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大体在这件事上,他要:
有胜任感,能做好;
能从中取得利益。
先说,胜任感
如果一件事你总是在其上受挫,大概率上你不愿再干这件事。
孩子也一样。
孩子总在数学上受挫,这份受挫包括:
学不会,学起来特别吃力;
学得会,但感觉很不容易,有畏难感;
进步缓慢,相较于其他同学,显得落后。
老师没有表扬过……
他就会认为数学对自己是不友好的,从而心魔逐渐立在心里,以后恐怕很难驱除。
而一个人总在某一方面能够轻松做好,他没有那么喜欢,至少也不会提起来就厌恶得不行。
假以时日,能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一些认可,很自然地就会喜欢上这件事——因为收到了利益。
取得利益
如上所述,一个人总能学好数学,ta便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夸赞——
这份无形的利益让他:
把“好的感觉”跟数学绑定;
驱使他在数学上投入更多时间;
逐渐地,仿佛他跟数学有了很深的感情。
还有有形的利益,爸妈奖励、参赛奖金、老师发的奖状、考上好学校……
这些外在的好处,也能从心理上影响一个人——我是爱的,要不然我的行动怎么解释?
为了维护内心的协调性,外部的好,也影响内心的感觉。
退一步讲,哪怕我们内心对数学再苛刻,也很难说讨厌它。
而总是从数学上得不到“利益”,认可都很少的人,怎么会把“好的感觉”跟数学绑定呢?
你看,孩子不喜欢数学,跟一个人不喜欢数学,是一样的,根本的也就这两条。
怎么办?
给他胜任感、让他取得利益。
给孩子胜任感。
具体可以这样做:
带着孩子在他的学习区学习。
学习区的概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它区别于舒适区和恐慌区,给孩子太难的题目,就把孩子吓住了。
太简单的也没意思。
最好是在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
然后定个小目标,完成它。
比如,10以内加减法,以前做十道题需要15分钟,练习15天后10分钟能做完。
这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也不那么难的目标。
做到后告诉孩子:你看,你可以吧。
这就是胜任感——不需要多了不起,我能一步步搞定小事,有进步感就行。
总是感觉不到进展,是很绝望的。
不要跟别人比
一跟别人比,你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不好了。
其实,只要你不跟别人比,每天观察自己,观察自家孩子,会发现小惊喜不断。
这样的小惊喜让你不焦虑,不【口出狂言】,孩子就能感受到认可。
迁移到数学上,是一样的。
不要对标第一名,对标孩子的昨天。
逐渐你会发现,自家娃也是很了不起的。
当你把肯定说出来,孩子就被看到了。
当自己在数学上被不断肯定,孩子就能在数学上感受到【胜任感】。
人的语言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不经意间就用话语给孩子塑造了一个无形牢笼——我不擅长数学。
慎言。
慎言的前提是内心不慌。
内心不慌的前提是,不对比。
给孩子利益
让孩子感受到学数学带来了真切的好处。
完成作业、考试考好、上课认真、做的正确……可以肯定孩子。
家长的肯定本身也是一种“奖励——孩子希望被看见,被称赞。
另外可以给一些物质奖励。
我不赞成直接给奖励,因为那会偷换概念——我学数学就为了这份奖励。
但可以给孩子“代币”。
代币相当于积分,攒够10次,兑换一个家长能满足的小心愿。
代币能够弱化学数学跟求奖励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里有个过程。
得到代币后,孩子也不一定要物质,他们会好好想想,等想到了,家长给兑换了,就有了【好的感觉】——
进而,好的感觉会跟学数学绑定在一起。
将所学数学跟生活联系起来。
人是一种很在意“意义”的生物。
除非孩子能从无休无止的计算中真的体会到快乐,否则你很难坚持刷题、学概念、参加考试。
类比到大人,除非你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相对较多的幸福,否则你会觉得这日子没有意义。
k12阶段,要面临那么多的【数学时刻】,没有意义,不好支撑。
而这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是的,我坚定地这么认为。
单纯学习小数加减,在小学考卷上拿个100分,又怎么样呢?家长欢呼、老师表扬、自己开心,过后,也不过如此。就像一场梦幻泡影。
而用小数记录家庭开支就不一样了——数学跟你的生活有了交集:
使用,便不会觉得没用;
有用,便不会觉得空泛;
数学,不再是抽象数字、海量习题、卷面分数这些抽象的东西。
实在,是人喜欢抓住的,也是意义的附着地。
当我们开始使用数学,同时也会回望课本,继而数学便在我们大脑中回响且被创造。
有了这些,还会发愁不喜欢数学吗?
现在的孩子,小学还不明显,到了初中,数学再学的好,也会质疑:
我学这有什么意思,难道只为了考学吗?
等我考上了大学呢?
没有意义,很多事都立不住。
而意义,要在生活中找——包括数学的意义。
可问题是,如何跟生活联系。
我的建议是:
读一些书,看一些纪录片——通常都会讲,多多少都有提及,也等于开拓视野。
学一个概念,就想想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或者已经如何应用在生活中——再试一试。
眼界放开,把学数学的目标定在为生活服务上——别有洞天。
目标不同,角度不一样,数学跟你的互动方式就不同了。
这就是我的分享,
谢谢阅读,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