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一方印章,包罗万象。篆刻是一门书法和镌刻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潍坊青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在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篆刻。
刘凯作为潍坊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书法篆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先自学,后拜名师,在刀与石的碰撞中沉浸、开悟、提升。
古朴典雅的篆刻工作室里,印石、印章、印屏……随处都散发着篆刻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艺术魅力。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把刻刀,刘凯在这方天地内,以刀写意无穷趣,方寸之间尽乾坤。
刘凯告诉记者:“我觉得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首先要懂古文字,因为篆刻大部分用的是篆书。同时,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和绘画能力。书法好,印就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设计一方印稿,它的章法、布局、结构、挪让关系,都是需要好好地琢磨。”
谈起与篆刻的结缘,是在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凯看到了一本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印谱,学过书法和美术的刘凯立刻被金石雕刻之美深深吸引。随后,他就买了刻刀、印石,开始了自学之路。
“一开始自学找不到门路,我就买了几本赵之谦和吴让之的印谱。一点一点临摹,一点一点修改。”刘凯说。
2018年,刘凯遇到了提升篆刻技艺的绝佳机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名誉社长、2024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韩天衡在当年要组织高级研修班。面对如此好的机会,刘凯立即将得意之作递交了过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能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艺,刘凯开始了苦学之路。
“那段时间给自己加了很多任务,几乎每天都是半夜一点多才回家。练习的过程很枯燥,就说刻直线,就有长直线、短直线,就需要不断地刻。现在我虎口上面还有很多细小的疤,当然不吃这些苦,也不会练出刀法。只有经过积累,刀才能更稳,准确度才能更高。”刘凯说。
学成归来的刘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篆刻也由兴趣成为了事业。
一方印章,从设计、写稿、水印、篆刻、印花、拓印、制作印屏,每个流程都见功夫,既要一气呵成,又要反复琢磨,方能展现篆刻之美。
“我觉得一方好的印章是要章法、篆法和刀法都要好,三者合一,做出来的效果才能风格统一,让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的人都看着舒服。”刘凯说。
随着技艺的提升,刘凯已声名在外。他还把金石雕刻技艺运用到紫砂壶和紫砂杯上,也有不少的订单。如今,他成为了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书法篆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牢记老师韩天衡“刀笔关照时代、作品应有担当”的嘱托,立志将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我想把正宗的传统篆刻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我也经常去学校、社区做篆刻的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金石文化、篆刻文化。我们今年准备做篆刻的公益教学,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并喜爱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