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km,云南多地有震感。
为了更好地防震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创的数字化“建筑工程医院”智慧韧性城乡评估云平台,以数字化监测、智能诊断、韧性提升为核心,构建起建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可对建筑进行实时工程安全健康体检,并每年提供韧性评价报告。目前,在集团办公楼、昆明恒隆广场等多幢重点建筑开展监测评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部署高精度拾振器,对大楼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采集建筑位移、加速度、振动频率等关键数据,形成动态健康档案,确保震前预防、震中响应、震后评估流程安全可靠。
在此次地震中,通过“建筑工程医院”系统实时轻量化监测的“轻”体现在使用简单明确的工程需求参量——楼面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直接评价楼面震感和结构损伤程度,快速分析得到建筑位移角阀值,被监测的楼宇均在设计安全值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震后,运用确信可靠性分析技术,快速生成安全评级,指导救援与修缮,有效防范次生灾害。在地震中,以省设计院集团为例,隔震层水平方向最大位移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为5.8mm和4.7mm;经隔震层过滤后,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两个主轴方向仅分别为1/1195和1/1336,远低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高层钢结构“小震不坏”的1/250层间位移角限值。
“建筑工程医院”不仅适用于地震防灾,还可拓展至台风、火灾等灾害预警,助力实现“建筑功能稳定性+灾后快速恢复”的韧性城市目标。下一步,将持续助力该平台为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贡献“云南方案”,全方位守护建筑安全。
此外,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在减隔震设计上精耕细作,技术优势显著,研究开展的自适应、高性能减隔震控制体系及相关设计理论,实现了10余项关键技术创新。例如,在全球首例实体高层建筑原位动力试验——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办公大楼项目中,诸多创新技术得以应用。其中,可浇筑式高承载力隔震支座的首次生产,不仅提升了支座生产效果,还降低成本约30%,大大提高了设计压应力和极限承载应力,突破了传统橡胶类隔震装置单位承载力不足的技术瓶颈,在减隔震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减隔震设计领域专业优势凸显,未来将持续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安全,提升城市抗震能力贡献更多力量(通讯员:陈果)
(责任编辑 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