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3

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孩子不喜欢数学怎么办?让一个人喜欢一件事,要在两个方向上努力

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大体在这件事上,他要:


  • 有胜任感,能做好;

  • 能从中取得利益。

图片


先说,胜任感

如果一件事你总是在其上受挫,大概率上你不愿再干这件事。


孩子也一样。


孩子总在数学上受挫,这份受挫包括:


  • 学不会,学起来特别吃力;

  • 学得会,但感觉很不容易,有畏难感;

  • 进步缓慢,相较于其他同学,显得落后。

  • 老师没有表扬过……


他就会认为数学对自己是不友好的,从而心魔逐渐立在心里,以后恐怕很难驱除。


而一个人总在某一方面能够轻松做好,他没有那么喜欢,至少也不会提起来就厌恶得不行。


假以时日,能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一些认可,很自然地就会喜欢上这件事——因为收到了利益。

图片

取得利益

如上所述,一个人总能学好数学,ta便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夸赞——

这份无形的利益让他:


  • 把“好的感觉”跟数学绑定;

  • 驱使他在数学上投入更多时间;

  • 逐渐地,仿佛他跟数学有了很深的感情。


还有有形的利益,爸妈奖励、参赛奖金、老师发的奖状、考上好学校……


这些外在的好处,也能从心理上影响一个人——我是爱的,要不然我的行动怎么解释?


为了维护内心的协调性,外部的好,也影响内心的感觉。


退一步讲,哪怕我们内心对数学再苛刻,也很难说讨厌它。


而总是从数学上得不到“利益”,认可都很少的人,怎么会把“好的感觉”跟数学绑定呢?

图片


你看,孩子不喜欢数学,跟一个人不喜欢数学,是一样的,根本的也就这两条。


怎么办?


给他胜任感、让他取得利益。

给孩子胜任感。


具体可以这样做:

  • 带着孩子在他的学习区学习。

学习区的概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它区别于舒适区和恐慌区,给孩子太难的题目,就把孩子吓住了。


太简单的也没意思。


最好是在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


然后定个小目标,完成它。


比如,10以内加减法,以前做十道题需要15分钟,练习15天后10分钟能做完。


这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也不那么难的目标。


做到后告诉孩子:你看,你可以吧。


这就是胜任感——不需要多了不起,我能一步步搞定小事,有进步感就行。


总是感觉不到进展,是很绝望的。

图片


  • 不要跟别人比

一跟别人比,你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不好了。


其实,只要你不跟别人比,每天观察自己,观察自家孩子,会发现小惊喜不断。


这样的小惊喜让你不焦虑,不【口出狂言】,孩子就能感受到认可。


迁移到数学上,是一样的。


不要对标第一名,对标孩子的昨天。


    • 逐渐你会发现,自家娃也是很了不起的。

    • 当你把肯定说出来,孩子就被看到了。

    • 当自己在数学上被不断肯定,孩子就能在数学上感受到【胜任感】。


    人的语言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不经意间就用话语给孩子塑造了一个无形牢笼——我不擅长数学。

    • 慎言。

    • 慎言的前提是内心不慌。

    • 内心不慌的前提是,不对比。

    图片


    给孩子利益

    让孩子感受到学数学带来了真切的好处。


    完成作业、考试考好、上课认真、做的正确……可以肯定孩子。


    • 家长的肯定本身也是一种“奖励——孩子希望被看见,被称赞。


    另外可以给一些物质奖励。


    我不赞成直接给奖励,因为那会偷换概念——我学数学就为了这份奖励。


    • 但可以给孩子“代币”。


    代币相当于积分,攒够10次,兑换一个家长能满足的小心愿。


    代币能够弱化学数学跟求奖励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里有个过程。


    得到代币后,孩子也不一定要物质,他们会好好想想,等想到了,家长给兑换了,就有了【好的感觉】——


    进而,好的感觉会跟学数学绑定在一起。

    图片


    • 将所学数学跟生活联系起来。


    人是一种很在意“意义”的生物。


    除非孩子能从无休无止的计算中真的体会到快乐,否则你很难坚持刷题、学概念、参加考试。


    类比到大人,除非你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相对较多的幸福,否则你会觉得这日子没有意义。


    k12阶段,要面临那么多的【数学时刻】,没有意义,不好支撑。


    而这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是的,我坚定地这么认为。


    单纯学习小数加减,在小学考卷上拿个100分,又怎么样呢?家长欢呼、老师表扬、自己开心,过后,也不过如此。就像一场梦幻泡影。


    而用小数记录家庭开支就不一样了——数学跟你的生活有了交集:


    • 使用,便不会觉得没用;

    • 有用,便不会觉得空泛;



    • 数学,不再是抽象数字、海量习题、卷面分数这些抽象的东西。

    • 实在,是人喜欢抓住的,也是意义的附着地。

    图片


    当我们开始使用数学,同时也会回望课本,继而数学便在我们大脑中回响且被创造。


    有了这些,还会发愁不喜欢数学吗?


    现在的孩子,小学还不明显,到了初中,数学再学的好,也会质疑:

    我学这有什么意思,难道只为了考学吗?

    等我考上了大学呢?


    没有意义,很多事都立不住。

    而意义,要在生活中找——包括数学的意义。


    可问题是,如何跟生活联系。


    我的建议是:

    • 读一些书,看一些纪录片——通常都会讲,多多少都有提及,也等于开拓视野。

    • 学一个概念,就想想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或者已经如何应用在生活中——再试一试。

    • 眼界放开,把学数学的目标定在为生活服务上——别有洞天。


    目标不同,角度不一样,数学跟你的互动方式就不同了。




    这就是我的分享,

    谢谢阅读,本文结束。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