的文化旗帜却是:本分。

这个貌似保守主义的词汇源自段永平

这位对蓝、绿二厂有深刻影响的“精神教父”前段时间在浙大的发言,可视作对“本分”的一种简洁明了的阐释:做对的事情;“胸无大志”,脚踏实地做事;要正直,坦荡面对自我与他人。

我与OPPO接触有年,发现这家湾区企业有几个独特风格在企业界并不多见:虽然营收高达三、四千亿,却不主动参评各类500强榜单;从上到下的员工大多不善言谈,不吹牛,只是认真、扎实地研究用户与产品……

不贪心,不膨胀,不做多余动作,这是“本分”价值观带来的聚焦和明确,让企业把功夫用在平时、用在自己身上。

而开眼向洋看世界,为人类造好产品,是“流”动不居、游于四方的企业家精神的外向扩张,它种下了一家全球化企业的基因与愿景。

这种内外调和、对立统一,正是商业版的“依于仁,游于艺”。

一边自省,一边进攻,放眼全球,坚守本分,正是这组看似矛盾的悖论让OPPO专注笃行,从不止步。

任正非的高参田涛说,“卓越的企业家,无不是悖论主义者”。

图片
一个问题

卓越的领导者,也必然是世界主义者。

郑和首次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印度早92年、比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早114年。当时这位明朝宦官的船队技术与规模傲视西方,但明朝的海禁政策封锁了一个民族的心态,也封锁了向上生发的国运。

企业也一样。

近年我所见到的“出海领航者”企业,普遍出海规划在10年以前,海外市场拓展10国以上,海外营收占比超过50%。他们将全球化生存融进了自己的基因与血脉之中。

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出海、要“流”向五湖四海?

在我看来,无非3种诱因与压力使然。

一种,源于内心。

“走向世界”的冲动与焦虑缠绕于心。

一个小小的乌沙村尚有让世界“认识自己”的雄心,何况杰出的企业家?

一种,来自“洋人”。

典型的是当年的中国通讯市场,七国八制,外国高手如云。华为等本土企业只能避其锋芒,去攻边缘市场,以农村包围城市。但神奇的是,这一过程竟也倒逼它从家门口的边缘市场一路进击,直到将思科等欧美强劲对手逼近其家门口的边缘市场。

如今,全球的关税纷争、潜在的地缘冲突、新兴市场的消费潜力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布局、加速流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专门去OPPO印尼雅加达工厂调研过。我问其印尼之行的体会,他说:“我在印尼OPPO调研完的感受是,‘去全球化’从企业层面来看可以说是个伪概念。

目前的‘去全球化‘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不同的国家搞关税壁垒,拉新的小群,把中国踢出去,但实际在经济层面上,你越是去全球化,越搞壁垒,就逼着企业必须走出去,而出去的时候仍然跟中国这边的供应链、生产过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越是在政治层面去全球化,就越是在经济层面上以企业为载体,形成一个更深度的、新形态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更有韧度的全球化,它会受到政治的影响,而这种政治的影响会进一步刺激、激发更深度的全球化过程。”

抽刀断水水更流。欧美的“打压”与“脱钩”已成为一种反向动力,有可能加剧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催生一批发源于本土的跨国品牌,这恐怕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还有一种,来自于发展。

图片


这次的“OPPO思享会”上,一直为企业全球化发展鼓与呼的周其仁教授强调,当前的出海热潮,也会淹没一批企业,核心是要搞清楚,企业到底为何出海?

“你是为了找更多的客户出海,还是要找更好的客户出海?业界都很看重市场份额,市场份额高的存活率就高吗?不一定。现在企业不仅仅要找更多的客户,要找更好的客户,因为更好的客户会让企业不仅仅变大、变强。在当下的全球形势下,它会让企业变得健康,而健康是躲过各种危险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以墨西哥为例。周其仁曾去看过OPPO在墨西哥的市场情况,那里人均GDP与国内相当,但消费者没有储蓄习惯,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分期付体系成熟,所以手机售价更高。

OPPO海外营销服总裁张洲川印证了这一判断。

图片

不同于三星的全价位覆盖,OPPO在很多海外市场的定价策略是站稳“腰部”向上攻,主打400-500美金价位段。

“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不做什么,我们不做低质量的、低廉的产品。我们有句话叫‘OPPO出品,必属精品’,哪怕价格低的A系列产品我们也要有设计感,要保证非常好的品质。”张洲川说。

他以印尼为例,分享了OPPO在这个国家受到用户追捧、取得成功的经验。


说穿了,核心就是洞察痛点,解决痛点:印尼有很多铁皮房,信号不太好,年轻人经常捧着手机到屋外打游戏,阳光很大,屏幕看不清,而且手机会发烫

针对于此,他们给手机配置了最清晰的屏幕,而且把网络与散热做了充分地优化;印尼是万岛之国,海岛远离基站,近海区域常常信号很差,OPPO对此也做了针对性地优化,实现了“哪怕手机只剩一格信号也能通话”,逐渐形成“到海边只有OPPO手机信号好”的口碑。

类似这样,一国一策,对用户的研究艺无止境,围绕用户显性与潜在需求进行的产品与体验创新也时刻不停。正是本地化的深度,成就了OPPO全球化的广度。

图片
一个提醒

大湾区,大企业扎堆。

OPPO走过30年,依然稳健,且有“少年气”。

但有些巨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短短几年间,触礁沉没,让人慨叹。

作为基座的众多中小企业冲劲很足,但伤亡率、折损率同样很高。

这背后,原因何在?我请教周其仁。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里,商业作为独立力量的空间逼仄,而当代企业历史较短,缺少时间积累,很多企业往往逮着什么做什么,捡到筐里就是菜,机会主义的导向让企业战略失焦、不清晰。

另一方面,后发伴随着原创的缺失,“没有原创的好处就是快,坏处就是卷”,同质化竞争、无限内卷,也卷死了一批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是代际之间的迭代产生的进步,一茬一茬往上冲,一批人倒下一批人往上冲”。

他赞赏OPPO把“健康长久”作为企业宗旨,“因为长久,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越来越有意思,你死了这个世界跟你就没关系了。80年代中关村出来多少风光的企业,但由于冲得太猛,卷得太凶,死了,后面的事情就跟你没关系了”。

他发现,厉害的企业家有一种本领:既胆大,又胆小,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该胆大,什么时候该胆小。

“光是胆大会失控,光是胆小很多事情抓不住。最难学的是什么情况下胆子大,什么情况下胆子小,这是矛盾的综合体,都是经历过复杂环境的物种身上才有这个基因。长久地活下去是企业的最高纲领,任何时候都要争取存活。”

对于当前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家,这无疑是重要提醒。

在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胆小就会错过,就是过错。而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健康的企业体质才是走远路、做长久的基础。

企业如同人体,它的健康离不开基因、自律与热望。这些,OPPO都有。

我想,段要辉心里仍然有一张世界地图,他憧憬着有朝一日“绿厂”的旗帜能飘扬全球。

但他也时刻谨记着刻在OPPO基因里的“本分”二字。

这两个字,让这家去年售出1亿多台手机的企业保持清醒与自省。它也像乌沙酒店门口的那行大字一样,给诸多企业一个醒目的引导与启示:

健康,比扩张更重要。

结构,比体积更重要。

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排版 | 椰子
编辑 | 允允   主编 |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