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届“香港国际珠宝展”上,一家澳大利亚参展商带来以蛇为设计理念的项链珠宝展品,吸引参观者目光。
2.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的“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展,通过110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3.《再见·梵高》光影体验展香港站通过近30座巨幕辅以光影科技,展示梵高名画,令观众沉浸于“梵高的世界”。
4.此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展示着艺术家李明维以沙子重现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的沙画作品,展现艺术家全新独特的艺术构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第41届“香港国际珠宝展”上,一家澳大利亚参展商为契合中国农历蛇年,带来以蛇为设计理念的项链珠宝展品,吸引参观者目光。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的“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展,通过110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从食物器具、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的演变,反映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面貌。图为参观者欣赏故宫博物院院藏清代“松鹤纹圆提盒”展品。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图为国家一级文物、故宫博物院院藏宋代“夔龙柄葵花式杯”展品。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再见·梵高》光影体验展香港站通过近30座巨幕辅以光影科技,展示《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梵高名画,现场还配有香氛和舒伯特、巴赫等音乐大师的经典乐章,令观众沉浸于“梵高的世界”,如痴如醉。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毕加索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富艺斯拍卖行亚洲总部的“毕加索的动物王国”展览上,毕加索名作《骑马的裸体少年》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画作主体之外还暗藏了一幅毕加索创作于“蓝色时期”(指1900年至1904年间,毕加索以蓝色与蓝绿色作画的时期)的女性肖像。这场展览展品包括绘画、纸本、雕塑、陶瓷等,体现着毕加索独特的艺术视野和个人世界。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同样位于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则展示着一幅特殊的“毕加索作品”,艺术家李明维以沙子重现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这幅名为《如沙的格尔尼卡》的沙画作品在致敬毕加索的同时,也展现出艺术家全新独特的艺术构想。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巴基斯坦艺术家萨拉·沙基勒(SaraShakeel)在太古坊展示装置艺术作品“TheJewelSystem”。展品运用历史悠久的巴基斯坦传统手工纺织与刺绣工艺,诠释太阳系的奥妙,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宇宙的灵动与宏大。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进入第十年的ArtCentral艺术展在中环海滨举办,作为“艺术三月”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展示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8间艺廊、超过500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呈现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图为一位女士欣赏描绘香港街景的艺术作品。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展厅之外,三月的香港街头同样异彩纷呈,出其不意“闪现”的作品令人感叹“艺术无处不在”。图为位于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外墙上贴有艺术家徐冰用“英文方块字”书写的“HongKong”。徐冰是香港“文化推广大使”,他以该身份筹办的首个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委约艺术项目“徐冰在香港:英文方块字书法”展览正在香港艺术馆展出。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尖沙咀天星码头内,香港芭蕾舞团排演的芭蕾舞剧《弗里达》的宣传海报吸引市民及游客目光。即将上演的舞剧结合了芭蕾舞和绘画,向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致敬。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铜锣湾一家商场举办“空中海豚奇幻表演”互动快闪活动,两条3.5米长的遥控“海豚”从天而降,模仿海豚在水中的姿态并喷洒泡泡,让市民游客犹如置身海洋,畅享浪漫惬意的时光。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中环荷李活道一个街角,涂鸦艺术壁画成为市民游客驻足拍照的“打卡点”。“艺术三月”期间举办的大型街头艺术节“HKwalls”汇聚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在中上环、湾仔、黄竹坑多地的墙壁上创作涂鸦艺术,推广街头艺术文化。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香港法定古迹“大馆”的检阅广场上,法国艺术家和珠宝商合作带来大型装置艺术“春日游乐场”,让市民游客在早春三月漫步“春花烂漫”间,体会春天的喜悦。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出生于伦敦的艺术家切特温德(Chetwynd)以香港的“灯笼虫”为灵感,在太古广场打造了一个超现实艺术装置《LanternflyBallet》。在特定表演时段,舞者化身“灯笼虫”踏上漂浮的“睡莲”舞台,在雕塑旁翩翩起舞,演绎不断变化的独特感官邂逅。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