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时光里的传承:你好,朱天教授;感谢,张维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光流转,见证传承。4月1日,为中欧不懈耕耘28载的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将交棒给新一代的中方教务领航者——中欧经济学教授、原副教务长兼EMBA课程主任朱天教授。在两位中方教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中欧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的传承精神,也看到全体中欧人所笃信的合文化。


本文中,我们收集、整理了两位为中欧的发展壮大作出卓越贡献的中方教务长在不同时期来自媒体的采访报道和书评,汇聚成文,以示敬意!


图片


我可以无愧地说,对中欧我已倾尽所有。

—— 张维炯


从青丝执卷到霜染鬓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已经陪伴中欧成长28年。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和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拓荒者,张维炯教授为学院课程的发展、教授队伍的建设以及中欧的日常运营数十年如一日倾力付出。他自2002年起便致力于中欧全职教授队伍的建设,当时中欧还只有9名全职教授,到如今,中欧全职教授人数已有80余人,构建起一支世界级教授队伍,对此,张维炯教授功不可没。


此外,张维炯教授持续通过权威媒体传递教育洞见,其“从市场需求出发” 的实践哲学、“学校与企业家相互成就” 的共生理念,树立了中欧在中国商科教育的标杆形象。


中欧没有选择,必须在平地上创造出一个教育品牌,然后和那些有百年信誉的国际一流商学院选行竞争。

—— 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2006年3月

所有的改革都需要从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出发。

—— 发表于《第一财经周刊》

(CBNweekly)

2009年3月

我认为,商学院教育的核心是不分国界的,只是在我们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使其更适合在中国的大环境中生长。

—— 发表于《人力资源杂志》

2011年6月

真正做到高端的名校,能够帮助企业家们发展,而企业家也能帮助学校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之间的正反馈,你推他一把,他推你一把,成就彼此。

—— 发表于《东方早报》

2012年5月

我希望企业家提起中欧就会想到“认真、创新、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校训。我们追求卓越,就是不管我们昨天做多好,今天做多好,我们都要想想能不能做到更好。

—— 发表于《学习型中国》杂志

2012年6月

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企业家,我们要培养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家,要有开创性思路,要有创新思维,要有国际视野。

—— 发表于搜狐教育网

2013年3月

在每个阶段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中欧,我可以无愧地说,我已倾尽所有。我现在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这个学校,让学校越来越好,将来交好‘接力棒’,让后任者可以高水平起步、高起点出发,这是我最希望做也正在做的事情。

—— 发表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24》

30周年校史

2024年10月


张维炯教授媒体报道


张维炯教授始终把将中欧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平台作为自己的使命,让教授们在中欧有良好的教学使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员工有良好的工作体验,是中欧人心目中最亲切的“中欧大管家”。


时值中欧三十周年校庆之际,张维炯教授向学院捐赠100万元以支持学院的长期发展。为鸣谢他的贡献,学院将上海校区教授楼的教授休息室命名为“J Faculty Lounge”。


张维炯教授媒体报道



如今,被很多中欧人亲切称作“大管家”的张维炯教授将接力棒交到了朱天教授手中,我们期待这位拥有全球视野、致力于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经济学家,将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开阔的视野,率领中欧教务工作继续远航。


图片


2005年,朱天教授与中欧结缘,开启了长达20年的深厚情谊。这20年间,他以多重身份在中欧发光发热,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是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也是副教务长兼 EMBA 课程主任,还曾荣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学优秀奖,担任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系系主任。在中欧的日子里,朱教授始终专注于从全球比较的视角深入探究中国经济,他用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为学术界和商界贡献了诸多宝贵的智慧成果,其著作《中国增长之谜》《中国式增长》《赶超的逻辑:文化、制度与中国的崛起》以及《Catching up to America》,更是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窗口。


不仅如此,朱天教授还积极为各类媒体撰写经济评论文章,他以犀利的笔触、独到的见解,为大众解读经济现象,剖析经济趋势,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因素和影响经济短期增长率的因素是很不一样的,但是经常被混淆。我们常讲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其实是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三个需求因素。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才是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发表于《文汇报》名家专访

2024年3月

从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这三个方面看,中国的中长期增长速度仍然是比大多数国家更快。只要我们能破除认知误区,一方面更大力地推进改革开放,调动起所有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实施更加宽松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控政策,采取更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去处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将依然值得期待。

—— 发表于《解放日报》

2024年1月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把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看作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信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来说仍然十分重要,跨国公司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溢出效应。

—— 发表于《证券日报》

2023年4月

这些年经济的下行主要不是我们潜在生产能力增长速度的下降,而是需求、尤其是投资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这属于经济波动问题。

—— 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2022年12月


朱天教授媒体报道


朱天教授所探讨的 “中国增长之谜” 告诉我们,中国是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的,同时也揭示了应确保这一前所未有的经济表现未来可持续性的改革措施。

—— 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贸组织前总干事


朱天教授的新书从全球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作者聚焦于储蓄和教育的作用,并进一步将两者与基本的制度和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新的洞见。所有希望了解中国过去并关心其未来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

—— 钱颖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四任院长(2006-2018)


朱天教授著作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中欧的“合”文化与“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是学院的灵魂所在,它凝聚着我们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指引中欧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怠。


张维炯教授执笔绘就的蓝图,如今已成参天巨木,感谢其28年来为中欧的付出与奉献。愿中欧在代代传承与创新中持续成长,迈向更高远的征程。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