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明星群体里,港星是很有职业素养的一群人,或者说他们很有班味。务实精神和理想主义被看作是香港的核心价值,这点在港星身上体现得也是淋漓尽致。
邓萃雯上“浪姐”要唱甜歌,她一辈子都没这么说过话,但因为来都来了,还是要努力尝试。
拉票的时候被同组的管乐抱起来转,也不忘为本组拉票。和被网友批评一直在摆烂的陈德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觉得她说的那句“来都来了”很有港星特色,他们对外永远保持积极的状态,只要做工,就一定好好做。
所以你会发现,港星的职业寿命都很长。而且无论是多大的明星,只要TA还在娱乐圈发展,就会维持自律的生活和良好的状态,随时准备进入工作。
比起 “摆烂”,港星在面对事业/行业低谷时,更倾向于积极转型。
他们不一定会放弃演员这份工作,但一定会放下演员的光环,去做能挣钱的事。
这种弹性生存的工作状态确实很令人敬佩。
01
这几年香港电影不景气,行业发展受阻,电影拍摄拉不到投资。
就算是到了古天乐、刘青云这个级别的明星,为了拍摄电影也都必须自降片酬。
古天乐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知道很多人转行了。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的田启文也有爆料一些电影从业者的现状——
“场务白天送外卖,晚上来剧组打杂,就为了混口饭吃!有人开Uber,连灯光师都去卖保险了。”
工作人员靠转行养活自己,知名度没那么高的小演员也是一样。那些无法真正被电视台收编的TVB演员,都被发现开始做兼职养活自己。
“TVB御用师奶”之称的演员梁珈咏在商场摆摊;
TVB演员沈震轩开私召车被多名网民偶遇;
出演TVB长寿剧《爱回家》的梁茵被发现在一家餐厅担任服务员;
TVB资深“绿叶”演员戴耀明也在香港一家茶餐厅当服务员。
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内娱,这些演员们大概率会选择直播,会依旧套着演员/明星的光环,坐在屏幕前收割大家的时间和钞票。
一方面因为内地市场大,只要有噱头、有团队总能为自己挣上一些;一方面也因为相比真正的服务行业,转行做直播依旧可以保持着演员的体面。
只是对于这些香港演员来说,面子没那么重要。
这个态度似乎是刻在港人基因里的。前香港首富李嘉诚说:
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懂事了;當你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證明你已經成功了。
这句话后来还被黄宗泽在港剧中重新演绎过,可见确实符合港人的精神需求。
02
这种“弹性生存”的工作状态也不只有小演员,TVB本身也是这样做的。
那些能靠名气接到内娱节目的香港明星可以通过上综艺、出席活动挣钱,小演员就靠着在本地打工挣钱。
那么TVB作为一个电视台又能怎么办呢?
做直播。
“弹性生存”的关键在于生存,所以活着就是最重要的,被人评价、被调侃有什么关系。
去年年中,TVB和抖音合作将“2024TVB无线艺员训练班招生计划”放在抖音上开展,有综艺正片+短视频+直播的模式。
既能制造话题,又能拿到综艺赞助,还能拓展品牌合作。
除了做节目,TVB的明星也被安排“北上”直播打工,在直播间卖货。之前陈豪和陈敏之就代表TVB直播带货;
2019香港小姐的友谊小姐陈熙蕊也在直播间带货,而且她除了日常直播,还要继续完成TVB的剧集拍摄。
去年的双11,TVB为了冲流量把黎耀祥、陈豪、胡定欣、陈自瑶四位人气TVB艺人都拉了上来。
这四位从8点到24点在TVB抖音官号上轮番登场,总共直播16个小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内娱演员的卖货直播,如果不是专职卖货,他们通常就待个半小时到一小时,而且以聊天为主,说白了就是刷脸。他们既不了解直播间也不聊产品,赚的就是粉丝的钱。
相比之下,TVB要挣这笔“怀旧钱”,还把搬到了电视城的实景片场。
这的确是商业行为,至少也是把想赚钱的诚意拿了出来。
这好像也是香港人在商言商的具象化体现。你不得不佩服这些香港艺人,明星光环拿得起放得下。
做演员就是一份工作,也不能说没有信念感。但信念感不能当饭吃,挣吃饭钱的时候,就别谈虚的。
03
其实相比内娱明星的生存状态,TVB的演员对普通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如今很多人到中年,想要转型却没有方向的打工人。
因为港星的这套“弹性生存”法则,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一种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生命力的哲学。
这套法则的精髓在于:香港演员都深谙一个道理,所有合法劳动都具有同等尊严。
所以就算是做其他兼职工作,就算被大众拍到,他们也不会觉得丢面子,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追求。
早前TVB女星陈慧珊“转行”在深圳做英语培训机构老师的消息引发了很大的讨论。等到2023年陈慧珊再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时候,是她以教育顾问的身份到深圳开讲座。
当时的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并说自己一直在帮助一些机构去教育小朋友,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相比于其他的TVB演员,陈慧珊的转型更具代表意义,更能代表“弹性生存”哲学——她将自我与工作价值剥离,敏锐地区分出”我是谁"与"我做什么"。
同时建立能力迁移通道,就像陈慧珊将镜头前的台词功力转化为课堂讲授能力一样,然后完成价值重组(读博士),在新领域重新锚定自己。
普通人也同样可以学习这种弹性智慧,建立自己的”职业降落伞"清单:从主业延伸出不同的变现技能。
你会发现相比“人人都做自媒体”这个宽泛的概念,具体的技术其实是更好的落地路径,可以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备选赛道。
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港人“来都来了”的工作哲学,这种态度让平凡的工作产生溢价,也就是我们说的专业态度。
当然这里的专业不只是对工作的专业,而是对人生规划的专业。
当普通人学会了这种在妥协中进化的能力,也许就能在寒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件隐形貂皮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