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8

评论

12

5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孙颖莎接受专访,道出对洛杉矶奥运会的想法!

孙颖莎这个名字,如今在乒乓球界已经和"大魔王"的称号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个2000年出生的石家庄姑娘,从8岁握起球拍开始,就注定了要在乒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巴黎奥运会后的半年里,她以WTT澳门冠军赛和中国大满贯两连冠的强势表现,继续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积分更是突破10800分大关,领先第二名王曼昱3000多分的"断层式"优势图片

但当我们看到她在接受国际奥委会专访时略显疲惫的面容,听到她谈及洛杉矶奥运会时谨慎的"只能展望"的措辞,才恍然意识到:这个被称作"小魔王"的姑娘,也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人,正扛着整个中国女乒的未来前行。

图片

巴黎奥运会的女单决赛失利,成了孙颖莎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那场与陈梦的巅峰对决,她以毫厘之差与金牌擦肩而过,赛后那句"不少人与冠军不都是十年之约吗"的自白,既透露出不甘,也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

事实上,这场失利反而让她更清醒地认识到竞技体育的残酷——在积分榜上遥遥领先的她,距离真正成为邓亚萍张怡宁那样的"大满贯"选手,还差着最关键的一块奥运单打金牌。图片

正如她自己所说:"肯定想成为前辈那样的'大魔王',但距离还有差距,还要慢慢成熟。"

(大满贯是梦想不是枷锁。希望你做好准备迎接明天,永远健康快乐)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正是支撑她不断突破的动力源泉。

仔细观察孙颖莎的技术进化轨迹,会发现她正在开创属于自己的技术流派。

图片

不同于传统女子选手的稳健风格,她将男性化的暴力美学融入打法,正手进攻的杀伤力堪称当今乒坛之最

在最近的重庆冠军赛上,面对老对手陈幸同,她以精准的落点控制和多变的战术组合完成横扫,赛后那句"每一板的准备都更充分"的总结,道出了她不断精进的技术追求。

更难得的是,她的技术革新始终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

东京奥运会时还需要刘国梁亲自递水缓解压力的青涩少女,如今已能在香港记者会上面对数十个镜头侃侃而谈,在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亚洲代表登台时,那份从容气度已然具备国际巨星风范。

图片

支撑这些蜕变的,是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

在国家队的训练馆里,孙颖莎永远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个。

即便在主管教练空缺的18个月"散养期",她依然坚持每天加练发球接球,把录像分析当电视剧看

现任教练邱贻可透露,两人曾进行过长达两小时的技术思想碰撞,这种师徒间的深度交流,让她的战术体系愈发完善。

但高强度训练的代价也显而易见:2024年底连续退出全锦赛和法国冠军赛,表面是"肌肉反应",实则是长期积压的心理疲劳爆发。

正如退役名将方博所说:"这丫头心里太清楚了,清楚到连展望未来都要小心翼翼。"

图片

面对即将到来的洛杉矶奥运周期,孙颖莎要突破的不仅是技术瓶颈。当今乒坛对她的研究已到极致,日本选手张本美和等人针对性的战术布置,让她的每场比赛都如履薄冰

当我们为她的"断层式第一"欢呼时,也该记住:那些看似轻松的胜利背后,是24小时待机的自律、是面对失利时的自我消化、是扛起国球荣耀的千斤重担。

正如她在采访中说的那句大白话:"老天不想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强大,要让我再去积累沉淀。"

这或许就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辩证法——永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永远保持攀登的姿态。

参考资料:

  1. 上观新闻《从"小魔王"到"大魔王",孙颖莎还有哪些方面能超越前辈?》

  2. 今日头条《从奥运失利到连夺两冠,孙颖莎如何走出低谷?》

  3. 乒乓世界《孙颖莎:进入国家队10年,我热爱此刻的状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