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黔西南城乡宛如一幅被大自然精心描绘的绚丽画卷,每一抹色彩、每一处线条,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魅力。这里山川绿、天空蓝、河湖美、空气清是常态,城市、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徜徉在黔西南山水之间,入眼皆是山峦叠翠、碧水悠悠。
森林中的兴义城 图/陈辉忠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黔西南州广大干部群众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保护生态步履铿锵,交出了一份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答卷”,一份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理答卷”,一份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的“发展答卷”。
向着天朗气清、繁星闪烁的梦想,打赢蓝天保卫战;向着绿水悠悠、鱼翔浅底的梦想,打好碧水保卫战;向着地更净、景更美的梦想,打好净土保卫战……
一直以来,黔西南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以高质量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出新绩。
2023年,黔西南州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均值达到为99.2%,连续9年保持在99%以上;主要河流6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60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2024年1月至11月,黔西南州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中心城市兴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2%,8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值在99%以上。州内地表水8条主要河流、3个重要湖库共16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优良比例为100%,水质状况为优,1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
黔西南州森林覆盖率达63.2%,林地总面积1593万亩,森林总蓄积量为5092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45.68万亩,林业总产值逐年快速上升。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黔西南州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的彰显,更是黔西南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春日的万峰湖,如同一颗碧玉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两岸青山如黛,湖面碧波荡漾。
一湖连三省,湖在万峰中。万峰湖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湖面面积17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02.6亿立方米,被誉为“高原明珠”。
“十三五”初期,随着旅游开发的迅猛发展,库区上游城市和工厂的污水排放、网箱养殖泛滥失控、无证养殖情况普遍、浮动设施管理无序、污水垃圾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从2018年开始,黔西南州积极开展“清源、清网、清岸、清违”专项活动,全面推进万峰湖综合治理,努力提升水质水平。同时,将万峰湖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立法计划,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协调云南、广西两省(区)建立跨区域协作联动监管机制,共同保护好万峰湖。
2023年1月1日,首部跨区域协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峰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万峰湖有了法律法规这只“有形之手”坚强维护。
碧波万顷的万峰湖 图/邢贵龙
从铁腕治污到立法护航,再到绿色开发,黔西南州以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者的担当,交出了一份守底线、勇创新的生态答卷。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系统化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不仅筑牢了区域生态安全防线,更以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本底,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境界。
污染防治攻坚战,一边连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边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万峰湖的生态治理故事仍在续写新篇。在碧波重现之后,当地通过构建湖岸芒果种植、生态垂钓、主题民宿与特色餐饮联动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开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让沿岸百姓真切享受到生态价值转化的民生红利。
从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远眺,群山环绕的万峰湖,山上的枇杷、沃柑、芒果、百香果、香蕉等产业,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山绿、水清、景美的动人画卷。
纳赖村种植的沃柑 图/肖雄
安龙县将万峰湖镇渔民转产上岸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万峰湖的海拔、气候、光照、温度等资源禀赋,发展水果种植业,打造沿湖精品水果产业带28.6公里,种植户年均纯收入2万至8万元。
万峰湖的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而同样,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还有兴义万峰林。
万峰林 图/邢贵龙
万峰林街道属南方锥状喀斯特岩溶典型发育地区,长期以来,历经“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艰苦曲折探索。如今,这里蹚出了一条“石漠转绿成金”的脱贫致富之路,是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9年至2024年,兴义市委、市政府通过“两山”基地的建设,将生态修复保护与农村宜居宜业、居民富足富裕紧密结合,把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等生态经济优势,建立了以“生态+乡村+山地+康养”的生态产业支撑体系,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倾力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品牌,探索形成了环境持续改善、资源高效利用、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万峰林凭借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走出了一条“产景”融合绿色化、美丽乡村促转化、“两山”基地全民化的“两山”实践创新之路,成为贵州实践“两山”转化的标杆案例。
如今的万峰林,翠峦簇拥、万峰成林,望得见青山;纳灰河畔、水波潋滟,看得到绿水;八卦田坝、布依人家,一派田园风光,留得住乡愁。
行走在黔西南的山水之间,万峰湖碧波荡漾,万峰林花海浪漫,马岭河畔绿意盎然。曾经因网箱养鱼而浑浊的湖水,如今重现“高原明珠”的光彩。这背后,是黔西南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为笔,绘就的一幅高质量发展画卷。
绿色风尚落地开花,低碳生活日益成为主流,良好生态成为黔西南州最靓丽的名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如今的黔西南,康养小镇依山而建,红嘴鸥翩跹而至,百姓在“天然氧吧”中感受生态福祉。黔西南州持续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广大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单选题。黔西南的实践,正为“两山”理念写下最生动的注解。(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朝敏)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韦夏夏 戴宏瑶
本期二审:魏浩然 舒鹏倩
编务终审:查必芳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