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国产AI芯片赛道再迎高光时刻。
据知情人士透露,沐曦集成电路2024年营收或超十四亿,稳占GPGPU芯片第一梯队的行列。
成立五年的沐曦集成电路,以“AMD全明星”技术团队为基底,凭借全栈自研GPU技术与130亿估值,成为上市热门候选。
然而,芯片赛道的窗口期稍纵即逝,在国内竞争与国际巨头夹击中,这家明星企业想要守住先发优势,仍要经历一场技术与资本的生死竞速。
以下是正文:
01
技术突围,全栈自研与团队统一性筑基
沐曦成立于2020年9月14日,公司致力于为异构计算提供全栈GPU芯片及解决方案,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算、智慧城市、云计算、自动驾驶、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领域。
公司核心团队汇聚了全球顶尖GPU技术人才,核心团队成员平均具有近20年GPU领域深耕的实际经验,曾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高性能GPU产品研发及量产,包括GPU架构定义、GPU IP设计、GPU SoC设计及GPU系统解决方案的量产交付全流程。
“AMD全明星”阵容的王牌班底更是让当时初出茅利的公司备受关注。
其创始人兼CEO陈维良先生曾在AMD担任图形研发高级总监,CTO杨建是AMD Fellow(最高技术岗)。
技术领军人以深厚的技术经验,为沐曦集成电路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纵观国内芯片创业版图,沐曦集成电路与同期崛起的明星企业确有不少共性,创始团队普遍拥有硅谷芯片大厂的核心研发履历,这种"硅谷基因"正在成为行业标配。
但深入观察组织架构可发现本质差异。
相较壁仞等企业技术团队由多个不同体系人才拼组而成,沐曦集成电路核心研发班底中AMD背景成员占多数,形成同源技术矩阵。
这种单一体系传承不仅确保了技术路线图的连贯性,更在决策共识度和贯彻执行度上更具优势,公司的工程实现能力也会更强。
截至目前,沐曦打造的全栈GPU芯片产品涵盖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产品,用于通用计算的曦云®C系列GPU产品;以及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GPU产品,满足“高能效”和“高通用性”的算力需求。
全栈自研成为公司的突围利器。
公司的产品均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GPU IP,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和架构,配以兼容主流GPU生态的完整软件栈(MXMACA®),具备高能效和高通用性的天然优势,能够为客户构建软硬件一体的全面生态解决方案。
背靠AMD“全明星”技术团队与高度统一的决策体系,成立不足五年的沐曦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实现跨越式增长,迅速跻身GPU赛道独角兽阵营。
近期,公司更是拿下了两份合计14.88亿元的大订单,光速打通商业化闭环。
2月7日与2月25日,超讯通信分别宣布与中特新联、星航智算签订含税总金额为8.5亿元与6.38亿元的合同。
其中,标的均主要为沐曦的元醒曦云C500-P PCIe训推一体服务器、交换机、光纤、光模块、网线及其他、智算云平台、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大模型数据知识平台及AI应用平台。
全明星阵容与全栈自研的加持之下,沐曦通过大订单疯狂搜刮市场份额。
02
资本跃迁,8轮融资与14亿营收的规模扩张
2025年1月16日,中国证监局官网显示,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了上市辅导备案拟在A股IPO,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这意味着,沐曦成为继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和摩尔线程后,不到半年内第四家启动A股上市进程的“芯片独角兽”。
成立不足五年的沐曦集成电路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0亿元,投资者包括国调基金、中网投、上海科创基金、浦东创投集团、经纬中国、和利资本、红杉中国等巨头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沐曦集成电路从早期财务资本主导,转向后期国资与地方产投深度绑定,这映射出国产GPU“技术突围+政策护航”的双重逻辑。
2024年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强调,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国内GPU公司相继开启IPO与政策支持力度密不可分。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沐曦集成电路的年营收或超十四亿元,位列国内GPU行业第一梯队。
当前,沐曦已经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认定,2024年入选科创独角兽百强榜,同时还以1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4.38亿元)的估值进入GEI世界独角兽企业2024名单。
要知道,对于国内GPU领域企业而言,实现业绩盈利却并不容易。
GPU芯片赛道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快速的技术迭代势必带来巨额的研发投入,相关企业的资金压力并不小。
近期,沐曦亦传出启动上市前裁员计划,涉及约200名员工,裁员数量占其900人团队的20%。
外界多认为沐曦此次人员优化是为了实现战略级“瘦身”优化财报表现为IPO冲刺铺路。
公司官方则表示,公司会定期开展人员结构调整工作,优化人员配置,此过程有人员的补充与裁撤,均属正常范畴,并非市场传言增加上市概率,市场传言的优化比例也严重失实。
不论裁员到底处于何种目的,GPU芯片赛道上的企业尽管有政策的加持,但上市之路仍显艰难。
03
行业竞合,技术、资本与组织的三重博弈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412亿元,其中,GPU市场规模将增至1073亿元。
GPU芯片赛道群雄并起,然而,资源是有限的。
国内政策导向对硬科技领域的资源倾斜往往遵循“先发制胜”逻辑,同一赛道内,政策与资本优先聚焦少数头部企业,形成“集中突围、长尾跟随”的竞争生态。
以GPGPU为例,壁仞、沐曦、摩尔线程、燧原等头部玩家正加速争夺有限的上市席位,而窗口期一旦闭合,市场资金将迅速流向其他新兴领域。
这种“头部锁定效应”下,技术沉淀不足或商业化滞后的企业,或将面临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挤压。
抓紧时间融资、抓紧时间IPO,或许成为了GPU企业“卷”出来的共同诉求。
胡润研究院24年4月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壁仞科技以155亿元估值位列第495名;燧原科技估值160亿元,排名全球第482位。
资本支持下,GPU企业或将在技术与生态上展开激烈比拼。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沐曦的芯片在客户群体中反馈较好。
要知道,服务器芯片及GPGPU芯片都具有较高的客户粘性,受长研发周期的影响,客户对于切换供应商极为谨慎,若企业不能在客户试用期获得较高评价,或对未来市场份额产生负面影响。
冲刺IPO的几家GPU企业不仅要内部比拼,还要应对外部强敌。
海外厂商中英伟达和AMD均采用GPGPU通用处理器这一路线;而英伟达CUDA软件系统生态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其最大护城河,也是国产GPU厂商的薄弱之处。
尽管国内AI芯片软硬件配置奋起直追,部分国产芯片硬件配置上已基本可以对标英伟达A800/ H800系列产品。
一如,沐曦MetaX最新的MXC500曦云系列产品采用通用GPU架构,兼容CUDA,目标FP32算力15TFLOPS(英伟达A100的FP32性能为19.5TFLOPS),号称对标英伟达A100/A800。
但在软件配置上,国产AI芯片仍与英伟达的 CUDA 生态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国产GPU生态亟待补齐。
04
尾声
从AMD系团队的决策高效性,到8轮融资、百亿估值的资本加速度,沐曦集成电路这家成立不足五年的企业已站上国产算力企业的潮头。
然而,真正的考验或许刚刚开始。
在政策窗口期的倒计时声中,国际巨头的生态压制与RISC-V等新兴赛道的资本分流,正将行业推向“剩者为王”的终局。
硬科技的终局从不取决于估值高低,而在能否将“资本故事”转化为“产业地基”,这场角力,既需硅谷基因的速度,更要中国式创新的耐力。